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暌違兩年多的時間 Panaosnic 終於迎來 Lumix 的新世代全幅可換鏡相機,這也是繼 2020 年 9 月後終於盼到的新品,今年 CES2023 松下同步發表 S5 II 與 S5 IIx,前者是松下將會在台販售的機種,維持前代的 24MP 全片幅感光元件,首次加入 PDAF 相位對焦系統,Dual IS 2 可帶來 5 軸 6.5 級防手震效果,機內可錄製 6K 30p/25p 4:2:0 10-bit 高畫質影片,在 C4K/4K 60p/50p 畫質下影片錄製時間不受限,除此之外 S5 II 也延續了前代雙原生 ISO 的優勢,在 V-LOG 環境下分別支援到 ISO 640 與 ISO 4000。
後者 S5 IIx 的基礎規格與 S5 II 大同小異,影片功能更全面更符合電影工作者的需求,價格也比 S5 II 要貴上一萬多元,不過目前對一般用戶來說 S5 II 的錄影功能已經相當夠用了,因此我猜 S5 IIx 在台販售的可能性並不大,但客訂或許有機會。說實在的 L-mount 雖然有「Leica、Panasonic、Sigma」三大品牌的資源,但松下的全幅機市佔率還是難與 C/N/S 比肩,但然這也跟切入市場的早晚及品牌策略有關,畢竟此一時彼一時,論無反 M4/3 才是先驅且擁有不少鐵粉,而隨著影像時代的演進全片幅越來越強勢也越來越普及,M4/3 與全片幅並行正是松下的因應之道,但能走多長多久還是得看消費者買不買單。
/// S5 II 外觀與特色介紹

每當我摸到 LUMIX S Series 的產品時,直覺就是想到那硬派的造型風格,不論是 S1 或 S5 系列它們的設計語彙都呼應著 DSLR 時代,小型或微型化的全幅機身似乎不在它們的 Roadmap 上,以本篇的主角 S5 II 為例它的體積來到 134.3 x 102.3 x 90.1(mm),淨重 657 公克(總重 740 公克),不論是身形尺碼或重量都比前代要成長不少,但完整的 I/O 與實體操控轉盤、按鍵,也正是 S5 II 的優勢所在。

S5 II 的有效畫素雖然與前代同為 2420 萬,不過 S5 II 可是全新開發的全片幅背照式 CMOS,但不論是前代 S5 或全新 S5 II 大家似乎都鮮少提及它「無低通濾鏡」的結構,因此能帶來更紮實且銳利的畫質,也是同級罕見的配置。 S5 II 主要差異在於相位式對焦系統的加入,新配備的相位式 AF(779 點自動對焦)和傳統對比式 AF(315 點自動對焦),面對移動目標時的追焦成功率更高且更輕鬆,雖然無法與同級機種相提並論但已稱得上是實用等級,畢竟競品早已耕耘多年,松下想要一步登天也並非易事。

S5 II 擁有 Dual I.S. 2(雙重影像防手震),具備 5 軸 5 級的穩定能力(BIS),搭配內建光學防手震(OIS)機構的 200mm 鏡頭可讓防手震能力提升至 6.5 級(最望遠端)
- 正視
- 側視
- 俯視
- 機頂一覽
- 驅動模式轉盤
- 快門/拍攝轉盤/獨立鍵
- 左側散熱孔
- 軍艦部下方
- 右側散熱孔
- 機背一覽
- 翻轉螢幕
- 對焦模式撥桿
- 改良後的對焦搖桿
- 轉盤與方向鍵
「對焦模式撥桿」是我最中意的設計之一,從 S1 系列就頗受好評,操作起來輕鬆且省力,但另一個缺點就是誤觸的機率較高,例如取放相機時或背著相機移動時,都有可能誤觸到撥桿;至於「對焦模式撥桿」中央鍵則是用來切換自動對焦模式,連續按壓便可依序切換,操作上相當直覺。
可惜的是 S5 II 的觸控螢幕還是維持側翻而非 S1R / S1 的三軸傾斜,當然也不是 S1H 的「上掀+側翻轉」結構,這倒是有點美中不足;S5 II 的 LCD 解析度為 3 吋 184 萬點,電子觀景窗則是 0.5 吋 368 萬點的 OLED。
- 左側傳輸埠
- 電子快門線插槽
- 雙記憶卡槽
- 電池把手電子接點
- DMW-BLK22鋰電池
/// AFC + 30fps 追焦表現

