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5

SD1 售價出來了, 是天價...

確實sigma目前還有的問題是在標準焦段的鏡頭不足
廣角8-16確實畫質優異 而且是目前APS魚眼鏡頭外的最廣角
17-50去年剛發表,中央很棒,但邊緣就比較淒慘一些
我想50-150os和120-300os應該也能夠和SD1搭配

定焦方面沒有問題
誠如前面所寫
S30 S50 S85
70macro 105macro 150macro都應該可以搭配SD1發揮更大畫質


剛看到最新的價格
SD1+S85=7819美金 MRSP
根據過去sigma總是把定價弄得很高的經驗
S85目前1400MRSP 但實際售價是899美金
等比例來看
SD1約在4000美金附近
台幣約12萬,看來似乎比原本的9700美金少了不少~XD
當然,有夢最美!
nthomas wrote:
台幣約12萬,看來似乎比原本的9700美金少了不少.(恕刪)


只要比C/N 的FF 貴, 應該是都不好賣..
SD1除了解析度與立體感較好
其它地方都是大輸

算一勝一負的話, 這樣它又憑啥賣那麼貴..

感覺會個步上跟 當初4/3 同樣下場
售價太貴的因素, 叫好不叫座
看到了Olympus 活生生失敗的行銷例子在那邊
sigma 還不會學起來嗎?

還是這片sensor 的成本真的要那麼高? 良率的問題?
若真是sensor 問題造成成本過高, 或許當初定到1000萬x3 畫素 就夠了
連拍數也能增加, 賣個C/N 全片幅的的9折價
說不定還比較好賣

看到 x3 , 4/3 這2個很有特色的產品, 都被埋沒, 覺得很可惜.

(像Oympus E-PL2 不再像以前那麼芭樂價, 結果就賣的不錯了~)




jimnan2 wrote:
只要比C/N 的FF...(恕刪)


完全同意
想當初sigma的CEO明明有在訪問中說過
會是台和7D價格相近的機子
我想,他應該忘記自己這樣說過了吧~XD

如果是7D附近的價格
今天的情勢會完全不同

lance213 wrote:
RE48:一直有人說Sony的技術是外星技術,可是也沒見得賣多貴,現在sigma也來了,真的貴死了,不過說來,怎麼2家S的外星技術都是日本出現的~
...(恕刪)

Foveon是美國公司
想知道這家公司的故事請看這本書
矽眼
學理工的看到這種從學術界成功創業的案例一定很感動

Foveon被Sigma併購是2008年底的事
因為該公司一直想朝手機相機用sensor發展
所以Sigma一直都只能用那片萬年cmos (10年sensor都沒進步)
直到併購後才終於生出現在這顆新sensor
據說像素提高也是得利於手機相機sensor的研究

nthomas wrote:
完全同意想當初sig...(恕刪)



介於7D 和 5D2 的價格 我覺得比較合理
一開始也是這樣想的..
但沒想到卻是如此天價...
哀- - 看來新一代的Foven X3 有點高不可攀O_O

光這塊Sensor 應該是佔總價格的90%了吧- -.....真夠貴...

airsama wrote:
然後發現這台頂級機身竟然只能用 Sigma 那種貨色的鏡頭,應該會再度流淚。...(恕刪)

加拿大替 Contax N 改 EF mount 的也有改 SA mount 喔,
雖然不是每一支鏡頭都可以改。
但是改完鏡也應該沒錢買 SD1 了....
也許這價格相當反映出感光元件的成本吧,此片感光元件算是sigma入主後主導出來的,背後所投下的金錢應該蠻可觀的,但我認為一開始把此產品切入在特定市場上,是蠻聰明的做法,放在消費市場上,高階至低階機種有N.C.S家等等的機海戰術以及擅長的價格戰,如果把此片元件先充量來分攤成本下去想,sigma後續還要投入的行銷費用會更多,更不用說還要開發出更多的市場需求機身來滿足消費者,還不保證可以打出多漂亮的市場來,所以這樣的價錢不意外,如果一開始開價便宜就當消費者撿到寶,現今開這價錢只能說是市場考量結果,但後續依然希望此片元件技術能趕緊反映在往後一般消費市場上
其實要說成本問題,我覺得把470萬提升至800萬就好,再不是保持用SD 15的X3做基礎,然後先做好機身操控,對焦,白平,曝光,閃燈,ISO,Noise control比較有用吧,單單SD 1的售價,也售不了多少台,能回成本嗎?還不如做好機身,吸引一般的攝影消費者比較能夠收回成本吧,何況鏡群比起NCSOP各家也有距離. Leica S2 ,645D的市場,難道會因為SD 1出現,而沒有人買嗎?
9700US咧,問它吃飽沒啊
SIGMA啥時有這麼高的品牌價值了我怎麼都不知道?

這價錢都可以玩645D了...誰還在跟你SD1....

juenhao wrote:
也許這價格相當反映出感光元件的成本吧,此片感光元件算是sigma入主後主導出來的,背後所投下的金錢應該蠻可觀的,但我認為一開始把此產品切入在特定市場上,是蠻聰明的做法,放在消費市場上,高階至低階機種有N.C.S家等等的機海戰術以及擅長的價格戰


蠻認同這樣的看法,或許Sigma本來就無意跟N,C,S等品牌打混戰,只是一般消費者也就無緣接觸到SD1.
  • 35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35)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