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X100 真的蠻挑外閃的。實在不想拿貴貴的FL36放在GX100上,想挑一個能跳燈又輕巧的閃燈才搭,這樣以後就可以偷懶了~~~ 去試了好幾顆都不行,最後試到TUMAX (FOR PENTAX),價格漂亮但補電稍慢,總算能腰掛1台24mm的相機+一顆可以跳燈的外閃在身上!爽度難以言喻。話說回來,怎麼會這樣挑閃燈呢???
danieltflu wrote:GX100 真的蠻挑...(恕刪) 可否煩請danieltflu大哥將可用在GX100並且能跳燈使用的FL-36 以及TUMAX(FOR PENTAX)這兩支做一個優缺點比較呢?例如FL-36價格較高,TUMAX回電速度較慢..等等諸如此類的比較呢我想這是眾多GX100愛好者會很感興趣的話題..謝謝囉
關於GX100 的雜訊與發色一二事:GX100 是我第一台RICOH的相機,之前除了P家以外,其他各家的機子大概也都「收藏」過了。當然,對雜訊的容忍度與發色的接受度,是很主觀的事情,也跟個人的後製能力有關。這裡無非是要提醒一些新進R家的朋友要先注意的事項,心理上有點準備總是好。畢竟目前GX100在市場上有其非常獨特的地位,包括:一、24mm廣角,比之其他機子的28mm又更勝不止一籌二、是一台富饒攝影趣味的相機,而不是一台拍拍玩玩的玩具三、防手震+外閃熱靴提供更多的可能我想因此被吸引的朋友一定不在少數。使用GX100後,我發現有三大優點:其一,鏡頭素質:真不是蓋的!廣角能有這樣的表現實在讓我吃驚!配合上小機子長景深的特性,讓GX100成為隨身拍景的超級利器!目前縱使是DSLR、能在24mm這焦段表現如此的實在不多。色散上的表現尤其讓人側目。其二,影像描寫力: GX100上這顆鏡頭的高素質,加上RICOH在影像上的調校,使得GX100得以「原味」重現,目前其他家的機子多似紅燒蕃茄牛肉般地豐富可口,而GX100就像是清燉牛肉麵般的獨特,雖然少了點視覺與味覺上的刺激,但卻多了點原汁原味的感動,沒讓牛肉的芳香被過多的調味料掩蓋。這後面會說到。其三、操作樂趣:PAM模式(為何沒有S呢?)、雙轉輪、一堆自訂鍵、外閃熱靴、獨特的EVF,這些元素加起來讓GX100充滿攝影樂趣,甚至可比DSLR。何況GX只是一台小小「可以掛在腰間」的小機子罷了!當照相又重回「隨時記錄生命中感動的一刻」時,GX100絕對是首選幾台機子之一、甚至是唯一。鏡頭蓋自是惱人,對焦速度只能算及格,對焦聲音實在大到誇張,但在以上三大優點的光彩下,我個人仍舊極推崇GX100,當然,這跟其他廠商根本沒有類似的產品可供比較或選擇也有關係。不過我還是要提醒初入RICOH家族的朋友,除了考量不便的鏡頭蓋、普普的對焦速度、以及吵雜惱人的對焦聲音外(聽這聲音,我實在不知道對焦馬達何時會突然掛掉?),影像上雜訊與發色表現也是得多注意的地方:雜訊:隨著市場與行銷對高像素的盲從與要求,在硬體(感光元件)上降低雜訊的努力與進步(如加大收光面積、降低暗電流等)完全趕不上像素的高密集化,目前1/1.8這尺寸的感光元件,比當時4、5MP的時代還要塞進多一倍的感光像素,其結果當然是雜訊增加、細節流失與動態範圍減縮,這是現實。但目前小機子拜電子技術的躍進,能在後處理上,也就是使用「機內影像引擎」來協助「拉回」雜訊、細節等等在畫質上的表現,所以我們看見這兩年出的機子,反而比之前的像素較低的機子,在可用的高感度越來越高。但這是「後製」(影像引擎)上的進步,並非感光元件有更突破性的進化。尤其是FUJI F10/20/30/31/40系列開此瀾觴,讓ISO400甚至ISO800能夠從「勉強可用」、「堪用」進化到「可用」,那對照相的自由度來說是多麼重要的一個成就!我想除了即拍即看外,感光度的解放也同樣是數位化最重要的意義之一。可是,現實情況是,小機子受於先天感光元件條件的限制,雜訊表現只是隨著畫素的增加而越來越糟罷了,廠商只得使用影像引擎去除雜訊,讓我們「以為」得到更乾淨的畫質。這就好像相機裡內建了「NOISEWARE」這類的除雜訊軟體,至於除雜訊的程度則看廠商自己的設定。很可惜的,目前的趨勢是「看不見就以為沒有了」,廠商對於除雜訊的這事下手越來越重,雜訊儘管看不見了,不過細節也跟著消失、水洗痕或油畫感也越來越明顯。原本CANON還不太玩這套(可能受他們DSLR乾淨的感光元件影響,不過消費機還是使用SONY的感光元見勒~),不過最近幾批新機子也不得不隨波逐流,跟著玩起「如何除雜訊除得漂亮」的遊戲。