
在去年的12月,Sigma的社長山木和人來到內湖的小惡魔總部進行訪談的前一個月,我就先在01相機板討論區與PTT搜集過廣大網友提出的問題與意見,我將網友們的數百條建議整理成六項最期待Sigma發表的產品,其中有一項就是「開發具備Foveon X3感光元件的Mirrorless相機」。結果專訪兩個月後Sigma的史上第一台無反光鏡相機、而且是定位在高階的sd系列橫空出現,sd Quattro就此誕生。
這台相機的造型也是出了名的怪,因為不僅機身正面是不對稱的形狀、鏡頭接環處大幅突出、機背有雙螢幕、觀景窗做在偏右側,它的尺寸也遠大於一般市面上的無反相機。除此之外sd Quattro還一次推出兩個版本,一個是過去就有的APS-C片幅,另外一個則是我們已經好久不見的APS-H,所以一出現就話題十足,攻佔各大相機媒體版面。
最後,它的定價也跌破所有人的眼鏡,有別於過去SD系列「單機身」要台幣約6萬到10萬的價格;sd Quattro的「單鏡組」官方定價居然只要美金$999,也就大概是前代SD系列單機身的一半。在外觀設計上很前衛、但在價格上卻很入門,所以半年來相機界對這sd Quattro的關注度都非常高。在小編用電話緊追著恆伸幾個月之後,終於在上個星期拿到實品了!
▩ 外觀介紹

sd Quattro(以下簡稱sdQ)、sd Quattro H(以下簡稱sdQH)兩台相機都使用了Sigma SD系列的「SA接環」,也就是Sigma自有的接環。如果你想要把手邊的EF或F接環的Sigma轉到SA的話,他們也有提供轉換接環的服務。
如果你剛拿到sdQ,在拆開外包裝之後,掀開機身蓋一定會被這一大片紅色的濾鏡嚇到,老實說我剛拿到的時候有種誤以為拿到的是全片幅相機的錯覺。這並不是感光元件本身,而是紅外線消除濾鏡。

其實感光元件就藏在這片消除濾鏡後面,一開始小編還不知道濾鏡可拆,後來才發現其實右邊有個卡榫。

輕推卡榫就可以鬆開濾鏡,然後你可以用鑷子輕輕的把上方的凸起處捏起,就可以把整片紅外線消除濾鏡拿起來。或者像小編一樣直接用手也行,但記得別碰到濾鏡表面呀~

其實紅外線消除濾鏡可拆並不是sdQ系列的特性,而是過去Sigma的可換鏡頭系列都是如此,從SD9、SD10,到之後的SD14與SD15都一樣可拆。
可拆紅外線消除濾鏡的目的是用來清潔感光元件,但你也可以利用這個特性進行紅外線攝影,Sigma的SD/sd系列是唯一一種不需要改機就可以玩高速IR的相機,你只要把這片消除濾鏡拔了、裝上720nm或830nm的紅外線濾鏡,就馬上可以開始拍攝,可以省掉一大筆改機的費用。
其實小編在這次測試有另外借B+W的紅外線濾鏡,但產品到的時候台北都開始下雨了,我等天氣好的時候再將照片補在這篇文章裡。有興趣的朋友記得過一陣子後再回來看看這篇文章。

sd Quattro系列在今年發表了兩種不同感光元件的懺品,而且是完全跌破大家眼鏡APS-H規格。過去早有外界預測Sigma可能會推出全片幅的Foveon X3感光元件,因為他們早就推出許多優質的全幅鏡頭了,做出全片幅的感光元件來讓自家好好發揮應該是不為過。
沒想到sd Quattro並不是把重點放在全幅,而是消失許久的APS-H,sd Quattro有APS-C與APS-H兩個感光元件尺寸的版本。在數位相機上使用APS-H感光元件最有名的,莫過於Canon 2001年到2011年的旗艦機1D系列了,這個高階產品與全幅的1Ds系列在2012年被後繼的1DX系列整併。從那之後,我就以為市場上不可能再會有APS-H的產品了。沒想到Sigma又讓它復活了起來。
不過小編猜想,使用APS-H這個決定,應該主要是為了塞下更高的畫素,而不是為了更淺的景深。雖然Foveon X3感光元件能夠在相同條件下發揮出比Bayer感光元件更清晰的畫質,但相同的細節在Bayer競爭者眾的市場中,只要大幅的提升畫素就能解決,而且現在每間廠商都在這麼做,所以Foveon X3如果還一直守在Quattro的1900萬畫素一定會跟不上市場。
另外,Foveon X3的熱雜訊一直是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如果不增加感光元件尺寸而拼命在相同大小中塞下更多畫素,也會可能讓雜訊影響畫質。所以我認為Sigma把APS-C推向稍大的APS-H其實相當有道理,甚至在未來Foveon X3推出全片幅的感光元件也是不無可能。不過這是小編的推測啦。

