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來吧 ! 來吧 ! 大家一起將 VR 做在鏡頭吧! SIGMA 18-200mm F3.5-6.3 DC OS

DeNiro wrote:
不明白把VR做在鏡頭...(恕刪)


聽說 KM/S 的防手震是單一個方向的,Pentax 的磁浮防手震才能 任意方向,
鏡頭的防手震也是任意方向,長焦段的防手震在原理上也是做在鏡頭上成效比較好。
不過整體上來說,機身防手震以經能夠應付一般(200mm左右的焦斷)拍攝使用。

sigma 幹嘛做這隻,當然是為了賺錢啊,全世界銷售量最大的 DSLR ~ Canon 350D 就很需要這隻
每家都說自己的好,要用過才知道.
Olympus 的超音波除塵也是不能除油質的細塵,廠商說的當作參考吧.

另Sigma 這支鏡頭的實照出來了嗎?
機身防手震的結果就是熱噪訊提高

高ISO的表現不優.....你在低光源拍的東西出現雜點的機率提高

我覺得防手震還是乖乖的練臂力吧~~

相機拿的姿勢正確~拍照的習慣好~

就算是KIT也能有片天空的!!
好期待西格馬的18-200mm 防手震鏡頭,這樣我的350D就可以有防手震了!
可是原有的18-200mm該要怎麼辦? 賣掉嗎?
到時應該會有一些舊版的18-200mm釋出吧.....
p205gti wrote:
機身防手震的結果就是...(恕刪)



基本上防手震的好處還是遠大於雜訊的,因為雜訊增加這回事只是理論上而已,實際上很不明顯 (對照一下Nikon D70/D50 vs. KM D7D/D5D就知道了). 然而手震造成的影像模糊卻是顯而易見的. 所以其中的利是遠大於弊的!
p205gti wrote:
機身防手震的結果就是熱噪訊提高
高ISO的表現不優.....你在低光源拍的東西出現雜點的機率提高(恕刪)


不曉得前輩您的以論點從何而來
因為小弟也沒聽說過有人反映這個現象
還是說
前輩您的機身是k/S/P家的防手陣機身
而您有做過測試
可以分享給大家
感謝
pcg wrote:
不曉得前輩您的以論點...(恕刪)


他說的是之前電視廣告的(有些購物台也是)拉高ISO值借而提高快門速度的那種機身防手振。
而不是我們所認知的擺動CCD來達到防手振的效果。
所以基本上是雞同鴨講,不用太在意啦。
Nikon D50+35mm F/2 + T124 + 18-70mm F3.5~F5.6
1.M家的AS是全方位的補正機制,這點可以從小弟拍攝的賽車追焦知道
當然P家的磁浮式也是很有效的防手震機制,我想躋身防手震不會比鏡頭防手震遜色
也不會僅只能用於200mm以下的鏡頭,那些都是敵對廠商的屁話
實際上用戶使用的成績連500mm反射鏡都可以1/30s達成穩定的畫面

2.目前尚未有防手震機身搭配防手震鏡頭的案例
若勉強來說M的X1算是有點這方面的概念出現
(鏡頭和CCD一起搖,各分擔1.5級加起來達到3級快門)
當然初步概念機的效果可能尚未達到盡如人意的成績

畢竟是提出了這個可能性吧
DeNiro wrote:
不明白把VR做在鏡頭...(恕刪)


呵呵...在數位時代前有一個底片時代.
在底片時代,IS or VR就已實用化.
有些窮媒體到現在還在用底片機

底片機要防手振,機身不知會多大.
「独裁者は出現させる側により多くの責任がある。積極的に支持しなくても、黙って見ていれば同罪だ……」
  • 2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