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

[長期連載] K-1 開箱及心得 (11月14日 更新)

1. 開箱部分
2. 操作部分
3. 追焦, 高速連拍及防手震

前言:

K-1 四月推出以來一直觀望,主要的考慮不是價格, 而是重量.

K-1 雖然是最小的高階 135 單反, 但重量高達 1 kg, 比 5D3 及 D810還要重, 讓不少人跌破眼鏡.

我是覺得有某些功能不實用, 只不過是擺好看的, 製造話題多於實際效能.

第一就是那個多角度 LCD: 人家 5D 1D等都沒有可動 LCD, RICOH 為何還要大費周張搞這個機械臂 ?

第二就是 SMART FUNCTION 轉盤, 宣傳說是更方便操作, 但細心想想, 有不少選項都是無關痛癢的.
例如是 WIFI, 試問又有誰會需要經常的開關 WIFI 呢?
要說曝光方, K-3 本來就有快速鍵, 可以即時設定 EV 值而不需要眼睛離開觀景窗, 用 SMART FUNCTION轉盤去做不見得比較快吧 ? 又或是 GRID LINE 分割線, 有需要經常切換的嗎 ?

若果減去這兩個功能, 起碼能縮個 100g, 成本也能減個兩三千. 更別說LCD機械臂的開發, 想必耗用大量資源.

就是基於這想法, 一直都沒更換 K-1(當然亦考慮到, 一換全幅, 支出就是一闊三大).

那又為何改變想法呢 ?

說來奇怪,是因為自己的 BILLINGHAM相機包.



一直以來使用 BILLINGHAM HADLEY PRO 是很滿意的, 但有時貪心想多帶一兩個鏡頭或一台 DC 就感到有點重了.

例如這個準備配置:
K-3 (800g) + DA18-135(400g) + HD15 (190g) + RX-100 (240g) + Billingham Hadley Pro (1kg) = 2.63 kg
之後換入 HD16-85 及 HD20-40. HD16-85 就一鏡走到底, 20-40 則跟 15 組合一起.
後來又添置 PEAK DESIGN 快速背帶, 的確是很方便, 但肩膀同時揹著相機及相機包晃來晃去, 有時又會覺得麻煩.

最傷腦筋是鏡頭垂頭的問題, 這部分沒解, 所有變焦鏡都會遇到的.

所以就開始構想, 鏡頭能有個 LOCK 功能鎖住的話, 不就很方便嗎 ?

TAMRON A16是有LOCK 的, 但已經是好舊的機型, 沒防水也沒對焦馬達, 不符合要求.
於是目光就放到 HD DFA24-70 .

雖然是 TAMRON 代工, 但防水,防塵,大型對焦馬達, HD 鍍膜全都有齊了, 表現也相當出眾. 個人沒甚麼正統血統情意結, 所以就把目標鎖定在他身上了.

問題是, 既然要買入 DFA 鏡頭, 總不能用 ASPC 機身吧 ? 那麼機身也得由 K-3 升級到 K-1. 順便也體驗一下所謂全片幅的威力吧, 廣東話有說:人一世, 物一世. 人生有時就是要親身體驗.

那不重嗎 ?

重呀! 怎會不重? 1000g + 790g = 1790g, 比 K-3 + 16-85 的組合重約 450g.

反正有鏡頭鎖嘛, 我就想, 不如索性連 BILLINGHAM 相機包也不帶了, 就這機身跟鏡頭配合 PEAK DESIGN 背帶, 裸機上陣, PENTAX 的防水性能我絕對有信心.

基於這個構思, 我賣走了部分 DA鏡頭及機身, 開始入手 K-1 跟 HD DFA24-70.

購入的過程也不容易呢, 到處都缺貨(是太好賣了吧?), 有進機身的鋪沒在賣鏡頭, 有賣鏡頭的鋪卻說進不到貨.

找了好幾個星期才買得到. 機身買貴了一點, 但鏡頭的價格漂亮, 公司貨4萬8有找, 算是賺到了
2016-11-05 11:19 發佈
開箱部分:

1)


這兩箱, 頗重的 (小朋友呀小朋友......)

2)


K-1的外箱, 一貫 RICOH 的銀灰色風格.
跟 SONY Z5 比起來是意外的小, 其實跟 K-3差不多而已.