本次測試的sdQ感光元件尺寸為APS-C(23.4 x 15.5mm),sdQH為APS-H(26.7 x 17.9mm)。sdQ的有效畫素(三層總數)約2950萬,紀錄的檔案為14bit RAW與JPEG。
快門速度的範圍不像dp系列會隨著光圈而降低了,是30至1/4000s,最長可達2分鐘;感光度的範圍是100-6400;閃燈同步速度1/180s。自動對焦的感測範圍則是-1至+18EV,內含9點自動對焦點,對焦方式為相位+對比混合式。

機身角落有一個閃光燈的同步接頭,用橡膠蓋蓋著。

剛剛說到的紅外線消除濾鏡會有兩種不同顏色呈現,角度稍微大一點就會呈現紅色,拿到正面一些的位置看就會是綠色。


機身兩側一覽。比較特別的地方是sdQ支援USB3.0 Micro-B,另外還有HDMI與快門線連接埠。

從機頂看,就很容易看到sdQ的開關機鍵位置。你也可以發現sdQ的機身厚度並不像一般的Mirrorless相機一樣輕薄,相反的,它是特意將機身突出,讓鏡後距跟過去的sd系列一模一樣,44mm,為的是什麼呢?其實就是為了讓過去的SA接環的鏡頭也可以用啦~
Sigma社長在今年的CP+推出時就曾經在外媒訪談的時候說過,sdQ的目的不是追求輕巧,要做無反相機的目的是因為要減少反光鏡的震動,因為震動會讓Foveon X3感光元件無法完整發揮,所以他們決定做無反,就這麼簡單。也就因為如此,sdQ的體積其實一點也不輸數位單眼,如果各位想要同時擁有輕巧與Foveon X3的高畫質,還是選擇dp系列會是較為明智的選擇。

我很喜歡sdQ的握持感受(先撇開小指會懸空不談),略帶彈性而且佈滿紋路的蒙皮絕對是良好握持的先決條件,加上機背還有特別做一塊凸起,在前端的中指與無名指的指腹處還特別做了向內凹的指槽,所以光用右手抓握也可以握得相當穩,這是高階數位單眼才能有的握持感受。
握持感一是回事,操作感又是另外一回事了。我想請各位注意下面兩張圖,就是兩顆機頂的滾輪。


注意這兩顆滾輪,其實它們都沒有真正的做在相機的邊緣,它們都是離機身最外緣大約1~2mm處。而當你的食指與姆指在滾動操作的時候有很大的一部份都會是被機身擋住的,能要真的碰到滾輪也僅能碰到滾輪的邊角而已。其實這兩顆滾輪的質感都做得非常好,跟Olympus的機頂滾輪是相同的設計,但Olympus的金屬滾輪可以讓你很確定的碰到滾輪的一整個側邊,所以在滾動的時候手指只要輕輕地滾動,剩下的交給摩擦力去處理就好,但sdQ在滾動時就還需要手指再多出一點點力。
雖然差別不大,但我想每一個有單眼滾輪使用經驗的人都能夠輕易地感受到差別。

電子觀景窗的屈光度在機頂調整。你必須先用指甲把那塊小圓盤拉起來再轉。

拉起小圓盤的樣子。右邊的LOCK則是按鍵鎖。

機頂熱靴。

從機背來看機身右下的凹陷會更明顯,從外觀上來說dpQ真的很微妙,因為那塊凹陷的區域也就剛好是小編的右手小指放置區,所以在握持這dpQ的時候,我要不就是放開心胸讓小指頭在這裡懸空,不然就是把小指頭與無名指、中指們擠在一起。不過如果你裝上電池握把PG-41的話,就能夠解決小指懸空的問題。

圖片來自:B&H。PG-41電池握把。注意它是不需要拆sdQ的電池的,所以裝上握把之後你總共可以同時使用3顆原廠電池拍照,大約可將sdQ的拍攝張數提升至約600張。
我們把有螢幕的地方放大來看:

這是sdQ的拍攝畫面,事實上這是左右兩個完全不同的螢幕。左邊的是一般用來構圖與檢視相片的液晶螢幕,3吋162萬點,不可觸控。而右邊也是液晶螢幕,不過只能顯示黑白與特定數字/符號。兩個液晶螢幕都可以分別調整亮度。

sdQ只可使用SD卡儲存相片。

這次在按鍵的操作感上,小編認為是略輸我使用過的DP1M與dp2Q,因為sdQ的這些機背按鍵的深度都比較深,而且沒有特別明顯的按壓感。例如DP1M的按壓感受是分明的,你可以很清楚的知道剛剛到底是不是有按到按鍵,但sdQ需要按壓的距離就比較長,而且也沒有明顯的按壓感受。


再來是方向鍵區域(上右圖)特意地做在凹槽內,姆指在按壓時會受到機身突起的地方阻擋,這會大幅的降低按壓時的確定感,以至於腦中總會有種「我剛剛到底有沒有按到?」的焦慮頻頻出現。特別是右鍵,右手大拇指的指腹會大幅度的受到機身凸起的邊緣阻擋,以至於我總是要特別用力地去按壓。其實就連上左圖的那一排功能鍵(燈光/曝光補償/ISO/測光/曝光模式)也有一樣的感受。
再加上按鍵的反應相對於DPM與dp系列不是那麼的即時,以至於每一次在使用機背的按鍵調整設定時,小編都認為不是一種愉快的感受。我認為這是可以再進步的地方,既然影像檔案過大導致處理時間很長無法處理,至少把操作感受做好是非常重要的。

