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其是針對現在ISO不只是100.200.400.800.1600.3200這麼單調的調整
在各家中高階機種也有1/2 or 1/3 ISO階層調整....
故要決定一張相片的ISO真的是眼花撩亂.
不過話說回來...小弟對所謂的Sv跟Tav仍然有些許疑惑
1.如果我沒記錯...P模式下...ISO仍然可以自己決定.
差別只是要先開啟ISO選單(單鍵)然後轉轉盤選擇.
再加上DSLR使用者大多會使用M or Av TV模式...
P模式大多是初學者或是搶拍用.
所以Sv功能實用性個人覺得不大.
2.Tav 模式的優點聽起來很棒...
可以自己決定光圈快門再給像機幫我們決定ISO.
但是實用性上有幾個顧慮: ISO可用度.特殊情境....
就ISO可用度來說...如果今天Pentax 的K10D到ISO800我可以接受..
但是由於安全快門比較低...像機自動幫我決定到1千多的ISO值...
或是因為環境光線的關係有的ISO200.400有的1千多
那拍回去我會不會跳腳?
這種情況我還不如用M模式...自己訂好光圈.快門.ISO以保障我的相片品質.
另外在特殊環境例如我要拍強光源或是弱光源環境.
以往我們都是用錯誤嘗試法...
一次次去try 光圈.快門值...
ISO則是為了照片品質我們通常會強制100
如果用此模式他給我拉到ISO 1600 那出來的作品不就遇哭無淚了.
簡單說小弟覺得這兩個功能只能說是便利.
針對中高階用戶的用途極小...
實用性不如想像中的大.
反而只是增加使用介面的複雜度..
小小心得.還請各位大大批評指教
我還是不太懂這個 ISO 先決的功能主要應用.. 那麼已我目前知道的部分,在數位相機的ISO 代表的就是 S/N 訊噪比 ,所以意思是說 訊噪比先決的意思對嗎?
因為拍攝者可以先決定訊噪比,那麼光圈、快門再交給相機決定的概念,所以拍攝者希望雜訊多一點,就調高 ISO(然後相機就會自動把光圈或快門連動),希望雜訊少一點,就調低 ISO (同前) ,在相機上面增加一個方便切換的開關,這真的是觀念上的創舉。
但是實務上一般大家都希望雜訊盡量少一點吧? 不過雜訊也是一種表現的方式,也有很多人覺得是一種很重要的創作元素,是這個意思嗎?
二、Auto ISO
目前很多相機都有 Auto ISO 的功能,甚至連一般的小DC都有這個功能,我不懂這個功能本身的創新之處何在?不過在相機上的轉盤提供這個選項,可以讓使用者少按些按鈕進去選單選擇,也是一種貼心的表現。
很認真的問,在ISO先決的時候到底該用在哪種場合,而且該場合又是 Auto ISO 所無法勝任的呢?會這樣問的原因,是我相信該公司將這兩個「功能」區分開來,一定有他的意義,但我真的不明白..
感謝您的回答...
花錢買台相機幫廠商做測試報告,哈哈...
10多年前高中念了3年的印刷攝影學科,有些觀念還是不變的....
儘管現在演化為DSLR,但是除了感光元件,其他單眼構造原理都還是承襲以往,
拍婚紗時候只挑選用底片的婚紗店,果然不負眾望,比起其他婚紗店的數位生硬的效果,
能展現各種"情境",打個比方,各種意境場景效果 連續劇<影集<電影,這就是為啥還要去看電影的原因,因為不只是鏡頭原因,不同底片會產生不同攝影意境效果...
以前用20年前買的Nikon FM2,自從用了DSLR(20D+17mm L鏡頭)後有很大感觸,花大錢還是比不過以前的相機....
Playitcool wrote:
這個想法是蠻不錯的,不過,就一般人的拍攝方式來說,提高ISO值是組合了快門和光圈之後不得已而為的最後選項,因為會影響畫質,所以實用性還有待商確,應該沒有人沒事喜歡用高ISO值照相的吧blockquote>
+1, 我覺得原發文者用太過聳動的標題了. 這樣並不好.
我想原 PO 覺得這個功能很重要,就如同每一台相機的 ISO 「味道」不同,所以有些人喜歡第一張照片用 ISO 100 的味道,第二張照片想要 ISO 400 的味道,第三章可能是ISO 800,因為不同的 ISO 設定下,雜訊不一樣多,那麼如果可以很方便的在相機上面就把雜訊的部分做好,可以省下將來後製的麻煩,省下一道功夫..
當然可以全部用 ISO 100 拍攝好,將來後製再加上雜訊,但是如此一來就失去相機本身感光原件原汁原味的雜訊了,而且有些雜訊是每一台相機都不同的。
別覺得奇怪,也許現在這樣做的人不多,但這台相機發售之後,也許將來這樣做的人會多起來
他改變的觀念是:雜訊是令人討厭的東西,所以雜訊越少越好
那麼在觀念上,可以這樣說把其他相機大廠視雜訊一定是「不好」的想法,敲好幾下腦袋,希望大家知道雜訊也是很重要的創作元素,是這樣嗎?
那麼雜訊是令人討厭的東西,越少越好: Auto ISO ,這一個部分好像很久以前就有了,並不是這台相機的「創舉」吧,如同上一篇回文所說,Auto ISO 的觀念在一般小DC也有,用意就是盡量在可能的情況下,用較小的 ISO ,較少的雜訊獲得比較純淨的畫面。
Auto ISO 是相機去決定, ISO 先決是使用者決定,雖然會覺得結果可能相同,但實際上這個差很多。
舉例來說,今天手持 100/2.8 要來拍個微距,你希望光圈是 f8,假設在 ISO 800 下你會得到 1/50 的快門,在 Auto ISO 的設定下,你自己決定的可能是光圈快門,於是你設定了 1/125 以及f8 的快門,然後等到照片出來...... 天殺的,他用的是 ISO 1600 還 under 1/3 格.....
就好像入門機種的情境模式,AutoISO 可以帶給你便利,但是在某些情形下全自動的功能會讓使用者和相機都看起來變的很愚蠢。這些狀況當然都是極端的狀況,但是手動功能本來就是在極限的狀況下才顯的出他的價值。
如果是個 ISO 先決,那麼這是個加強的 P mode,你可以自由控制這三個變項,既然今天的光線不如預期,你也許可以犧牲畫質景深把光圈開大,也許犧牲雜訊開高 ISO,也許賭一把自己的安全快門極限,把 ISO 值真正提升到與光圈、快門做整體考量,我想這個會改變很多人的操作觀念。
AutoISO 可以做到這個一部份的功能,但絕對不是可以直接操控帶來的操作改變那麼顯著。
(話說 Canon DSLR 都一直沒做 AutoISO 是怎樣啦.....)
(Canon 也有注意到這個事情,所以在他的新高階 DC -- G7 上面也是有把 ISO 獨立成一個轉盤)
http://www.dpreview.com/news/0609/06091405_canon_g7.asp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