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

[長期連載] K-1 開箱及心得 (11月14日 更新)

K K wrote:
當時出掉他主要是 A...(恕刪)

43 是屬於對稱式雙高斯鏡頭,有效對焦距離長,而且散景能有效切割前後景物
跟 40 是不一樣的東西, 建議全都買來試試
K K wrote:
有圖可以看嗎?...(恕刪)

東西不在身邊,貼一張之前打卡用的照片


志安 wrote:
東西不在身邊,貼一...(恕刪)


有 K1 的嗎?

一定好搞笑
少見的K1詳細介紹開箱文
總算入手
恭喜了

鏡頭四萬多元, 應該是台幣
我想是入境隨俗轉成台幣吧
除非是在台灣買帶回香港

D800比5D3還有稜有角
K1又比D800更有稜有角
更合我的胃口
但跨入成本太高
只能先觀望了

PENTAX發色很棒
來些實拍吧

elfwong wrote:
少見的K1詳細介紹...(恕刪)


對哦
4 萬 8 的價錢是換算新台幣, 實價是 HKD12000 以下.
機身側是 HKD 15500, 賣貴了, 貨源非常緊張, 他們都說 K-1 現在的情況是進幾多台就賣幾多台, 一台沒留.
考慮到明年初外遊, 我想先讓自己熟習 K-1 的性能, 就不必計價了.

其實 K-1 這個組合, 對比起 5D4 實在不貴, 這邊 24-105 KIT 在賣 13 萬以上, 那是 f4.
K-1 + DFA24-70 我的價格是 10-11萬左右, 這是 f2.8

FA-31 則是真的缺貨, 唯一有賣的開價 40000, 我聽到都呆了.

實拍的部分還在整理中.....
同是P家用戶,期待KK大接下來的測試文! 加油...
先用文字談談 K-1 的操作吧~

=====

首先是可自訂的 info 選單

K-1 的 info 快速選單裡面, 4 x 5 = 20 個功能全部都可以讓用者設定自己喜歡的組合.

如果你追求鏡頭的原汁原味, 不需多加修飾, 但又有時會想機身幫忙修正一下誤差, 可以把所有的修正功能(變形修正, 邊角失光修正, 紫邊修正, 繞射修正)都放到 info 快速選單. 機身直出 jpg的修正功能全都在你掌握之中.

又比如, 你經常侯用到 PENTAX 獨家的技術, 如 AA 模擬, 超解像技術, 追星儀, 水平修正等等的功能,你可以把這些都放到 info 選單, 你就能隨時使用這些功能, 又不必擔心自己會忘記關掉而耗盡電力.

又或者是, 如果你非常注重 DR 的表現, 亦可以將所有有關 DR 的功能都放到info 選單(包括: 亮部細節, 暗部細節, 合成HDR 及 CLARITY (明暸強調)). 輕微的光影變化全都由你控制.



而自己最喜歡的則是焦段顯示功能(右下角), 使用變焦鏡時我能掌握現時焦段. 變相為所有變焦鏡附加 STEP ZOOM 功能, 24mm, 28mm, 35mm, 40mm, 50mm, 85mm 等視角都可以準確使用.

簡單來說這個info 選單就是 panasonic 的 Q MENU, K-1 使用者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及習慣, 組合出一個最適合自己的快速選單.

=====

然後是 Smart Function 轉盤

Smart Function 總共有 9 個功能.

1. +/- EV:
最大作用是 TAV 模式讓你以最短時間更改 EV 值. 在 SV 模式, AV模式, TV 模式或 P 模式 中作用不大, 因為各模式的前/後轉盤組合都可以更改.

2. ISO:
TAV MODE 中作廢. SV MODE 中則與前/後轉盤重疊.

3. CH/CL:
更改連拍速度

4. BKT:
包圍曝光, 由 0.3EV 至 5EV

5. HDR:
合成 HDR, 分別有 AUTO, HDR 1, HDR2, HDR3, ADVANCE HDR.

6. Grid:
觀景窗分割線的開關,個人覺得是廢的, 有人要經常切換嗎 ?

7. SR:
防手震開關, 個人覺得是廢的, 有人要經常切換嗎 ?

8. CORP:
剪裁比例, APSC, FF, 1:1 , 並且在觀景窗內顯示.

9. WIFI:
有人要經常切換嗎 ? 有人要經常切換嗎 ? 有人要經常切換嗎 ?

info 選單已經能提供非常大的設定自由, 而且 PENTAX DSLR 可供自訂的地方本來就比別家多, 加上 Fx1 及 Fx2 的設定, 我實在不覺得Smart Function轉盤有多好, 除非你愛用 PENTAX 的 TAV模式.

=====

還有機身鎖定功能

Fx1 上方新增一個機身鎖定按鈕, 有兩個鎖定模式可選.
一是轉盤鎖, 立即鎖定前後轉盤
二是按鈕鎖, 立即鎖定所有按鈕

個人有一次外遊經驗, 行動時機身貼著身體, 因為撞到按鈕, 設定全都亂了.

這個鎖定功能真是好貼心.

=====

最後有一點要投訴的是, 觀景窗內的水平儀被整合到視窗內. 當周圍環境變暗時, 或者是拍攝複雜的畫面, 是很難留意到現時的水平位置, 這實在是個設計錯誤.

整體來說, info 選單令人驚喜, 個人不喜歡 smart function 的設計. K-1 操作界面基本上是來自K-3 K-3II 的設計,所有按鈕都健在.