我們稍微往左邊一點就可以看到功能鍵,由上至下分別是:
- 設定按鍵燈光(也就是旁邊那一塊黑白液晶顯示器區域的開啟與關閉)
- 曝光補償
- ISO
- 測光模式
- 曝光模式
問各位一個問題,如果你不看我上面寫的。請用看圖片第一眼的直覺告訴我,中間的那顆按鍵是用來做什麼的?是ISO還是測光模式?
你會發現如果把上下各兩顆按鍵都遮起來的話,你根本無從分辨最中間的那顆按鍵是什麼功能。事實上除了最上與最下面那顆按鍵以外,中間的三顆按鈕都有這個問題。因為按鍵與字全部等距,其實只要把那些符號與字稍微往下移動零點幾mm就好,讓使用者一看就知道這顆按鍵對應到哪些功能。

機身左側的按鍵與播桿是顯示器相關的功能,按鍵是螢幕顯示的內容,就像是他牌相機的INFO鍵,而FINDER/AUTO/MONITER的切換撥桿則是電子觀景窗與機背螢幕的切換鍵,轉到AUTO相機會啟用觀景窗前面的感應器,相機會偵測到物體靠近。
不過我還是要說一下,這個從「感應器發現有物體靠近」到「電子觀景窗實際開啟」的時間實在是太長了,每次我拿起相機要用觀景窗看畫面的時候,都要右眼在觀景窗中空等黑畫面大約1秒的時間。我常在這段空白中祈求畫面中的人或動物別跑掉,這個真的要做好啊...

機背的拇指放置區擺得恰到好處。

機底有防滑橡膠紋路與腳架孔。

單顆電池的續航力官方沒有數據,依照小編的經驗,如果RAW+JPEG可以算一張的話,一顆電池大約可以拍250張。
電池為BP-61,這也是目前sdQ與sdQH兩台相機專用的電池。話說這長得還真像Canon的LP-E6N啊(但它不是,我已經試過了)。
體積的部分我們來跟Canon 5D3 + 35mm f/1.4L做個比較:

sdQ的體積約為14.7 x 9.5 x 9.1公分。除了高度較低以外,寬度與深度與數位單眼沒什麼差別。

單機身的重量(不含電池與記憶卡)為625克,加上30mm f/1.4鏡頭為1060克。看上圖其實可以發現手大的人可能會遇到小指懸空的問題。
▩ 功能介紹
◇成像方式與解像力 |
我要先說一下,Sigma在廣告上說sdQ是3900萬畫素、sdQH是5100萬畫素,但你要看清楚這是「畫素」,而不是「解析度」,在其他相機上你可以說畫素=解析度,但Sigma相機的計算方式不是這樣的,我用圖與表向各位說明原理:

sdQ系列的感光元件色彩排列方式如上圖。第一層要同時負責兩件事:1. 搜集解析度與亮度資訊(上圖左)、2. 搜集顏色資訊(上圖右)。第二、第三層只要負責搜集顏色資訊即可。Sigma設計相機的解析度是由第一層感光元件去決定的,所以sdQ會是5440 x 3616,也就是1967萬畫素;同時,照片的明與暗、對比等等亮度資訊,都是第一層中擷取亮度的感應器在做動。再來才是搜集顏色資訊。
請見上圖右側。Foveon X3的感光元件分三層,最上層只接收藍色光,中間層只接收綠色光,最下層只接收紅色。原理是利用光線不同波長有不同穿透性的概念,波長較短的藍光穿透距離也很弱,所以它最多就只能到藍色接收器的最底端,再遠就沒有藍色光了;波長最長的紅光穿透力最強,所以紅光到第三層底部才會完全消失。
在這裡要小小的澄清一下,我剛剛說感光元件是「只接收」特定顏色的光線,而不是「只讓某種色彩通過」,它不是一種濾鏡,藍色濾鏡的概念是只有藍色能通過,感應器的概念是「我只感應藍色」。這就好像在茫茫人海中你可能只對身材嬌小的女孩會心動,但你不會看到就非要把嬌小女孩全部都帶回家關起來一樣,這樣懂了嗎?

上圖左為前一個世代的Merrill系列,圖右是Quattro系列。
Q系列的產品(上圖右),不論是sd或dp系列都是綠與紅色層相同大小,而藍色層把相同面積切成4塊,感覺起來似乎有點奇怪。其實在Q系列以前的Merrill(上圖左)或更早的Foveon X3系列的感光元件,3層像素的大小皆相同。但Sigma的工程師在Merrill系列時Sigma遇到一個問題,就是要處理的資料量實在是太大了,別人感光元件1層的資料,Sigma有3層,資料量等於是其他廠商的3倍,處理起來不僅耗時,而且非常耗電,過去小編測過的DP1M一顆電池僅能拍攝97張!

