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操作部分
3. 追焦, 高速連拍及防手震
前言:
K-1 四月推出以來一直觀望,主要的考慮不是價格, 而是重量.
K-1 雖然是最小的高階 135 單反, 但重量高達 1 kg, 比 5D3 及 D810還要重, 讓不少人跌破眼鏡.
我是覺得有某些功能不實用, 只不過是擺好看的, 製造話題多於實際效能.
第一就是那個多角度 LCD: 人家 5D 1D等都沒有可動 LCD, RICOH 為何還要大費周張搞這個機械臂 ?
第二就是 SMART FUNCTION 轉盤, 宣傳說是更方便操作, 但細心想想, 有不少選項都是無關痛癢的.
例如是 WIFI, 試問又有誰會需要經常的開關 WIFI 呢?
要說曝光方, K-3 本來就有快速鍵, 可以即時設定 EV 值而不需要眼睛離開觀景窗, 用 SMART FUNCTION轉盤去做不見得比較快吧 ? 又或是 GRID LINE 分割線, 有需要經常切換的嗎 ?
若果減去這兩個功能, 起碼能縮個 100g, 成本也能減個兩三千. 更別說LCD機械臂的開發, 想必耗用大量資源.
就是基於這想法, 一直都沒更換 K-1(當然亦考慮到, 一換全幅, 支出就是一闊三大).
那又為何改變想法呢 ?
說來奇怪,是因為自己的 BILLINGHAM相機包.

一直以來使用 BILLINGHAM HADLEY PRO 是很滿意的, 但有時貪心想多帶一兩個鏡頭或一台 DC 就感到有點重了.
例如這個準備配置:
K-3 (800g) + DA18-135(400g) + HD15 (190g) + RX-100 (240g) + Billingham Hadley Pro (1kg) = 2.63 kg
之後換入 HD16-85 及 HD20-40. HD16-85 就一鏡走到底, 20-40 則跟 15 組合一起.
後來又添置 PEAK DESIGN 快速背帶, 的確是很方便, 但肩膀同時揹著相機及相機包晃來晃去, 有時又會覺得麻煩.
最傷腦筋是鏡頭垂頭的問題, 這部分沒解, 所有變焦鏡都會遇到的.
所以就開始構想, 鏡頭能有個 LOCK 功能鎖住的話, 不就很方便嗎 ?
TAMRON A16是有LOCK 的, 但已經是好舊的機型, 沒防水也沒對焦馬達, 不符合要求.
於是目光就放到 HD DFA24-70 .
雖然是 TAMRON 代工, 但防水,防塵,大型對焦馬達, HD 鍍膜全都有齊了, 表現也相當出眾. 個人沒甚麼正統血統情意結, 所以就把目標鎖定在他身上了.
問題是, 既然要買入 DFA 鏡頭, 總不能用 ASPC 機身吧 ? 那麼機身也得由 K-3 升級到 K-1. 順便也體驗一下所謂全片幅的威力吧, 廣東話有說:人一世, 物一世. 人生有時就是要親身體驗.
那不重嗎 ?
重呀! 怎會不重? 1000g + 790g = 1790g, 比 K-3 + 16-85 的組合重約 450g.
反正有鏡頭鎖嘛, 我就想, 不如索性連 BILLINGHAM 相機包也不帶了, 就這機身跟鏡頭配合 PEAK DESIGN 背帶, 裸機上陣, PENTAX 的防水性能我絕對有信心.
基於這個構思, 我賣走了部分 DA鏡頭及機身, 開始入手 K-1 跟 HD DFA24-70.
購入的過程也不容易呢, 到處都缺貨(是太好賣了吧?), 有進機身的鋪沒在賣鏡頭, 有賣鏡頭的鋪卻說進不到貨.
找了好幾個星期才買得到. 機身買貴了一點, 但鏡頭的價格漂亮, 公司貨4萬8有找, 算是賺到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