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machi wrote:
突然想起蝴蝶效應(B...(恕刪)
你說的不錯, 很多人還是無法理解, 你的每一張照片中是由 ISO, 光圈, 快門三個同時決定的, 以前由於底片機的緣故, ISO 多是不動的, 或是很少動的, 所以只認為DSLR只要照顧好光圈, 快門兩種變量就好, 至於ISO, 反正你這一批照片先設好, 或是你要按XXX紐到選單裡選擇, 傳統上不會把ISO和光圈, 快門認為是同等重要的 <======現在這個觀念終於有廠商推翻了

以後你可以想像一個情況, 用有Sv/TAv選項DSLR的人會很不習慣, 也不理解底片機的限制 ======> 同一卷底片為什麼ISO都是固定的 ???!!!

希望用這個例子, 讓有底片機習慣的人反過來想一下, 底片機原有的限制是不是要在DSLR重複, 還是說DSLR應該是一個不同的時代,

所以囉, 應該給Pentax喝采, 雖然它的高ISO不見得給人有很大的信心, 另外希望Canon能夠將此功能做進去


但是有多少人, 或有多少像片, 多少場景, 是因為需要粗顆粒和高雜訊才主動選高 ISO?
大部份的 DSLR 在光圈或快門先決和自動模式下
若 ISO設為 Auto, 相機本身就會幫你量測最合適的ISO值... 越低越好...
若使用 ISO 先決, ISO 強定在 100, 在昏暗的場景下, 可能光圈開到最大, 快門還是慢到不行吧
那還不如用快門先決, 讓相機自動量測需要的足夠光圈和 ISO 值 (或使用 P模式)
ISO 應該是拍攝時各項變量最後一個被考慮的因素吧
所以 ISO 先決這種設計看來並沒有那麼重要, 沒什麼好大書特書的...
廠商增加這種功能... 我猜, 只是提供更多的調整方式, 增加賣點吧
如果真得要貪圖方便, 還不如研發個 ISO 包圍比較有意義吧?
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
玩傳統攝影很久的人,初次接觸到數位攝影,最強烈的衝擊便是可以「自由調整ISO值」以及「設定白平衡(色溫)」,因為這兩個功能或選項,傳統底片也作得到,但卻非常不方便。
所謂ISO,指的當然是國際標準組織制訂的ISO。在過去混亂的年代,傳統底片感光度有好多種算法:ASA是一種(美國的),DIN又是一種(德國的),還有JSA(日本的,但我沒見過)。到最後終於美德兩大系統ASA與DIN定調成為ISO,不過底片上經常都是同時標示兩者的數值,如「ISO100/21°」、「ISO25/15°」之類。
ISO原本是傳統底片使用的感光度測量單位,「照理說」,進入數位時代,真正重敲相機製造廠商腦袋的,應該是重新制訂一套CCD/CMOS/光電感應元件的感光度國際標準,像是更加細緻的感光度分段,以提供更精準的需求。
http://www.digital.idv.tw/DIGITAL/Classroom/MROH-CLASS/oh28/index-oh28.htm
這個連結有提到新的數位攝影感光度標準,不過還是叫ISO(ISO 12232:1998)...^^
有讀過PENTAXK10DPDF文件檔的人,是否知道K10D的(Sv/TAv),提供哪些ISO級數?是否有比傳統數值(1/2EV或1/3EV)更細膩的分段??
K10D可以設定ISO 100/125/160/320(根據Dpreview的情報),但是,如果有更細膩的ISO感光值的話,那麼K10在功能轉盤上為ISO獨立出來,會是很不錯的點子!與EV值對應,K10D也必須做出更加細膩的光圈快門的stop格數就是了.....。當然啦!這只是個人胡思亂想,或許很亂,和傳統的概念也完全不同,但這才是數位攝影新時代的精神不是嗎...^^?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