Sigma對於這個問題的作法很直接,就是把畫素量減少,但並不是降低解析度,而是把不負責解析度的那兩層的畫素降低,然後把負責解析度的第一層維持高解析度。我先把第一層的解析度定出來,sdQ是5440 x 3616,也就是1,967萬畫素,那下面那兩層綠色與紅色,每個像素的面積做成藍色的4倍大,但相對來說數量就是4分之1。這樣畫素的數量就減少了,但它們依然可以維持原本擷取色彩的工作。所以你要說Q系列的產品是藍色層的像素是切成4塊,或者是說綠/紅色層的單顆面積是藍色的4倍都行。反正Sigma的目的就是降低像素的總量,讓運算的量降低、減少電池消耗,同時提升續航力。
我們來看一下sdQ、sdQH與SD1 Merrill的畫素比較:
|
|
|
|
第一層解析度 |
5440x3616 (約1967萬) |
6200x4152 (約2574萬) |
4704x3136 (約1475萬) |
第二層解析度 |
2720x1808 (約491萬) |
3100x2076 (約644萬) |
4704x3136(約1475萬) |
第三層解析度 |
2720x1808 (約491萬) |
3100x2076 (約644萬) |
4704x3136(約1475萬) |
解析度畫素 |
1967萬 |
2574萬 |
1475萬 |
加總畫素 |
2949萬 |
3862萬 |
4426萬 |
JPEG Super FINE |
7860x5120(約3932萬) |
8768x5840 (約5116萬) |
none |
所以在實際上,sdQ感光元件真正生成解析度的像素只有1967萬,至於廣告上面說的3900萬畫素,是JPEG Super FINE的生成結果,是2倍原生解析度的照片。
好啦~講那麼多數字各位應該沒什麼感覺。因為Foveon X3感光元件的特色,就是它們不需要跟著打高畫素戰爭,基本上小編可以打包票,在同畫素下Bayer感光元件是不可能贏Foveon X3的,因為在感光元件的排列上就有根本的不同。至於不同在哪裡,我在這篇文章裡有解釋原因,或者你可以直接從以下實際拍攝的照片來體會,你可以點開每一張大圖來自行檢視,體會一下那種1:1裁切完全可用的超強魅力:

sd Quattro 45mm ISO100 f/4.5 1/60s
我們裁切中間偏右的那一塊區域,

再舉一個例子:

sd Quattro 45mm ISO100 f/7.1 1/60s
請各位看看中間那一塊小白點,就是在水面上那塊草地的中央那一個。

原來是鳥啊!居然還能夠依稀看到牠羽毛的紋理!
剛剛的位置是在大湖公園的水上涼亭拍的,現在我們退到岸上去拍:

sd Quattro 45mm ISO100 f/3.5 1/250s

在這樣的距離下,連涼亭建材的紋理都依然可以分辨。還有你注意到下面剛才的那隻鳥了嗎?

sd Quattro 45mm ISO100 f/2.5 1/400s
我站在台北大直橋上大約有8~10層樓的高度,拍橋面下正在踢球的孩子們,我有沒有可能從這個等效45mm的鏡頭中看到他們的長相呢?

...應該可以,如果他們有把頭抬起來的話。你可以從這個角度去分辨中間那位的手指,也可以依稀看到草皮一根一根的樣子。如果是一般的拜耳式感光元件,草地應該會糊成一片。

sd Quattro 45mm ISO100 f/3.5 1/160s
然後我們裁切右上角,來看看芝麻長什麼樣子:

如果你對Foveon X3與Bayer感光元件實拍差異有興趣的話,小編以前有寫過一篇比較的文章,各位可以參考看看:
【特別企劃】五台APS-C DC 的終極之戰
◇SFD(Super Fine Detail)超極細節曝光模式與.X3I檔 |
SFD的功能在選單中只寫了「SFD模式:開啟/關閉」,沒有多加的註解,如果不是官方網站的介紹小編根本不會去多看一眼。從字面上來看這有點像是Olympus的「高解像度拍攝」,或者是Pentax的「Pixel Shift Resolution」之類等將畫質或解析度提升的方法。
官方的說明是:「新設超極細節曝光(SFD)模式,能終極發揮Foveon X3 Quattro全色影像感測體的威力。一按快門可產出7個不同曝光,以RAW格式儲存在X3I檔案的影像,再利用SIGMA Photo Pro軟件處理,攝影師便可創作出具有廣泛動態範圍,而且沒有雜訊的影像。運用這全新曝光模式,Foveon X3 Quattro全色影像感測體便可以將潛力完全發放,讓影像的所有細節全部展現出來。在每個X3I檔案裏,將產出獨立的X3F檔案。這突破性超極細節曝光模式(SFD)的價值將會在專業攝影如影樓拍攝等要求極高的範疇裏尤為彰顯。」
看起來是個同時提升細節與動態範圍的功能。在實際拍攝之前,先讓大家看看SFD拍攝時的畫面與儲存時間:
按下快門後,相機會一次紀錄7張不同曝光的照片,每張照片的曝光值都是差1EV。所以其實就是正負3EV的包圍曝光嘛~
從拍攝完畢到儲存結束大約要花25秒!這麼長的儲存時間其實代表著超大的容量,因為產生的照片一張大約有350MB,檔名是.X3I(一般RAW檔為.X3F)。而其實這個.X3I的超大容量也挺合理,因為.X3F一張大約是50MB,7張剛好就是350MB。拍攝完之後你在相機上還可以7張獨立分開檢視,但它們仍然算作是一個檔案,在電腦上也相同。如果你是用原廠的修圖軟體Sigma Photo Pro也僅能獨立檢視,但不能獨立編輯7張中的任何1張照片。
也就是說.X3I是一組包圍曝光綁在一起的檔案,只有SPP軟體才能解開。
.X3I解開之後的畫面也挺有趣:

