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

徹底解放每顆像素 Pentax K-3II

ricoh 入主pentax後的產品Pentax K-3II 及 ks-2
都令我驚豔
不過我最期待k-01有後繼機K-02
K-02的理想規格,竟被PANASONIC GX8給端出來了.
(四方盒機身,無死角多方向翻轉螢幕,外接麥克風.機身防震,多段收縮餅乾變焦鏡)

YOUTUBE頻道:阿欽愛旅遊 www.youtube.com/c/chintravel
ki_min wrote:
這是個超高畫素的時代...(恕刪)


評測辛苦了
Pentax真的是好機

alder tree wrote:
一個疑問是,既然要曝光4次,是不曝光時間也要4倍?


我也有相同的問題 ... 除了四倍時間 也不能晃到?
MD事業心很重...

雖然表情還是那麼幾個在換,但已經比起前幾個01報導始終只有一個表情的MD好多了~
塔綠斑網軍頭子已成淡水河浮屍,各位綠網軍繼續助紂為虐不怕成下一位?
ccpc wrote:
P社的人像發色真的...(恕刪)


真的~ 從以前P的人像發色就比C好
尤其是120幾顆人像鏡真是超優。
雖然我擁有過C底片和N底片數位
P都玩人家的而已。
Renault Grand Espace IV 2.0T MB W204 C200K Estate
ki_min wrote:
而且我幾乎可以向各位打包票,未來像素偏移解析度一定會用在Pentax的全片幅機身上。而且如果未來那台相機是做3000萬以上的超高畫素,Canon與Nikon這兩家沒有感光元件移動技術的公司會在這上面受到一定的威脅。而Sony的高機動性與適應變化的能力,還有它在市場上佔有的人氣,很有可能也在未來搭載了相似的技術,成為專業商品攝影師的另一個出路。


感光元件移動技術固然神奇有趣,在特定條件下確實發揮所稱功效,但畢竟連樓主棚拍擺固定pose的MD都用不上了,試問除了特別鍾情於P家色彩又希望耐候與輕便的旅行攝影者,誰會那麼恰恰好的為這個特性買單?棚拍產品者會專程為這個買Pentax系統嗎?

以本篇測試有開SR與未開的格放對照(野菜與毛線球)不難發覺,ISO1600是優劣勝敗的分界點:1600以前,讓4顆像素分別獲得真實資訊有助畫質提升,1600之後,這項技術則未必有助益.

回到現實世界、工作崗位(採訪戰場)一會兒,馬上就會回過神來:為何大家非C即N,而不是用Sony、Olympus、Fuji,甚至於Pentax;用後面這些要克服的問題太多!

另一例是樓主去問PFC那一顆P鏡適合追焦?竟然得到"P家用機身馬達反而快"的結論--這不是1996年Nikon造F5為"地表最強相机"時代的觀念嗎P鏡有馬達的反而慢,是因未用上與C/N大三元同級的超音波馬達啊

榨出元件最後一滴性能,不過是資源少、客戶端價格耐受度低的品牌的一條出路,也是不得以而為之,從激情跳脫出來再看,也就是為它拍拍手吧----這也是我K10D→K5→K5ii→K3一路看過來,幾次到臨門差一腳又退回的原因.

PS.當然,要是口袋夠深,多買一套來玩"情懷"就是了,那這麼多廢話....對吧(我說我啦)

atlaswu wrote:
我也想了解這項技術...(恕刪)


詳細的細節還是請詢問原廠,畢竟我也只是從這篇得來的資訊做腦補而已。 

但如果我沒理解錯的話,開啟偏移之後的曝光時間就是直接4倍+偏移時間+快門遲滯=實際花的時間。所以假如拍攝的快門速度是1/5的話偏移完就整整接近一秒了,如果是棚拍常用的1/125大概就會變成1/40秒 (手不夠穩

至於是否有可能靠提高ISO來增加成功率 (? 我個人認為是不可能的

以偏移所增加的曝光時間造成雜訊增加的狀況來看,再提高ISO根本是找死嘛

kuobba003 wrote:
我也有相同的問題 ...(恕刪)


其實這就跟你拍攝時所遇到的安全快門問題是一樣的,只是他是"單次拍攝,四次紀錄"所以更複雜得多,也更靠運氣~ 

所以最好跟最差的情況就是四次都正常、四次都手震,只要拍攝成功率能提高到65%基本上就不會得到一張太壞的照片。

jenhoxen wrote:
感光元件移動技術固然神奇有趣,在特定條件下確實發揮所稱功效,但畢竟連樓主棚拍擺固定pose的MD都用不上了,試問除了特別鍾情於P家色彩又希望耐候與輕便的旅行攝影者,誰會那麼恰恰好的為這個特性買單?棚拍產品者會專程為這個買Pentax系統嗎?