3)


Wish to be a companion to form important moments in your life. Always with you.
希望成為你生活中重要時刻的伙伴. 一直伴隨著你.

這是RICOH 自 K-3II 開始的開場白.
語重心長, 但未免太長了.....
像 SONY 那樣 MAKE BELIEVE 易上口多了. 自己RICOH 也有一句 IMAGINE CHANGE, 不是更好嗎 ?

4)


第一個印象, K-1 真是好小的一台.

我知道, 數據上他的尺寸是增加了不少, 但是放在眼前, 拿在手上, 我的直覺一直提醒自己, 這是 K-3的手感, 根本就是 K-3 !

人類的視覺觀感對橫向的線條及圖形比較敏感, 所以我們往往首先是留意別人肥胖的身型, 之後才會注意到身高. K-1 或者就是利用這個錯覺, 只是把機身增高而沒有增肥, 讓人覺得他根本沒有長大似的.

方方正正的造型也是頗有意思的, 不跟從 M43 或 FUJI 無反復古潮流, 亦不是 CANON NIKON 那種千篇一律的刻板印象, 尖尖的軍艦部又硬是跟 K-3 K-5 不一樣.

K-1 的設計就是告訴你, 我是台不一樣的相機.

5)


先看左邊, 模式轉盤自 K-3II 開始 COST DOWN 了, 不再用雕刻字體,同時機身的三角扣有所加強.

6)


左邊按鈕新增了轉盤鎖, 能快速鎖定前後轉盤. 亦只限前後轉盤, 其他按鈕仍然是有效的, 我覺得作用不大.

7)


右邊按鈕, WIFI 字樣左邊的是拍照/VIDEO控桿, 我不拍 VIDEO , 直接跳過了.
WIFI 字樣右邊是機身照明LED 開關鍵.

8)


K-1 握把特寫, 呈現出不規則的人體工學造型.

這個握把深而且高, 我 180cm 高, 拿K-3時尾指懸空 ,K-1 則剛好承托著尾指, 操作 K-1 時更好發力. 1000g 的重量反而沒有感到太大的負擔.

9)


K-1 的握感除了來自於握把, 右邊的姆指位置也加厚了 THUMB REST 的設計.

PENTAX 及 RICOH 對於握把的設計有自己獨特的堅持, 由 GR 到 K-7, K-5, K-3, K-70, K-1, 都沒有因為小型化而犠牲握感.

就是得益於這個握把, K-1 + 24-70 單手也能揮動自如 (可以拿去健身).

10)


機背一覽, PLAY 鍵由左方邊搬去右邊, 習慣就好.

新增 FX2, DEFAULT 是快速改變 LCD 設定, 可以更改成部分其他功能, 但不少跟 SMART FUNCTION 重疊.

11)


左邊機背, 沒甚麼特別.

12)


K-1 機頂轉盤林立.

小小的一台總共裝有五個轉盤: SMART FUNCTION 設定轉盤, SMART FUNCTION轉盤, 前轉盤 , 後轉盤, 模式轉盤.

機頂 LCD 得大幅縮小, 很多時候都要看機背 LCD. 這個改動我反而覺得合理, 雖說使用高階機已有數年, 但機頂 LCD 一直少用. 初上手時 SMART FUNCTION 轉盤十分之緊, 使用得相當吃力.

如前言所說, 有所謂 SMART 功能, 當中有不少我是覺得無關痛癢的.

13)


多角度 LCD, 隱藏著一個沒太多人留意到的事實.

起初我以為電線都藏在四枝機械手臂面, 但其實 LCD背後有一組排線連接住, 這組排線由防水軟膠包裹及保護, 除此之外是完全沒有任何金屬或物料保護的. 正是圖中兩枝機械手臂之間那組, 對, 是完全外露的.

14)


雖然個人對這個設計有不少意見, 但多角度 LCD 在 LV 操作時的確是很方便的, 而且K-1 的對比對焦也不太差. 這部分稍後再談.


接下來是 HD DFA24-70 的開箱介紹

15)


外盒同樣不算大, 但就是很高.

16)


跟星鏡一樣, 有附送鏡頭專用的保護袋.

17)


直接拿出來, 質感比想像中的好, 完全不是 A16 那個廉價的水平, 有趣的是對焦環(就是寫著 HD PENTAD DFA 1:2.8 24-70mm ED SDM WR的部分)的觸感跟其他部分不一樣, 比較冰涼, 極有可能是金屬. 這樣可以推測本鏡頭的骨架有不少金屬構造.

