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

Ricoh 宣布收購 Pentax 影像事業部門


nice168 wrote:
光學、機械設計困難但投資金額相對於電子影像產業少很多、也較好模仿所以之前底片機時代,一堆單眼廠牌。
換成DSLR的時代後很多單眼牌子都不見了,誰擁有CCD的技術就是未來的贏家。
因為投資金額大及研發時間長。
所以日本廠牌CANON、SONY才是未來的龍頭,現在DSLR越來越像攝影機了,從攝影機的歷史C一直落在S
後面,各位認為誰才是後市看好?...(恕刪)

其實底片機時代就死很多家了
只是進入數位時代又篩選一次
投資金額更多 但利潤比以往薄得多 所以只有領先群能賺錢
不過進入CMOS時代
因使用半導體製程 反而沒有用CCD時所需的成本多(連Samsung都能自製CMOS)
因此沒有製造廠房的廠商如nikon
只要有設計能力經營反而更有彈性
(不用投資廠房 可直接選擇低價半導體廠代工)
所以要說Canon Sony才是未來的龍頭...
Canon或許是 其costdown能力實在卓越
Sony... 從A100推出時就有其會成為龍頭的預測
多年過去... 其DSLR賣得比Pentax還爛
倒是消費電子產品的老路賣得不錯
如此建立不起來Sony光學的口碑 要怎麼挑戰CN?

另外個人認為相機攝影機仍是會各自獨立
以往不會互相取代 以後也不會
拍照和拍影片還是差很多的
victor hsu wrote:
其實底片機時代就死很多家了
只是進入數位時代又篩選一次
投資金額更多 但利潤比以往薄得多 所以只有領先群能賺錢
不過進入CMOS時代
因使用半導體製程 反而沒有用CCD時所需的成本多(連Samsung都能自製CMOS)
因此沒有製造廠房的廠商如nikon
只要有設計能力經營反而更有彈性
(不用投資廠房 可直接選擇低價半導體廠代工)
所以要說Canon Sony才是未來的龍頭...
Canon或許是 其costdown能力實在卓越
Sony... 從A100推出時就有其會成為龍頭的預測
多年過去... 其DSLR賣得比Pentax還爛
倒是消費電子產品的老路賣得不錯
如此建立不起來Sony光學的口碑 要怎麼挑戰CN?

另外個人認為相機攝影機仍是會各自獨立
以往不會互相取代 以後也不會
拍照和拍影片還是差很多的

victor兄說得很好
而且Sony的策略其實很有問題
從A700停產到現在還沒正式發表的A77,Sony在EOS60D這個等級的產品線上空窗了幾年?A900/850的產品線也是

低階機種靠由一分為三的機海戰術,雖然成功吸引消費者的目光,但從A200/300/350,到A230/330/380,與A450/500/550,和最新的A290/390,Sony真的把餅做大了嗎?

如果去SDF看看,應該可以發現很多人的反應是早就疲乏了,而且因為Sony在中高階產品的長期斷層,從入門機要升級的用戶很多都被迫換C,N系統,而現在50f1.4停了,後繼無鏡,今年要出500f4G,但300f2.8G也停了,C,N的用戶不會說70-300,100-400,80-400很方便所以300f2.8沒有也沒差,這樣還能成為龍頭?個人覺得未免太樂觀了
Walt Yu wrote:
victor兄說得很...(恕刪)

SONY對日本的策略才是最詭異的,跟您說的大相逕庭
一直以來日本的供貨都很少台,今天看了一下也只有四台 - α900 α55 NEX-5 NEX-C3

相較於CN全面性的7~8台相機,SONY jp的策略讓人摸不著頭緒
Canon機身鏡頭年份持續整理 ericanon.blogspot.tw
R6.2 wrote:
SONY對日本的策略才是最詭異的,跟您說的大相逕庭
一直以來日本的供貨都很少台,今天看了一下也只有四台 - α900 α55 NEX-5 NEX-C3

相較於CN全面性的7~8台相機,SONY jp的策略讓人摸不著頭緒

很簡單阿
A850為何日本不賣
A580為何日本不賣
A290/390為何日本不賣
顯然在日本沒有這個市場

SLR與SLT現在日本官網列的是A900,A55,A33
其中A900,A33已經停產是明確的事實,但A35日本現在卻沒上市,可見日本國內的銷售萎縮得很嚴重

A55其實應該也已經停產了,後繼機應該會跟A77一起出來
下一代就是A77/A65/A35三款,換言之
APS-C片幅Sony到下一代只剩SLT,而且也只剩三款,這跟Pentax最多產品線的世代一樣
倘若明年推出35mm的A99,整個產品線也只有四款機型,對照C,N有7,8款機型,Sony真的有把餅做大的話SLT應該也會繼續機海戰術,就不會到明年大約4款,顯然之前很大的表象已經泡沫了,Sony現在在SLR+SLT+NEX的市佔率是很好看,但對照前面所講得,顯然是挖SLR與SLT去補NEX,NEX的成長讓SLR/SLT萎縮,所以Sony有挖走C,N的牆角嗎?恐怕仍然是小者恆小的情況吧。
請問樓上幾位這些雄心壯志精闢的CEO演講,怎麼不去SONY版跟SDF發表? 不然綜合版也OK阿?