以本篇測試有開SR與未開的格放對照(野菜與毛線球)不難發覺,ISO1600是優劣勝敗的分界點:1600以前,讓4顆像素分別獲得真實資訊有助畫質提升,1600之後,這項技術則未必有助益.

回到現實世界、工作崗位(採訪戰場)一會兒,馬上就會回過神來:為何大家非C即N,而不是用Sony、Olympus、Fuji,甚至於Pentax;用後面這些要克服的問題太多!

另一例是樓主去問PFC那一顆P鏡適合追焦?竟然得到"P家用機身馬達反而快"的結論--這不是1996年Nikon造F5為"地表最強相机"時代的觀念嗎sorryP鏡有馬達的反而慢,是因未用上與C/N大三元同級的超音波馬達啊sorry

榨出元件最後一滴性能,不過是資源少、客戶端價格耐受度低的品牌的一條出路,也是不得以而為之,從激情跳脫出來再看,也就是為它拍拍手吧----這也是我K10D→K5→K5ii→K3一路看過來,幾次到臨門差一腳又退回的原因.嘆氣

PS.當然,要是口袋夠深,多買一套來玩"情懷"就是了,那這麼多廢話....對吧(我說我啦)羞

Jenhoxen前輩:
「像素偏移解析度」模式的本質是一項「附加功能」,而且就原理來講很容易可以理解此模式本身就具有侷限性,但我不會因此拿來否定K-3II,即便我知道這項功能主要使用在商攝和部分風景的情況。

至於您講「後面要克服的問題太多」,個人覺得這是一半一半。您可以反思C,N的使用者有多少是真正有把相機的功能摸熟和發揮到90%以上的?Sony沒有微型超音波馬達,Pentax沒有環形超音波馬達,這是不爭的事實,但還是不能因此就假定成每一位會買單眼相機的人對產品的需求都跟攝影記者一樣。追焦不是Pentax的強項,這點說不定十年後還是一樣,Pentax到K-3我就已經覺得附加功能和機身選單多到太複雜了,那C,N就更不在化下,但這還是老問題,廠商越做越多,使用者真正用到的又有多少?P的強項是人像風景,品牌的定位就是如此,對動態比較要求的人不考慮P,這也很合理,但總不可能絕大多數人買單眼就只是考慮動態追焦吧?否則那除了C,N之外的品牌豈不是都應該收一收了嗎?

Canon EOS7D Mk II是首次特別去強調針對專業使用者的各項性能的機種,Pentax K-3II我覺得其實很像,只是不像Canon在行銷上有那麼強力把特色宣傳出來,K-3II的特色就是針對天文攝影愛好者和商攝/風景愛好者,相機說穿了沒有必要每一代都買,有K-3的人未必有必要換K-3II,但K-3II如果跟以前的機種相比,賣點個人認為算是做出來了,只是行銷還需要加強。
Walt Yu wrote:
K-3II如果跟以前的機種相比,賣點個人認為算是做出來了,只是行銷還需要加強。


小弟非常同意您說的每一點;K3ii確實是P家回到主戰場、有資格與任何主流型號抗衡的機種,而且在APSC場域而言,K3ii部分功能早已over-qualify了.(這不正與"小店菜色特別豐富又平價"同理嗎

我上一篇主要是回應ki-min文末所下的那段感言:
3000萬畫素的Pentax產品有畫素偏移加持,對於沒有這項技術的CN會造成一定威脅

我只是想說明:這項功能可用範圍有相當侷限,其實不是標榜快速兼具畫質的CN之主戰場(甚至與Pentax無淵源的風景商攝user都未必因為它而加入,因為P的片幅及鏡群特性--泛用鏡多,卻無移軸、多種焦長微距、乃至高畫質超廣角等等,這又回到專業用戶需求的 total solution問題);在畫素偏移技術尚未克服(至少)手持拍攝可能性之前,並不會導致目標客群選擇的改變,特別在P家周邊還有諸多問題(例如對焦馬達)需改善的情況下.

畫素偏移技術的急起直追可說完全不是CN的當務之急.

這邊忍不住也要回應一下部分網友一直盛讚的"X3畫質好、CN不用是因為老大心態或牙膏廠"問題;一項偏離核心價質的优點,無論多优秀也必須要放棄;CN的主戰場在[快速反應/穩定可靠/適應性強],世人因為它們的這項光環而聚集(失去這些,CN就不再是CN,客群也將散去);無論X3、Fuji乃至Pentax所提出的特別畫質強化方案有多誘人,只要與效能速度耐久相觝觸,就不屬於CN的領域,它們不跟是正確的.
這台開啟像素偏移解析度後和dp2Q比不知道哪台拍的照片銳利度高 (細節豐富)
  • 10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0)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