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計劃入手 K-1, 優先考慮 HD DFA 24-70 及 FA31 LE. 不過, 對於 HD DFA 24-70 的造工, 普遍評價都不怎麼樣, 說他塑料的機身跟不上這個價格. 請問已經購入的大大們有何看法呢?
K K wrote:正計劃入手 K-1,...(恕刪) 個人也計畫入手K-1,一樣還在考慮階段......關於24-70這支頗有話題性的鏡頭,如果只在意外觀,可以去台北三創園區試用。個人在三創有試用過,以外觀來說,偏向傳統的設計加上橡皮包覆對焦環,論質感確實不若他廠的同級鏡身,但搭上樸素的K-1算是很恰如其分啦!不過比起外觀,個人更應該在意的是在將近50K的定價來說,它是否能夠帶來符合身價的畫質表現,特別是它和Tamron採取相同的結構設計,容易會讓人覺得失去獨特感,而且T牌for他廠售的價偏偏還差很多,如果畫質表現拉不開豈不讓人覺得不值?當然,Pentax銷售員強調P的鍍膜、機身馬達都和T牌不同,不過Tamron沒有提供K環鏡,大概也只能轉接到A7RII上決勝負了XD
Walt Yu wrote:請教代理商的人有說鏡身馬達有何不同嗎? 只提到說馬達搭載P家自己的SDM,所以對焦速度會快過Tamron的...--話說,之前還在kakaku看過日本人抱怨這支鏡頭,說「全幅機的標準鏡竟然是OEM,誰會買這種東西啊?」,結果下方網友回文表示,Tamron 24-70mm的特許(專利)申請書上的鏡頭發明者是平川純,後來在另一個網頁有其他日本網友證實確實是如此。自己也找了一下資料,請至此網頁搜尋「特開2013-45039」,再稍微往下拉,就可以看到:(72)【発明者】【氏名】平川 純當然,平川純已經離開 Pentax,不過既然 Tamron 24-70mm 是他設計的,也許 DFA 24-70mm 對於 Pentax 使用者而言,就不單單只是一隻「OEM鏡」了?
Jiayou wrote:只提到說馬達搭載P...(恕刪) 感謝你的資料。就我所知,HD DFA24-70跟 Tamron 自家的 24-70 在硬體部分是完全一樣,馬達也是一樣,就只有鍍膜不同。有部分分析指 HD DFA24-70 比 Tamron 自家鏡對焦快,是因為 ricoh 有參與鏡頭控制軟件的開發,特別針對 pentax 機身做調整,Tamron 原廠則是 CNS 機身都是同一控制軟件。這個推測我覺得尚算合理。至於 Tamron 24-70 的表現,評價比 CN 同級鏡皇還要好,相信不用懷疑的。我在意的是質感,50000多的價格換來塑料機身,對用慣 pentax 的我來說實在難以接受。畢竟中階的 18-135 及 16-85 都是金屬混合塑料。
K K wrote:感謝你的資料。就我...(恕刪) 塑料材質或許讓人覺得廉價,不過相較之下 DFA 2470也比C、N、S等廠的同級鏡略輕了一些,也算是一些些好處吧(不過K-1精實的機身也比同及機身重,總和拉回來了)之前看過一些評測,Tamron 24-70已經有相當接近C牌24-70 II的能力,也許換上Pentax鍍膜會更上一層也不一定(希望)...
K K wrote:我在意的是質感,50000多的價格換來塑料機身,對用慣 pentax 的我來說實在難以接受。畢竟中階的 18-135 及 16-85 都是金屬混合塑料。嘔吐 從中國大陸拍賣網站買,RMB6,800折合臺幣約34,000,寄香港免關稅,這樣就沒有50,000換來塑膠鏡身的問題了
K K wrote:有部分分析指 HD DFA24-70 比 Tamron 自家鏡對焦快,是因為 ricoh 有參與鏡頭控制軟件的開發,特別針對 pentax 機身做調整,Tamron 原廠則是 CNS 機身都是同一控制軟件。這個推測我覺得尚算合理。 如果有人願意去實驗Nikon Df+Tamron SP24-70 vs Pentax K-1+D FA24-70的對焦速度的話,這是一個值得研究的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