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

sigma 16-35 art 何時出啊?


超盧黑貓 wrote:
我也在等~~(其實...(恕刪)



16-20 不太可能 不如專心設計一顆 16 art 定焦比較實在
照目前趨勢

除了 F4 變焦或原廠 f2.8外

新鏡為了衝高畫質勢必設計成凸眼鏡了

更不用說更廣光圈更大的焦段

所以我投降上 T15-30了

趁早看開吧 XDD


tuesday.life wrote:
20 art有心動 但與24的差距不大 加上這顆沒辦法套濾鏡 所以放棄了.(恕刪)


我是SONY用家,剛買下它,「沒辦法套濾鏡」這問題,我也是在搖黑上有問題,好在SONY它有各式APP可以加持下,即自從服用了它的SKY APP後,幾乎解決了高反差問題;這有數位漸層ND,上下左右360度可調,不怕會有反光現像而又純淨。

我買這把就是要專拍星河景觀,其在這環境下會有極高反差,除本鏡有大光圈外,再加上SKY APP可讓地面更有充足的曝光時間來平衡,即不但可更輕鬆拍還可得更不同的凡響結果:


若有拍大景,20mm與24mm差很多,20mmF1.4可說被原廠定為拍星空專用喔。

AbdA wrote:
我是SONY用家,...(恕刪)


好讚 謝謝分享

還一直在考慮 還是想等看有沒有機會等到16-35

話說回來24與20 差異很大嗎?

tuesday.life wrote:
話說回來24與20 差異很大嗎?(恕刪)

謝謝,以下幾張大景給您比一比!

其實我本也是在等多家的1635F2.8,就在上張圖的同時一起買下Canon 16-35mm/F2.8L II(主要是此鏡在MC-11的善後下已沒有錄影不能AF的問題),此前本也有期待Sony的,而在Sony單眼討論那邊,都有談起自己的需求購買動機,有多貼講到則不再重覆,而先前我也買下Sigma 12-24mm/F4.5-5.6 II,這同是凸眼睛沒濾環可用(其沒有一代EX級標記而據了解已是ART級):

Sigma 1224在20mm時;直拍單張10分鐘作實驗

此時人很多而天氣10度還不到,同伴吵著要趕緊離開,所以沒有續拍(石門山)。


Sigma 1224在12mm時

拍這向時都忘了去作對焦(合歡尖峰)。


Sigma 1224在18mm時

金龍山,人山人海,隨便硬插進去無法用心來拍;上半天空有凝結到月亮,其是Sky App的加持才能取得!

Sigma 1224在24mm時


Sony FE1635在16mm時;這同是拍星軌的測試,用3張各10分鐘的合成

就近找陽明山夢幻湖停車場來試,第三次結束快門線顯示沒電,人累了順結束拍攝。

另我也曾看中Nikon 15-30mmF2.8,這有很講究一些大景的加持拍法(可加濾鏡、另加大遮光罩),但就不能讓我套在Sony家。其實我要講,曾看過多次這樣說:Sony 鏡頭少用途不講究而貴又爛(不要K我)。
tuesday.life wrote:
好讚 謝謝分享還一...(恕刪)


另談一下拍星軌我的想法,也請大家提供意見。

Sony家也有一個專拍星軌的App,當看到時很興奮,不加詳細瞭解就買下來,實用後才曉得它只能作FHD級的動態影片。

也有一個叫「縮時」app,它可存FHD動態影片外,又可存單一拍的RAW、RAW+JPG & JPG又可再附加「角度位移」另一app,算是完美。但限定曝光最大30秒,這針對我的需求言,要把星軌合成單一靜照,曝光只能用到30秒很不足。

為何?

因ISO要用很高,不然光圈小感光不行,而ISO高品質相對會較差,所以我去買有F1.4的廣角。

目前就待天氣好後,要用ISO100~200間、F1.4~2.0採用最大30秒來曝,讓「縮時」App自動拍一個小時看看,不然就要採用定時快門線,連續拍十張10分鐘靜照來後製(可另好用外力去加持)。
大家都忘了有24-35 F2?

