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一篇的原文在 這裡
背景: 1940 年代左右的鏡頭,為了增大光圈,常常會在鏡頭的材質中加入具有放射性的稀土元素,改善玻璃的折射率。隨著時間過去,有時候這片鏡片會發黃,進而影響了成相。
在朝日光學所生產的 35mm 相機鏡頭--太苦馬--系列中, 50/1.4 以及 35/2 是最常見有發黃的鏡頭 (超級太苦馬或是 SMC 皆然),最嚴重的情形,這個發黃的現象肉眼就可以辨識,而且嚴重的影像畫質 (怪醫注: 這個....不就省掉黃色濾鏡,用來影黑白像吧....

值得注意的是,這跟大多數超級太苦馬鏡頭上面,獨特的金黃色鍍膜是不一樣的東西,金黃色鍍膜並不會影響成相的顏色,請勿搞錯,另外,大多數的太苦馬鏡頭是沒有這一片會發黃的稀土元素鏡片的。
(注,以下鏡頭是怪醫自己的超級太苦馬 135/2.5 上面的金黃色鍍膜和顏色表現,我這隻是不必修理的 .... 其實它裡面好像也沒有稀土元素鏡片..)
成品
辨識: 辨識之前請記得移除所有的濾鏡,開到最大光圈,對著白牆進行辨識,以下這張圖連自該網站,黃色偏稍有被加強過。
修理方式 ... 請自行參閱 這裡 看圖就知道了....
如果修理不完全,請繼續修理步驟到他完全為止
品質控制方式:拿一台 Pentax M42 相機接看看,如果接口對不上就表示完工了。
如果確實做到品質管制的步驟,則可以保證這片發黃的鏡片將不再影響畫質。
心得: 澳洲人好猛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