sd Quattro 45mm f/5.6
檔案開啟之後,你會發現相片的對比度很低,看起來灰灰的,但亮與暗的細節多了很多。這樣看各位應該沒什麼感覺,下面圖片是只拍一張的.X3F檔:

sd Quattro 45mm ISO100 f/5.6 1/250s
畫面的對比度強很多,但高光的細節就沒有前面一張來得明顯。所以你可以說:
SFD就是HDR啦!!
.X3I是一個打包正負3EV包圍曝光的RAW檔,而一般的相機通常拍HDR就只能輸出JPEG。如果是用RAW檔拍包圍曝光的話,官方也沒有製作HDR的軟體,所以SFD算是一個能讓官方軟體解HDR的檔案,就連機身都無法直出.X3I的JPEG(拍攝時JPEG會自動取消),非常特別。
而且我發現.X3I在軟體裡面有非常奇怪的預設設定,相片讀入後你會看到設定會變成下面這個樣子:


畫面中所有的箭頭、原點在讀入.X3F時應該都在正中央,但讀入.X3I就會變成這樣。而且會影響銳利度的設定如「詳細訊息」、「銳利度」、「色度噪訊」、「發光性噪訊」全部都會往讓畫面不清晰的方向偏,所以照片出來是非常軟的。
以下三張圖讓各位看看三種檔案輸出後的成果,點小圖可以看原圖:



◆那麼, SFD會增加銳利度嗎?

sd Quattro 45mm ISO100 f/5.6 1/400s
上圖.X3F原圖,下面兩張是.X3F與.X3I的1:1裁切比較。


.X3F原圖 .X3I修正後(所有軟體設定歸零,與.X3F相同)
右圖看起來稍微沒有那麼銳利,但我想這有一部份的原因還是要歸咎到人為因素,即便我已經窮盡一切可能、把我所有能夠減少震動的知識都用上了,但相機還是有可能有機會晃動(sdQ並沒有電子快門,也沒有延遲快門),所以實體快門連拍7張真的有可能造成無可避免的震動。
但相對來說,在左圖較為平整地方可以看到一些雜訊存在,但在右圖中卻不復見。我不太能確定這是不是震動所造成的,但看起來並不是對比度低所造成的雜訊減少。
再舉一個例子,這是在攝影棚拍攝的,再減去了風力可能會影響震動的可能:

sd Quattro 45mm ISO100 f/5.6 1/13s
接下來我們用三張裁切720 x 240的圖片來檢查:

.X3F原圖

.X3I修正後

Nikon D610臨時被抓進來插一腳,相同構圖、相同曝光。
看來在這個情況下.X3F的畫面還是會比.X3I更清晰,但我依然不敢下「一般拍攝模式會比SFD模式的照片更銳利」這樣的定論,我只能說SFD功能並不會讓照片比一般拍攝模式更清晰。
我想官方說的「增加畫面的細節」意思是增加亮部與暗部的細節,其中的原理是透過連拍不同曝光的照片,經由軟體解開後讓亮與暗部的細節都能夠重現在同一張照片中,同時還能夠降低畫面中的雜訊。但這個過程必須要在相當穩定的腳架上進行,而且現場也必須控制在非常穩定的環境之下,才不至於破壞Foveon X3原本就異常清晰的畫質。
但不管是.X3F或.X3I,1900萬畫素的sdQ清晰度還是樂勝2400萬畫素的Nikon D610就是了,D610的照片還比較大喔!!!畫素高並不代表清楚,Sigma要傳達的就是這種概念。
對焦速度 |
sdQ系列的特色之一,在於Sigma在感光元件上頭加了對比式對焦點,加上原先就有的相位式對焦點,成了目前在Mirrorless系統常見的混合式對焦點。官方表示這其實是為了增加對焦的精度,可以與Foveon X3感光元件的超高解像度發揮相得益彰的效果。
相位對焦點的特色是速度快,但精度不高;對比式對焦點的特性則完全相反,速度慢但非常精準。混合式對焦點的功能則是截長補短,一般來說,相機廠商會讓相位式對焦先作動,先讓鏡頭大幅度地移動,等到接近即將合焦的位置時,再啟動對比式對焦來做相當精細的檢查。這個功能不論是在Sony、Panasonic、Olympus等等無反相機廠商都已經做到超級快,你根本無法分辨到底是什麼時候結束相位對焦、什麼時候開啟對比式對焦。
但Sigma的就很容易明白,請看下面影片:
半按快門之後,你可以看到鏡頭很明顯地立刻對焦,接著會進入一個放空的階段,但你放心,我的食指仍然是半按著快門,相機也沒有當機,這其實是因為dpQ正在進入對比式對焦的狀態,它正相當努力的在檢查最框框中最清晰銳利的位置。
對焦速度如何:慢,毫無疑問的。
別想拿它去拍孩子、追車子、抓飛盤等等,這不是那種相機。
◇各級感光度 |
dpQ的感光度設定可從ISO100調整至6400,也可以設為AUTO。但很幽默的是它不會告訴你:隨著感光度的上升,相片解析度會遞減,而且總共有4種不同的解析度:

[打包下載] 同樣是裁切720 x 240的區域,隨著感光度的提升,裁切的範圍也會越來越大。
感光度 |
解析度 |
畫素 |
100 - 400 |
5424 x 3616 |
1967萬 |
800 |
2712 x 1808 |
490萬 |
1600 - 3200 |
1808 x 1205 |
218萬 |
6400 |
1356 x 904 |
123萬 |
幸虧本次拍攝有99%以上的照片全部都是用ISO100所拍。建議各位,如果你想完整的發揮Sigma相機的超高畫質,請選ISO100到400即可。其實基本上,我幾乎不會使用超過ISO100。這是每一個用過DP、SD系列相機的用戶都明白的道理,如果你要使用Sigma的相機,請向高ISO說再見,晚上拍照請準備好腳架,要高感光度低雜訊,其他廠牌超多相機可以選擇,Foveon X3感光元件並不是設計用在快拍,這是在入手之前你一定要先瞭解的地方。
◇操作範例 |
其實在測試這台相機之前,小編最有興趣的是sdQ的操作,因為畫質的部分我在2年前的dpQ就已經見識過了,我比較有興趣的無反光鏡時代的sd會怎麼樣設計它的操作方式。
拍攝與快捷設定:
相片播放操作:
各位可以注意副顯示器,也就是黑白液晶的地方。它在瀏覽相片是不會動的,因為它只負責拍攝當下的資訊,但相片資訊不會顯示,其實功能就跟中高階單眼的機頂螢幕完全相同。
Sigma的相機最讓我喜歡的其中一點,是放大照片時會直接放大你剛才對焦的位置。而且放大的速度都還不錯(但dp系列的表現會更好),但當你想要大幅跨越數百張照片的時候真的頗為耗時,特別是用9宮格的方式跨越照片,速度居然會比一張一張移動來得慢。你可以從手指中看到我的無奈。
◇儲存時間 |
過去在DPM系列的檔案儲存時間簡直讓人聞之色變,一張RAW檔大概要存10秒鐘,幸虧檔案儲存時也能夠繼續操作相機,只是不能檢視照片而已。dpQ系列之後檔案容量縮小,儲存時間自然也減少了。
從照片拍攝到儲存結束大約需要花5秒鐘,這段時間內相機依然可以繼續操作,但如果要檢視相片依然要等儲存完畢才可以。
這裡有個小bug我想要提出來。我有使用拍攝後立即檢視2秒或5秒的習慣,sdQ也有這個快速檢視的設定可以開啟,但當我在使用電子觀景窗拍攝時,拍完眼睛離開觀景窗後螢幕並不會立即顯示照片。也就是說快速檢視的功能,只限於拍攝當下所使用的螢幕/觀景窗,在拍攝後交換,相機就會取消這個流程。這讓快速檢視的功能形同虛設,因為一定有非常多人是使用觀景窗拍完,就立刻用眼睛看螢幕檢視照片。這個問題請Sigma務必解決。
|
sdQ內建間隔拍攝功能,以下影片是我用Photoshop做成15fps的4K影片。機身內建的間隔攝影現在可以支援到無限張數拍攝,最短8秒鐘拍攝一張。
▩ 使用心得與建議
◆Foveon X3依舊是超高畫質的代名詞

在這個追求高畫素、數量從2400萬起跳的超高畫素時代,消費者對於相機的認知似乎就是多=好。但事實上畫素或解析度數量只能算是畫質好的其中一個條件,嚴格來說只是能提供比較大張的照片而已,但並不能與畫質好劃上等號。Bayer式排列感光元件雖然已成為目前主流市場的規格,但如果要在相同的解析度下取得最清晰的畫質,還是Sigma的Foveon X3的垂直式排列感光元件,才是目前市場上的最佳解。我想各位點開文中任何一張sdQ所拍的照片就可以理解,不需要小編再加以贅述。
◆握持感可圈可點

