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吸收這些知識就是希望能在下次的好天氣好好準備,好比歷史上幾次重大的天文觀測都是在那之前就有許多數學家在很久以前就計算出來等待那一刻留給後人驗證,在還沒接觸到這本書吸收到這些知識前,其實我也是半信半疑的,每次拍都很懷疑今天會不會白白浪費快門或犧牲了寶貴的睡眠時間,有了這些知識後讓我更加安心的去挑戰其他天體了~
這次八月初的那兩天找了兩個星系來拍一顆是超大的M31,隔天挑戰了一下超小顆的M74~底下附上疊完與現場拍攝的無修正單張原圖.
本次的拍攝使用的試未改機的Pentax K-1 mark2 任何濾鏡都沒加,當然也沒使用赤道使用PENTAX系統中的Astrotracer功能拍攝.
M31
DSS疊圖 : 30秒 X 79張 = 總曝光時間40分鐘

原始單張RAW轉JPG

M74
DSS疊圖 : 30秒 X 65張 = 總曝光時間33分鐘

原始單張RAW轉JPG

說真的現場看到拍到的30秒畫面很真懷疑這到底疊起來會真的有東西嗎XD
附帶一提在K1mk2搭配300mm的鏡頭時最久可以追1分20秒,只是根據種種環境啦過山雲啦風錢不夠腳架無法買比較好的啦光學的邊緣問題啦等等等經驗,還有外國人的拍攝分享的照片得知的數據,所以只用30秒然後拼張數增加總曝光時間,回去再用DSS來疊.
本次的拍攝連濾鏡也沒上,說實在我也是在星野攝影這本書中的第4章39頁的地方讀到,DSLR的機身原始濾鏡是以人類肉眼看見的色彩來設計的,理論上也都拍的出來只是曝光時間要多上很多倍的效率問題,才有一點信心在沒改機的情況下卸下濾鏡進行拍攝.
這次拍攝就完全相信書中所寫在未改機也未上光害濾鏡的條件下來拍攝,顏色的基準為對著天空做白平衡而已,最後成品的顏色幾乎可以說是拍攝的"原色表現"我僅用Affinity(便宜的Photoshop替代品可支援PS的8bf外掛)去推Level推出來的,當然在星野攝影的作者也有提到他個人不認為天體有正確的顏色可言,但這次拍攝出來的色彩我個人是相當喜歡啦~
期待下次的好天氣看有沒有機會在相機拍到壞掉前把梅西耶給補完X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