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中幅之癢 - 從Pentax 645D 到 645Z

謝謝分享.
拍得真好.

本來都考慮收你的645Z. 但重量真的是問題.
而且也愈來愈覺得數碼中片在非商業真的不具可玩性.
底片好玩多了. 不然一台Canon 5D 加些定焦L 已夠大眾玩家用了.

猜想你的風格也真的和目前數碼中片不附合. crop factor 令景深不夠淺, 數碼中幅的優勢只是在大print和細膩度而已. 就是studio 用途(人像) 和風景 而已. 小品甚麼的和135FF沒太大差異. 另外後製偏日系, 低saturation也降低了中片的優勢. 重點都被色調帶走, 誰去理甚麼細膩度? 誇張的說, 用iphone拍調成日系調字也差不多沒差. 重點是沒有Pentax 67的景深, 所謂日系也就是這樣而已.

但是看過一些"正常"顏色的645D/Z 風景圖, 那個真是震撼呀!

喬喬 wrote:
謝謝分享.
拍得真好.
本來都考慮收你的645Z. 但重量真的是問題.
而且也愈來愈覺得數碼中片在非商業真的不具可玩性.
底片好玩多了. 不然一台Canon 5D 加些定焦L 已夠大眾玩家用了.
猜想你的風格也真的和目前數碼中片不附合. crop factor 令景深不夠淺, 數碼中幅的優勢只是在大print和細膩度而已. 就是studio 用途(人像) 和風景 而已. 小品甚麼的和135FF沒太大差異. 另外後製偏日系, 低saturation也降低了中片的優勢. 重點都被色調帶走, 誰去理甚麼細膩度? 誇張的說, 用iphone拍調成日系調字也差不多沒差. 重點是沒有Pentax 67的景深, 所謂日系也就是這樣而已.
但是看過一些"正常"顏色的645D/Z 風景圖, 那個真是震撼呀!

會不會真的被大大說中了,我點進Flickr看原圖,好像真的不太容易感受到什麼震撼力,好像用全幅去裁也不會差多少的樣子(不好意思,希望原PO見諒,我只能這樣形容)。
我個人玩5D,從沒用Photoshop之類用RAW檔去改過什麼色彩風格,因為改了之後色彩都會變得很乾澀跟沒立體感,完全無法跟原檔比,只會用DPP去調RAW檔,拿幾顆老鏡頭玩,就可以享受不同的色調,不同的感受。個人倒是覺得拿一些手動老鏡頭來搭配全片幅機(5D玩老鏡是一絕,每拍一張,都是一種意外的驚喜,5D2個人也用過,但色彩不會讓我驚喜,5D3跟6D我沒用過,但是看別人拍的,會覺得還不錯,但要說有震撼力,好像還少了些什麼。)、A7R2之類的機身就可以玩到更多的變化,不一定要用中片幅機了,畢竟我們不是把這拍照當職業,玩票性質的話,建議還是135片幅就好了,中片幅輕量化基本上還有一段很長的路要走,加上景深問題,光是鏡頭就很難兼具大光圈跟輕便的了。有這個經濟能力,不如去買徠卡來玩,也許色彩的炫麗跟層次感就足以彌補景深感不足的遺憾了。
顏色偏好這方面真的是見人見仁見智啦, 每人喜歡的都不一樣. 我可能猜到你說的”震撼力”的意思, 不過日系就是這樣淡淡的才到位啦. 日本的言情電影也是節奏慢到要命的. 原樓主調色是很厲害的.

看過5DI代的照片, 的確是比較”fresh”, “活”的感覺. 但如果不在色調上動些手腳, 是比較難成為一張受大眾歡迎的照片的. 因為那意味著照片本身已經很吸引人啦. 不過也不可以說, 不調一下就不吸引的照片是照得差, 因為平平無奇的照片, 後製可以 :
1. 把照片有趣的地方放大強調, 變成 ”咦, 不錯喔, 好像有點意思喔” 照片不是快門一閃就定案了, 拍照其中一個滿足感是在不特出的照片堆中, 發現有趣的點, 加以拯救.
2. 後製本身已經是可以欣賞的部分, 好像欣賞一張繪畫, 除了構圖, 筆觸, 顏色也是很重要的. 在攝影上, 甚至可以抽離本身的意義, 上升成藝術. 譬如拍一根草. 直出raw 就是一根草, 但做點split toning, 加些光呀, 霧化graduation, contrast 大改一下, 再加些青呀紅呀, 改頭換面一番, 已經不是原來草的意義了.

不過猜想, 原post的煩惱應該是內容上的吧.
喬喬 wrote:
顏色偏好這方面真的是見人見仁見智啦, 每人喜歡的都不一樣. 我可能猜到你說的”震撼力”的意思, 不過日系就是這樣淡淡的才到位啦. 日本的言情電影也是節奏慢到要命的. 原樓主調色是很厲害的.
看過5DI代的照片, 的確是比較”fresh”, “活”的感覺. 但如果不在色調上動些手腳, 是比較難成為一張受大眾歡迎的照片的. 因為那意味著照片本身已經很吸引人啦. 不過也不可以說, 不調一下就不吸引的照片是照得差, 因為平平無奇的照片, 後製可以 :
1. 把照片有趣的地方放大強調, 變成 ”咦, 不錯喔, 好像有點意思喔” 照片不是快門一閃就定案了, 拍照其中一個滿足感是在不特出的照片堆中, 發現有趣的點, 加以拯救.
2. 後製本身已經是可以欣賞的部分, 好像欣賞一張繪畫, 除了構圖, 筆觸, 顏色也是很重要的. 在攝影上, 甚至可以抽離本身的意義, 上升成藝術. 譬如拍一根草. 直出raw 就是一根草, 但做點split toning, 加些光呀, 霧化graduation, contrast 大改一下, 再加些青呀紅呀, 改頭換面一番, 已經不是原來草的意義了.
不過猜想, 原post的煩惱應該是內容上的吧.

大大您可能誤會我的意思了,我沒講清楚的是,如果你想玩色彩,可以用5D系列或6D之類的接老鏡,如果你只是想玩後製,擁有自己的風格色調,那用任何一種135片幅機玩其實就行了,不需要用到中片幅,中片幅機身已經過重,大光圈鏡頭更是重到讓人不覺得累也難,如果是商業攝影,或者不嫌棄跟腳架一起帶或許還oK,但要想輕鬆享受攝影樂趣,難啊。況且像A7R2之類的功能也很強大又輕便(A7R2之類的機身就可以玩到更多的變化,指的其實就是"可以後製空間更多"又可以接老鏡,又輕便),或許這類135片幅的無反相機更能符合原PO的需求。
================================
如果原PO想玩黑白照跟拍出更有故事感的照片,使用徠卡似乎更容易些,不一定要玩到中片幅吧?
從M240的文章開始看你拍的照片,換成中幅後,仍維持一個人風格,期待你的新作,五分奉上。
時候尚早 wrote:
從2015年起至今...(恕刪)
去買75mm及135mm兩支 LS 鏡間快門鏡頭來玩吧,可以玩很多東西。
很棒的一篇文章!老實說,中幅的“震撼力”是沒辦法用很“科學”的數據講出來的,去親身體驗就知道了。
我是一試成顧主,敗了一台二手645D (其實價格和現在全幅機差不多)

個人是不需要先進的對焦和智慧操作,就享受慢慢拍、攝影的樂趣.......
  • 2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