我不是說「機內除雜訊」不好,對於那些不喜歡或不會調整雜訊的人來說,這事是天大的好事;不過對於一些希望能自己決定要消除多少雜訊、要保留多少細節的人來說,這是一件很糟糕的事情。機內除雜訊後,這些流失的細節、銳利度與後製痕跡,就永遠救不回來了。再多一次後製除雜訊只是讓畫面更噁心罷了,唯一能做的只是將像素降低,讓這些不自然的痕跡不要那樣刺眼。初拿到GX100時,我有點驚訝,它的雜訊表現比當初在網站上可以下載的樣張還要來得多許多,可能跟我照相的情況,光線不是很充足有關係。就連ISO100也可見到雜訊的蹤影,ISO400則是滿天星了。不過我個人倒是蠻喜歡這樣程度的雜訊表現:細節不致流失太多,後製時很方便處理。RGX100基本上將色彩雜訊除去,僅留下明度雜訊(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參考:http://luminous-landscape.com/tutorials/color-gremlins.shtml),除雜訊或有,但程度極其輕微,因此在細節與層次保留上反而比目前其他的消費機子要來得好許多,後製時也有絕大的空間調整。相反地,LX1/LX2本身雜訊值就很高,超過ISO200時影像引擎介入也很深,在後製時影像的調整性上就受限許多。基本上我對GX100的雜訊是持肯定的態度,但或許RICOH原本就是將GX的目標客層指向「擁有後製經驗與技巧的專業者或業餘者」吧?其實這些東西都可以當作選項供人選擇,我想這對GX的銷路也會有較大的幫助。讓使用者自己決定要輕要重、要淡要鹹,不是很好的事情嗎?發色也是一樣,有人說GX已經比GRD要「俗世」許多,不過或許是我早被其他家洗眼睛洗得透徹的關係,GX縱使將色濃度調到最高,與其他機子相比還是偏淡,甚至比眼睛實際看到的還要平實一些。當然,就像雜訊一般,這樣平實的表現在後製時會有更多的調教空間,但為何不能成為機內的選項之一,讓人可以自行選擇符合自己的口味的選項?跟其他機子同做比較,我大概要調8%-15%的飽和度才能「逼」出類似的結果。我只能說,RICOH果然特立獨行、敢與眾不同:在這媚俗的趨勢中,敢保留雜訊(與細節)與顏色飽和度(與層次)。只是這些如果可以內建在機子中成為選項,不是更好嗎?如之前CANON的DSLR在一開始使用DIGIC-II時也是類似情況(20D、1D2、1DS2),但導入PICTURE STYLE後我想大多都能在裡面找到自己喜愛的表現(如30D、1D2N、5D等),而且還有極大的調整空間,像這樣的作法其實在一台講求方便隨身的機子上應該做得更好才是。當然,拍攝RAW檔又是另一件事了。我個人很推薦GX100給有豐富後製經驗的朋友。沒有負擔,可以隨時記錄感動的一刻,擁有豐富的攝影樂趣與品味,傑出的焦段,精良的鏡頭與優異的原始影像。(閃燈比較:我現出差中,回家再試。不過用慣ETTL-II或i-TTL,用回手動閃燈真不習慣,何況便宜小閃燈多沒有出力控制...)
danieltflu wrote:關於GX100 的雜...(恕刪) 這篇真是讚啊danieltflu說的是小弟正是被GX100特色吸引準備進R家的新手..在這之前,壓根沒想過會買RICOH的相機除了閃光燈問題之外,另一個問題是GX100 將發色調到最高,,各拍一張Jpeg跟一張Raw所拍出的Jpeg跟Raw檔顏色色調是否相同,或是RAW檔就是原汁原味的發色呢期待danieltflu大哥閃光燈比較文章囉
http://dc.watch.impress.co.jp/cda/longterm/2007/05/24/6302.html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看看,尤其那張螢幕與實體一起拍的相片,就可以看出GX100的螢幕顯示在顏色表現上是多麼的「平實」。前天去拜訪一位老友,拿起他的SONY W5「老」相機玩玩,從開機、對焦、暗處對焦、雜訊、到關機,實在有點汗顏...不過沒有去退機或換機的打算,畢竟GX100的獨特性目前還是只此一家,別無分號。真正要畫質、要對焦、要反應,還是懶不得... 搬出DSLR才是王道。現在平時只在腰上掛了個小包包,肩膀頓時輕鬆不少,想拍就拍,慢慢玩味,也算另一種享受吧?
多謝這個 圖文並茂的 精采介紹。我目前是手持 GX8 .....使用這種相機真的有一些缺點在,常常都是我幫別人拍照,自己很少入鏡~朋友都不太會用。目前也在觀望 GX100,真是沒辦法的 RICOH 情結~先看看韌體可以改善到什麼地步~好文章。推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