從外觀上來判斷,sd Quattro大概是第一台由岩崎一朗所設計的sd系列相機。他負責設計的Sigma鏡頭在外觀上很沈穩而內斂,但dp系列相機就非常前衛,山木社長還曾經告訴我有些人非常討厭那樣的外觀。但不可否認的是dp系列的確有顧慮到握持感受,比前幾代dp系列方方正正的外觀更好抓握。而在新的sd Quattro之中我也能感受到設計師對於握持感的在乎,抓握相機的感覺很像是一台數位單眼,蒙皮的止滑性也很優秀,但手大的人可能要注意小指懸空的狀況,但這可以透過加裝電池握把來解決。
◆操作上有較為明顯的延遲與阻礙感

過去我對dpM或dpQ系列最深的印象,除了超精細的畫質以外,還有零延遲的操作感、直覺的操作介面,但sdQ的操作與過去我的印象有所差異,有幾個地方表現讓我有些失望:
- 涉及副機背螢幕的操作都會有所延遲,從光圈、快門、曝光補償,到相片檢視完的操作都會。
- 方向鍵按壓感不夠明確,特別是右鍵,拇指指腹會大幅的被右側突起擋住。
- 按壓機背的曝光補償/ISO/測光/曝光模式等功能鍵,指腹也會被右側突起擋住。
小編認為,任何有相機使用經驗的人都能感受到sdQ在產品的設計上有些讓人不是非常愉快的地方。我並非指處理器速度不夠的問題,而是按鍵的位置、按壓、滾動,這些都不會影響到相片的質素,但將這些點滴累積起來卻會成為攝影師最後選擇相機的重要因素。如果一台相機不能讓攝影師操作感到順手,那麼勢必會在拍攝的節奏上大打折扣。我認為好的商品是產品是去適應使用者,而非使用者去適應它。
同時我也希望sdQ在按鍵的反應維持跟DPM系列一樣的速度、按鍵的深度能夠讓使用者有明確的按壓感受,並且維持sdQ好的握持感。這些都不是需要前衛科技、高速訊號處理的難題,只是一些設計的基本原理。坦白說,Sigma的sd或dp系列都已屬小眾,雖然有他廠難以企及的畫質,但在操作的感受上也是相當重要的。
◆Sigma Photo Pro什麼都要等
使用的電腦是Macbook Pro Retina 2014 13" 128G
相機本身的操作性能可以透過學習與適應,但如果是軟體的設計出了問題,那麼就必須要修正。Sigma Photo Pro軟體是我每次測試Sigma相機時的痛,因為它處理起相片來實在是太耗費時間,選照片要等、開照片要等、調整任何一項設定都要等,轉出等更久。你可能會說那是因為RAW檔太大導致的,其實它就連讀取JPEG也是如此。雖然RAW檔在SPP的修整之後可以產出非常棒的相片,但各位可以看看上面的影片,一張照片從讀取到修完,而且是幾乎沒有任何調整的修圖,大約要花3分鐘,其中大部分的時間都花在等待。這樣的工作速度或許業餘使用者可以忍受,但如果照片一多,就會有大量的時間耗費在處理上。我真心的認為Sigma必須處理這個相當明確的問題,SPP必須要大幅度的降低相片處理時間。
◆對於Sigma的熱愛與掙扎

其實每次測試Sigma的相機時,拍照的時候我往往是邊拍邊嘀:這個東西不該設計在這裡、為什麼要讓我等那麼久、為什麼我只有ISO100可用、開機可不可以再快一點等等,然後進軟體SPP修照片的時候更讓我的熱情消磨殆盡,腦袋裡面已經想到數十個段落要來對相機咆哮的文字。但等到照片轉出之後,所有的不愉快都會瞬間拋到腦後,除了照片內含非常豐富的細節以外,色調是很鮮豔但真實的,就是這樣的解像力與色彩取向,讓Sigma的相機使用者如此的深受著迷。
其實我想每一個使用Sigma的用戶都知道器材的不足之處,但他們會學著去理解自己器材的優勢與極限,並且用技巧去發掘藏在相機中的一切可能,在一張照片背後他們可能花了比別人更多的時間與心力,但用心之下產出的成果總是能夠讓人感到驚艷。
即便我個人對Sigma的產品總是有諸多想法、建議,甚至是怨言,但我還是想推薦他們的相機給大家,這是一種截然不同的使用體驗,我認為是所有相機愛好者都應該去實際接觸過的,至少要從拍攝開始、軟體後製,到最後轉出完成一張照片這整個流程跑完,你才可以完整體會到小編對Sigma的那種熱愛與掙扎。
◆定價難以讓人抗拒