如果你喜歡 K-3 一直以來的人性化設計, K-1 不會令你失望.


K K wrote:
然後是 Smart Function 轉盤

Smart Function 總共有 9 個功能.

1. +/- EV:
最大作用是 TAV 模式讓你以最短時間更改 EV 值. 在 SV 模式, AV模式, TV 模式或 P 模式 中作用不大, 因為各模式的前/後轉盤組合都可以更改.

2. ISO:
TAV MODE 中作廢. SV MODE 中則與前/後轉盤重疊.

3. CH/CL:
更改連拍速度

4. BKT:
包圍曝光, 由 0.3EV 至 5EV

5. HDR:
合成 HDR, 分別有 AUTO, HDR 1, HDR2, HDR3, ADVANCE HDR.

6. Grid:
觀景窗分割線的開關,個人覺得是廢的, 有人要經常切換嗎 ?

7. SR:
防手震開關, 個人覺得是廢的, 有人要經常切換嗎 ?

8. CORP:
剪裁比例, APSC, FF, 1:1 , 並且在觀景窗內顯示.

9. WIFI:
有人要經常切換嗎 ? 有人要經常切換嗎 ? 有人要經常切換嗎 ?大笑

info 選單已經能提供非常大的設定自由, 而且 PENTAX DSLR 可供自訂的地方本來就比別家多, 加上 Fx1 及 Fx2 的設定, 我實在不覺得Smart Function轉盤有多好, 除非你愛用 PENTAX 的 TAV模式.

SR即便從K-3 II開始可以說是徹底成熟了,但觀念上還是沒有需要就不要一直開啟。
WiFi一般也不會一直都開著。

說穿了你認為是廢的要批評可以,不過最好也一併說明這幾個位置換成什麼功能會更實用。
其實Ricoh大可不要做這個功能,數位時代的趨勢就是盡量「撙節成本(cut cost)」,Pentax也有在第二代機身去省成本的習慣,正如K-3 II的旋鈕就把K-7~K-3比較有質感的陽刻,改成陰刻,像GRD系列鏡頭名稱也是陽刻,結果到GXR和GR都變成用貼貼紙或是噴漆,GR系列變成日本原廠提供付費個人化升級服務,要限量版才是標準規格。

又以現在的技術,如果做成觸控螢幕,一堆旋鈕/按鈕都可以取消掉,這樣光是機構件就可以省不少成本,但高階機身操縱感甚至是使用者操控的感覺都很重要,像Ricoh願意在GR上設計電源鍵外部發亮一圈,這是增加機構件,增加成本的作法,同樣地K-1這個Smart Function也是增加機構件增加成本的用法,在業界一片撙節,Pentax也不是都完全沒撙節的時候,有這個旋鈕我想沒什麼好批評的,
高速拍攝

第一回實拍, 挑戰 K-1 的速度,追焦及連拍

1)高速行駛的列車



HD DFA24-70mm, 70mm, 1/8000s, f3.5, ISO 2000
低NR , 24點相位連續對焦

先放好相機構圖, 見到遠方有列車就開始半按快門對焦, 對焦點在車頭, 當列車接近預期的地點(原先的構圖)就開始以 5.5 fps連拍.

連續拍了幾次, 選構圖及曝光滿意的.

留意車頭的紅白標誌, 仍然是清晰的.
命中率有 60% 左右, 以 PENTAX 來說相當不俗了.

2)移動中的電車

2.1)


2.2)


2.3)


HD DFA24-70mm, 55mm, 1/60s, f10, ISO 3200
中NR , 24點相位連續對焦

香港特有的電車, 沒有鐵路來的快, 但起碼也有40 km/hr.

定點拍攝, 目標是捕捉迎面而來的電車. 為了表現移動中的速度感, 我降低快門, 在捕捉到電車時鎖定下層的駕駛席, 以相機同步的跟著電車擺動並開始連拍.

命中率 70% 以上, 5 軸防手震的實力亦相當強大.

3) 一撃好球


HD DFA24-70mm, 53mm, 1/200s, f9, ISO 6400
中NR , 9點相位連續對焦

1/200s 的快門鎖不住擊球的動作, 這是我經驗不足.....
對焦點在臉上, 仍然是清晰的.

5) 電車內拍攝

電車行走的路面是馬路, 車廂內的乘客會會感到搖晃, 要扶著才能穩定身體, 是防手震功能的一大考驗.

5.1)


24mm 拍攝駕駛員, 車廂內空間非常狹窄. K-1 及 HD DFA24-70的短小身型在這個場合發揮了極大的作用.

5.2)


5.3)


5.4)


5.5)


5.6)


不過嘛...... 因為實在太太太搖晃了

這幾張其實都是單手手持, 用多角度 LCD 及 LIVE VIEW拍攝的. (另一手則拉著扶手穩定自身)

K-1 的 SRII 五軸五級防手震可不是說笑, LV 類比對焦也是可接受的水平.

後記

一連拍了一百多張, 有追焦,連拍, RAW, LV, 幾個小時就用了一格電力,而且大型超音波馬達及SRII五級防手震相信也消耗不少電力, K-1 機能大幅提升, 但沿用 K-3 的電池, 續航力相對較弱.

而意外的是, 在狹窄空間內操作 K-1 + DFA24-70, 感覺竟然比 K-3 + DA16-85 更順手


以前的 K-3 + DA16-85的組合, 顯得比 K-1 更加不平衡.
如果會覺得不平衡,那表示應該要裝D-BG5垂直把手了。
  • 3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