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為我的GX200與同事的GRD的比較(原圖跟裁切圖)可以發現GX200的雜訊明顯多蠻多的(ISO100)而且在顏色的飽和度也比較不足這個在設定上可以如何改善嗎GRD 原圖GX200 原圖GRD 裁切版 (圖片尺寸 100%)GX200 裁切版 (圖片尺寸 100%)
我的情況是, 在符合螢幕尺寸看的圖就有明顯的pixel感覺(與雜訊不同), 尤其以暗部更為明顯. 滿疑惑是否為dc共同的問題?拍攝大小與發文大大一樣是F4000.ISO200, 安全快門下面兩張圖上傳至FLICKR自動壓縮為1024*768. 各位可以參考一下.注意綠色椅子以及陰影暗部, 比較與亮部的差別曝光不足的情況更明顯
eggyolkchicken wrote:也就是說當範圍越大時...(恕刪) pixel雜訊形成的原因, 是由於進光量不足, pixel感測訊號不強, 所以感測到的值會被其週遭溫度或電路等等雜訊影響.如果畫面中, 亮處的地方清晰, 代表光圈應該較小(光圈數值較大), 所以暗處的進光量有可能不足.如果畫面中, 暗處的地方清晰, 代表光圈應該較大(光圈數值較小), 所以亮處的光量可能太多而過飽和.這幾張圖亮處及暗處的對比很大. 亮處皆清晰(火車窗外景色), 所以暗處可能進光量不足.當然, 如果用"高iso時雜訊低"(如dslr)的相機來拍, 有可能可以拍出亮暗皆清晰的相片.
jyjyang wrote:pixel雜訊形成的...(恕刪) 這麼說就了解了, 感謝jy兄的指教我有注意到明暗處''雜訊''的差別, 只不過對於雜訊形成的因素不是那麼了解.這麼說來高iso所造成的雜訊與pixel進光量造成的雜訊是不同的囉?早先將雜訊認為是''畫質問題''是因為之前沒有使用過dc, 而所謂的''雜訊''在dslr (D70)只有在iso800以上或是長時間曝光(也許一秒以上)才明顯看的出來. 而d70的雜訊粒子也和gx200不同.另一個誤認的原因是, 在gx200上看到的雜訊看起來與一種影像處理的情況很相近, 也就是當把像素小的圖拉成大圖, 或是當像素不夠的影像(合成影像)被重複(過度)壓縮. 看起來不細緻且有明顯的色塊.感謝不吝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