在Sigma的相機中,如果你有換鏡頭的需求,你要選擇的就應該是sd Quattro系列;但如果你也想要同時兼顧輕巧的話,dp Quattro從超廣角到望遠的4款相機都是很強大的選擇,只是少了些換鏡頭的自由度,dpQ系列的鏡頭也調校得很好我想各位不用擔心畫質的問題。如果各位想用最低成本來體驗Foveon X3的魅力,二手市場上還有一些非常便宜的DPM系列可以撿,而它的畫質並不會輸dpQ系列。但sd Quattro的kit組以美金999、單機身美金799的價格,實在是Sigma史上CP值最高,在過去實在沒有辦法想像sd系列會有這樣的定價,我想應該會有不少Sigma迷會開賣後立即入手吧。
至於對還沒有使用過Sigma相機的朋友,請你們看看文末的實拍照片吧,我想點開大圖的威力,會比我在這裡打個幾萬字來得有用,請不要吝嗇點開圖片看原圖的表現。
◆sd Quattro表現優秀的地方:
Foveon X3感光元件依然是同畫素下解析力的王者,無庸置疑
如同單眼相機的握感
優秀的機身作工質感與防滴防塵
SFD模式可提升相片的動態範圍
紅外線消除濾鏡可拆,不用花錢改機就能玩紅外線攝影
◆sd Quatrro需要加強的地方:
電子觀景窗開啟的反應很慢,約1秒
對焦速度明顯的慢
操作有明顯的延遲感
機背按鍵按壓感不佳
機背功能鍵光靠圖示說明無法辨識其功能
前後滾輪操作起來不夠順手
高ISO雖已是老症頭,但解析度分成4級降低實在是讓人不敢盡情使用
遇到強光還是滿容易出現耀光
▩ 實拍照片
本篇文章中的實拍照片全部都有經過Sigma Photo Pro做後期製作,原因是多數使用Sigma相機的使用者都推薦要使用這個軟體調整才能完整發揮相機的能力。但我在下面的照片中多半是做曝光的調整,其他如對比度、陰影與高光與Fill Light功能則是盡量少使用,銳利度的調整則是只有一張,我會在照片下面做說明。
sd Quattro 45mm ISO100 f/5.6 1/250s
順帶一提,在面對高光的黃綠色耀光依然是Foveon X3感光元件的通病,各位在使用時請務必注意畫面極亮處。

sd Quattro 45mm ISO100 f/5.6 1/160s

sd Quattro 45mm ISO100 f/8.0 1/500s

sd Quattro 45mm ISO100 f/1.8 1/2500s

sd Quattro 45mm ISO100 f/1.8 1/200s
如果不在SPP裡面做紫邊修正的話,其實這顆30mm f/1.4DC在強逆光的大光圈色散表現還滿明顯的。實拍照片也全部未修正紫邊,所以你從縮圖中就可以看得出來。

sd Quattro 45mm ISO100 f/6.3 1/160s

sd Quattro 45mm ISO100 f/2.8 1/800s

sd Quattro 45mm ISO100 f/4.5 1/60s
我有在SPP中修改色調。從「標準」改成「森林綠」。

sd Quattro 45mm ISO100 f/1.4 1/1250s
這張照片有經過比較明顯的Fill Light與色彩飽和度調整。

sd Quattro 45mm ISO200 f/2.8 1/200s

sd Quattro 45mm ISO100 f/1.4 1/1600s

sd Quattro 45mm ISO100 f/1.4 1/500s

sd Quattro 45mm ISO100 f/7.1 1/500s

sd Quattro 45mm ISO100 f/1.4 1/100s
這張我用SPP的黑白模式轉出。

sd Quattro 45mm ISO100 f/1.4 1/1000s

sd Quattro 45mm ISO100 f/2.8 1/1250s

sd Quattro 45mm ISO100 f/3.5 1/40s

sd Quattro 45mm ISO100 f/8.0 1/160s
我覺得茶裡面的水果沒有很銳利,我能想到的原因就是:它們在水裡漂來漂去。

sd Quattro 45mm ISO100 f/7.1 1/1000s
Sigma拍的雲彩總是能夠很有層次感,每次測試我都非常喜愛。這張照片我將色彩設定從「標準」改成「Foveon藍」

sd Quattro 45mm ISO100 f/2.8 1/2000s

sd Quattro 45mm ISO100 f/6.3 1/160s

sd Quattro 45mm ISO100 f/4.0 1/4000s
這張照片有比較明顯的Fill Light調整,以增加雲層內的細節。

sd Quattro 45mm ISO100 f/6.3 1/160s

sd Quattro 45mm ISO100 f/8.0 1/160s
像這種夕陽雲彩的顏色,很少有相機能夠黃得那麼自然、有層次,非常接近我在當天肉眼所見的顏色。這張照片我只有增加一點點的對比度調整,讓畫面更有戲劇性一些,其餘的完全沒有動。我好希望當下我有超廣角鏡可以拍下一整片天空。但恆伸目前也就只有一顆SA接環的30mm f/1.4,他們甚至告訴我,台灣使用SA接環的人太少了,以至於現在要買SA接環的鏡頭要先向他們訂,然後再從日本叫貨。很希望未來在相機板能看到更多Sigma Quattro系列的作品,感謝各位賞文!
最後,因為有網友對檔案有疑問,小編在此貼上文末實拍照片的RAW檔,各位可以自行搭配Sigma Photo Pro應用程式檢視:
[第1~10張RAW檔]
[第11~24張RAW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