這邊討論的疑似PENTAX+RICOH??

還是你們覺得這兩間也要被SONY買?

fanyulin wrote:
耶!好像真的耶!Ni...(恕刪)


要這樣比的話

Canon才是閹割先驅

FD鏡頭連裝在EOS機身的機會都沒有

還要多個轉接環哩
。數位好好玩,底片好好拍。
老兵不死,只是凋零。
K 環不死,換家經營。
沒啥好煩惱...

如果現在 PENTAX 被 C、N、S收購,那才是真的完蛋。
目前這三家大廠,都有自己的數位單眼產品,而且市佔率又高,收購P的話,有需要繼續掛 PENTAX 的品牌上市產品嗎?
不需要吧,連K接環都不需要,只是想要工廠增加產能而已。

Ricoh也是商人,有利可圖才會伸手。
目前Ricoh沒有DSLR產品,收購P以後,不是只收品牌工廠設備,當然也希望連原有客戶群一起接收,然後再加上自己原有品牌客戶群,想要另創一番局面。
而且以前底片機SLR也是用K 接環,所以K 接環一定還在,APS-C也繼續研發生產,只是掛 PENTAX 或 Ricoh ,那就靠高層去考量了。
甚至單一產品,雙品牌並行也有可能,汽車業不就常常有這種情況,福特和馬自達,同一車型掛雙品牌上市販售。
相機業也是,常常有兄弟機,早期的富士和Nikon也幹過這種事,電子交給富士光學交給Nikon。
只是多了一個品牌和型號而已,頂多部分功能不一樣,售價拉開區隔市場。

所以說,不知道有甚麼好煩惱的...
 
RGBFatCat wrote:
Canon才是閹割先驅
FD鏡頭連裝在EOS機身的機會都沒有...(恕刪)


那叫全面棄守!(傷了手上一堆FD鏡頭的粉絲心,公司方面卻宣稱這才有未來性?)
接環的改朝換代,把糟糠妻踢進焚化爐裡再娶個年輕貌美新老婆,不能說是閹割!

Nikon F mount 的改朝換代雖然不採全面棄守(跟K mount一樣,向上相容),
免得傷了老用戶的心!!
但又來另一招閹割,
未達一定等級的機身接Nikon老鏡無法把光圈環轉A檔自動測光。
又是一個狗眼看人低的閹割,
相容性給半套!
你可以說啊就直接轉光圈環設好光圈值再按快門,沒差!
那為什麼D300以上的機身就有支援?

這裡是Pentax區,要講一下Pentax,
Pentax的入門機就不會作這種「看錢辦事」的決策!
你可以說這是Pentax不賺錢的原因,
但對客戶而言,
不會覺得買入門機就一些功能被閹割,矮人一截!
fanyulin wrote:
那叫全面棄守!(傷了...(恕刪)

這只是種企業風格與策略上取捨!

在過去PENTAX各方面都有涉獵,也是日系35mm SLR系統中相容保留最多。
但也是相對其中未有霸王身分,這就是PENTAX所取之處與捨棄。


CANON和MINOLTA等在自動對焦都換卡口,都是舊卡口比新卡口短多,但為何CANON被提起次數機會那麼多?

因為CANON創立出比當初還要龐大企業與成功市佔銷售,雖然不認同其企業風格,但不得不佩服他的成功結果。
在一些策略都是相當前瞻性判斷,像是鏡頭馬達自動對焦 CMOS潛力... 


MINOLTA也是捨棄卡口與持續創新精神,在自動對焦早期是唯一可以在舞台上和CN拼鬥,如果沒有當初訴訟案會發生什麼不同,實在也不得而知。

NIKON其實在歷史舞台相對原創少而改進多,很多嘗試修正,像是測光連動機制測試NON-AI=>AI=>AI=>電子接點,從最早F2試驗鏡頭馬達=>F3AF時期 AIS與鏡頭馬達=>AF機身馬達=>AF-I鏡頭馬達=>AF-S超音波鏡頭達。




C N S(KM)都是有逐鹿中原之意,以簡單比喻MINOLTA算懷才不遇學者,CANON為老奸巨猾大商人,NIKON為try and error的工程師。

並不是放棄或閹割什麼就是代表如何!


diffusionless wrote:
這只是種企業風格與策...(恕刪)

diffusionless兄說得不錯
不過Minolta被Honeywell控告自動對焦侵權一事,事實上當時採用相同技術的品牌全部都被告,只有Canon因為使用的技術不同因此沒被告,而其他品牌也都合解賠款,並不是只有Minolta一家賠償而已。

每次討論到這個問題許多人都會直接把這件事連結到Minolta被Konica併購以及後來退出相機事業,但官司判決確定大約是1993年左右的事,到後面這些隔了這麼多年,所以這種講法其實是不成立的。

K接環當然會存續,但Pentax的精神是否也能維持下去,那就有待觀察了。
另外個人覺得Sony似乎與C,N搶市佔率的意願不高,頗有只想坐穩老三的感覺.....
  • 11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1)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