有這焦段基本上要SIGMA再出這範圍焦段幾乎是不可能的了
digitalhouse wrote:
大家都忘了有24-35...(恕刪)


已有買24、28、35大光圈者太多了,要是1224再來個三代成F2.8或2.4或2.2或2.0或1.8……ART,則必大受歡歡,我必會再買一次。

AbdA wrote:
謝謝,以下幾張大景...(恕刪)


聽起來您CANON16-35 F2.8 SIGMA 20ART SIGMA12-24似乎都有入手?
如此一來焦段重複性不會太高嗎?雖然各有優缺點就是了.....

上述的三顆鏡頭也是我在超廣角焦段裡面考慮擇一購買的選擇
但就因各有優缺點 加上本身有點優柔寡斷 所以就一直還在考慮中...
一方面也還再想等看SIGMA會不會在接著推20以上的ART新鏡出來

這幾年SIGMA的ART系列從35 50 24 20一路往廣角端推陳出新
但我看網路的討論 似乎大家都覺得到20ART為止 廣角端的布局就結束了
言論都認為接下來是往85 ART 24-70 ART 接著發展?

難道都沒人像我一樣認為 20ART之後 應該接著出16-35ART嗎?
tuesday.life wrote:
如此一來焦段重複性不會太高嗎?雖然各有優缺點就是了.....

關於這,說實在只能無奈而早買早享受……

我本是用SAMSUNG NX系統,它不賣單機身,就遇到用NX10升NX20時,必要再含基本鏡18-55mm一起買,這時有把之前NX10組合賣掉,後要換NX30及NX1時又還是遇到老調,真搞不懂為何非如此不可(這部門目前已結束)。

在跳Sony時就把NX20再加一把12-24mm留下給家人用,這單拍一般大景和生活景是很足的,而圖像品質說真心話不比人差(尤其在抗拒外界的一些光雜訊很強)。

會用Sony是看重它的E系統,擴充性、雜交性很大。本買A7ii + 2470F4za,以為再加舊有可隨時取用,在大景生活照上可很滿足了。當再碰到它的FE24240(24-240mm/F3.5-6.3)時,比了一下大家所拍眼睛為之一亮,就去買下它賣掉FE2470za(原因簡單講在前述的貴又爛),再後又為要有超廣用途,聽信Sony控買下FE1635ZA(16-35mmF4),那共有16-240mm可包山包海是完美了。

然Sony FE1635za雖很被叫好,但針對拍攝晨昏大景,在有大高反差及大逆光下,簡單講很不及格,比了我的24240有相同的24-35焦段內者,又簡單講有人同我驗證FE1635Za太遜色了,另又沒有大光圈可用,所以我又開始找…。

Sony E mount在上市後就有陸續公布…,鏡頭接腳用途、控制參數及可擴充拍攝應用程式,後又解放無反相機可作混合對焦,這些是我感到最亮眼的,所以在今年農曆年後再買下A7Rii,為的就是好找理想的鏡頭及得有更高品質圖像。

而買Sigma 1224 ii是補足沒有的12-15mm焦段,主要是要能拍更廣泛的星雲。再買Canon 1635/F2.8L ii是要得有大光圈來拍星雲、作生活高品質錄影同時放棄(取代一般用途)Sony SEL1635Z。買Sigma 20mm/F1.4 ART要主拍星軌,和做超近拍的一些寫作突顯可具有更超廣的夢幻後景。

F1.4(這張沒拍JPG由RAW轉出)


註:Sony也有它的A系統轉接環,但很刻意的作了多多限制,以至有其它各家的生意發展空間。在Sigma也有更廣具大光圈的魚眼,然這是一定要變形的,用它要更具思維,今後我也會選用。因我看正常鏡10-12mm已是極限中的極限,前有講1224Sigma可再來一代更具挑戰者,即加大可用光圈。另我實測20mm F1.4 art,全部22級光圈都可完全實用,實在太美了(在sony單眼那邊有秀了,只秀上面那張不再重覆),而配合的是A7Rii在開啟APS-C(還有18M畫素)下還可成另一管30mm F1.4 ART,要拍美美的人像與35mm相差就是前後兩三步的差距。
  • 13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3)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