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 K wrote:
個人認為第一台的 F...(恕刪)
每一個系統都應該有自己特色與族群,這樣在市場上才有辦法長久存活!
一個會想買PENTAX 35mm的全幅機身,很難是因為和CANON NIKON或SONY一樣方向,那樣就不需要買pentax。
而一個系統要有辦法讓自己用戶可以花大錢買自家的鏡頭群,最好是有特色鏡頭,就個人認識跨系統買pentax往往是那些稀少特別鏡頭是搶最多。
masaka wrote:
想不到是綠環的?!!...(恕刪)
K K wrote:
個人認為第一台的 FF 機身不必追趕 C N 的水平, 沿用 K-3 的對焦系統就可以了 (結果可想而知, 像 A99 那樣對焦密集得變成只有一點. )
如你講, 有一半的都是老用戶, 讓他們解放舊鏡過過癮, 同時以 K-3 累積的口碑吸納部分新用戶及原有的 K MOUNT 用者.
第二台開始就要著手提升對焦系統了.
24-70 2.8 應該不用擔心, TOKINA 有新的 24-70
Walt Yu wrote:
問題在於K-3有追趕...(恕刪)

masaka wrote:
這也很難說。畢竟現在是Ricoh當家,雖然P的相機部門已經縮減很多,但是如果K-S2上市後K-S1仍然在販售的話K接環產品線就擴充到三條;再加上如果135片幅機種真的如同預告在今年上市的話就高達四項K接環的產品,可以說是P前所未有的規模,或許P也已經做好相對應的準備了也說不定。
再說為了135片幅開發新的AF模組,然後再沿用到645片幅(或是反過來)都比讓645片幅與APSC片幅共用AF模組來得合理多了。頂多讓APSC片幅全面升級SAFOX 11或是來個更新韌體的小改款也就繼續撐下去了。不然K-S2怎麼還是用SAFOX X(K-S1甚至用更早的XI+)呢?
如果K135機的體積真的如同模型的話,我覺得AF感應範圍應該還是不會變大。因為比起N家最小台的D750來看,接環底部的空間還是相對小太多了。
Walt Yu wrote:
K-S2是K-50的...(恕刪)
diffusionless wrote:
每一個系統都應該有自...(恕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