18)


DFA 金屬銘牌, 我拍不出來, 這其實有髮絲處理, 質感滿分.

19)


前玉特寫, 非常平坦.

20)


鏡身特寫, 鏡身短而粗壯, 好處是重心不會太集中向前.
回復 PENTAX 的小綠魔----綠圈.

21)


我手上沒有SMC 鏡頭可以比較. 印象中以前的綠圈比較閃爍, 本鏡雖然也是綠圈, 但跟 HD 紅圈一樣是看來比較暗淡的物料, 比 SMC的綠圈來的低調.

22)

本鏡跟細小的 K-1 組合時, 顯得異常粗壯.

23)


正面看來, 視覺效果更加是誇張


平心以言, 以24-70 2.8等級的 Premium Zoom 來看:

本身的 TAMRON A007 重 828g, 有防手震.
CANON EF24-70mm F2.8L II USM 重 810g , 但沒有防手震.
NIKON 24-70mm f/2.8G ED 重 900g, 有防手震.
Pentax HD DFA 24-70 重 787g, 機身五軸五級防手震.

本鏡仍然是同級最輕巧的.

因為省去了驅動防手震的馬達組(但防手震鏡片仍然存在), 可以比 A007 再減個 50g, 已經是相當了不起的了.

只不過嘛, 鏡皇級的價錢怎麼不換個星鏡的外裝呢 ? 我還是不理解

24)


換裝 HD DA20-40, 平衡多了, 更添幾分復古的風味.

25)


換裝 HD DA15, 坦白說, 正正方方的機身竟然變得可愛

26)


形象崩潰, 剛陽氣息全消.

開箱完畢, 接下來會分享實拍心得, 敬請期待.
裝上 DA40 才正港系搞笑的搭配

志安 wrote:
裝上 DA40 才...(恕刪)


DA40mm xs...

相機沒鏡頭也能拍照!

志安 wrote:
裝上 DA40 才...(恕刪)


志安大有用 DA40 嗎 ?

其實當初會選 PENTAX, 很大程度是因為 DA40 的小巧可愛, 是很有趣的鏡頭.

在 APSC 上的視角實在不習慣, 一直都拍不出多少滿意的畫面, 所以就轉售了.

我知道他原本是對應 135 片幅的 tessar 鏡頭, 用在 K-1 上是完全沒問題的.

但現在在計畫入手 FA31, 視角太相近就不考慮再次購入 HD DA40 了
銀★Club wrote:
DA40mm xs....(恕刪)

銀星大有看過我用 K-3 裝手把加 40xs,真的是非常 BG 的組合
K K wrote:
志安大有用 DA40...(恕刪)

DA40 是非常強勁的鏡頭,值得你再次嘗試。HD LE,SMC LE 跟 xs 各有巧妙不同,可以自行斟酌

FA 31 散景十分驚人,光圈全開滑順,縮光圈景深可以拉很長,加上能直接操作偏光鏡,是不可多得的好鏡頭

選自己喜歡的最重要
獻醜一下







說到DA40,雖然是跳蚤市場的常客,擁有它的人好像常會出掉
但小弟現在就同時有FA31 FA43 DA40,前陣子原先要賣出DA40,後來作罷
理由
1.DA40可上FF,縱使規格普通,但是成像佳
2.P家特色鏡頭,小巧外觀,鏡身質感佳,哪天出門不想帶太重會派上用場(K-1很重吧?接DA40不覺得好多了嗎?)
3.賣不了多少錢

DA40就是一顆街拍利器,拍人半身帶景也不錯用,跟FA43同時擁有雖然焦段重複,但是對同時有DSLR跟SLR的人,DA40接DSLR,FA43接SLR可以省下換鏡頭的麻煩

志安 wrote:
銀星大有看過我用 K...(恕刪)


有圖可以看嗎?

hyperz6831 wrote:
說到DA40,雖然...(恕刪)



當時出掉他主要是 APSC 上視角古怪, 室內發揮不大, 現在換 K-1 , 的確是有再次購入 HD 40 的念頭.

但又覺得, 在不介意 FA 鏡紫邊的前題下, 既然有 43 及 31 可以選擇, 又何必考慮 40 呢 ?
  • 3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