連拍可說是 S5 II 最能夠展現性能優勢的項目,畢竟前代的 AFC 連拍最高只有 5fps(機械快門 / 電子快門),這樣的水準實在不該出現在一台中階全幅機身上,特別是畫素僅 24MP 的機種,沒有高畫素的包袱、更沒有小型化機身可能帶來限制,如果上述的條件都沒有那就是擺爛嘛...
然而 S5 II 的進步有哪些?首先機械快門連拍提升到了 7fps(AFC),若切換到電子快門時 AFC 連拍張數則可提升至 30fps,是的你沒看錯!就是每秒 30 張且沒有其它限制,重點是你需要搭配 UHS-II 等級的高速卡;官方宣稱可連拍 200 張的「RAW + JPG」,還真的是沒有唬人而且我還仔細看了每張照片的時間,的的確確在 1 秒鐘拍了 30張。
▲以上是連拍時對焦框的作動情形,各位可以留意眼部與臉部偵測的過程,轉身時後腦杓就無法被識別為「人頭」而是「目標」,所以這時會用泡泡對焦來顯示,多數時間 S5 II 都能牢牢抓住移動中的人物,不過當麻豆最後快速跑向鏡頭時就出現了明顯的失焦,這是稍嫌可惜的部分,看來移動速度過快跟對焦距離過近時,S5 II 還是會來不及反應,以下提供倒數 30 張的原始大圖。
/// 各級感光度比較
S5 II 的標準感光度為 ISO 100~51200,另外可擴展至 ISO 50~204800,背照式感光元件加上適中的畫素,工作 ISO 大概落在 ISO 1600~3200 之間,至於堪用值大概在 ISO 6400~12800,還是得看當下的環境亮度如何,圖中測試環境為「ISO 100、f/8、8s」由此可知這環境其實偏暗也比較能看出機器的真實力。
/// 動態範圍測試
以下是 S5 II 在 ±5 EV 的動態範圍測試,測試期間感光度固定在 ISO 100,而透過 Lightroom CC 拉回後可接受的程度在 -5 EV~+3 EV,各位可以留意 -5 EV 原圖的雜訊量,居然是如此的少且沒有色彩雜訊的干擾,這點倒是出乎意料。/// 高解析度拍攝「24MP vs. 48MP vs. 96MP」
拍攝前需透過選單設定所需的畫素量,分別有 48MP 與 96MP 兩種選擇,快門按下後會以「高速連拍」作業,且拍攝當下可選擇「RAW + JPG」或 單獨記錄 RAW 或 JPG,雖然內建「動態模糊處理」的功能,但如果目標物非靜止狀態還是會有晃動的畫面出現。拍攝前記得要將「驅動模式轉盤」切換到「高解析度拍攝」才能順利作業,以下分別是原生畫素與另外兩個高畫素的比較,裁切尺寸則是 720 x 480。/// 6K 影片實拍與 AFC 人物對焦速度表現
▲6K 30p 人物實拍 | ▲6K 30p 人物實拍(對焦過程) |
S5 II 除了可錄製 6K 影片之外也支援 4K 60p,不過 4K 60p 時僅能在 APS-C 片幅下作業,也就是說焦距需再乘上 1.5x,這對廣角拍攝時較為不利,如果沒有 4K 60p 的需求可以退而求其次選擇 4K 30p 這樣就沒有裁切的問題了,最後下面有更多 6K 30p 的範例給各位參考。
/// 雙原生 ISO 表現|V-Log「ISO 640 vs. ISO 4000」
S5 II 的雙原生 ISO 的應用相當廣,分別支援四種「照片樣式」,包括 STD、V-Log、HLG 與 Cinelike D2/V2,由於 V-Log 下的雙原生 ISO 最高,分別是 ISO 640(Lo)與 ISO 4000(Hi),我就用這個設定下去測試夜間環境下的表現。以下各位直接挑 Lo:ISO 4000 與 Hi:ISO 4000 來比較就能看出差異,建議各位直接看天空的暗部會比較明顯,懶得看影片也可直接參考吉姆上面提供的影片截圖與局部裁切範例。▲Lo:ISO 640 | ▲Lo:ISO 4000 |
▲Hi:ISO 4000 | ▲Hi:ISO 5000 |
/// Panasonic Lumix S5 Mark II 綜合表現與結語

其實 S5 II 的發表讓我有點意外,畢竟 S1R / S1 自 2018 年發表至今也已四年半的時間,居然先更新 2020 年發表的 S5 讓吉姆有點摸不著頭緒,但我想也是市場考量吧?!畢竟 S1 的定位較高造機成本也較高,但毛利跟銷量可不一定能帶來獲利,因此倒不如取中庸之道打造 S5 II 或許還比較容易切入市場,畢竟用戶得先有機身才會買鏡頭嘛,貴森森的機身大眾買不起自然也難提昇市佔率與討論度。
先不談我個人的使用習慣與品牌愛好,我對 S5 II 的體驗與整體感受都相當不錯,硬派外型所帶來的出色握感、延續 M4/3 時代的討喜色彩、完整的實體操控介面、有感的機身防手震、豐富的傳輸埠,以上都是 S5 II 的優勢;這次最大的變革當然還是對焦系統的革新,首次加入 PDAF 相位式對焦能力,面對移動目標時的成功率更高,不論追焦人物或動物都能派上用場,可惜還是不如 Canon、Sony 已經發展到可以辨識車輛、飛機、火車之類的目標。

最高每秒 30 張的高速連拍更是吉姆感到驚艷的部分,因為 30fps 是同時支援「AFC + AE」且不會有裁切的問題,不過移動目標過快或忽快忽慢的話,還是會影響到合焦的成功率,這點還是得視情況來選擇,或是退而求其次用 8fps 連拍也是 ok 的。
6K 30p 機內錄製的影片規格對比競品較有優勢,因為同級產品多數還是支援 4K,特別是 S5 II 還內建主動式散熱風扇,若有長時間錄影需求的話這更有吸引力,且風量還可依照用戶需求手動調整強弱。雙原生 ISO 其實就是延續前代的規格,不過兩年多過去了也沒有其它品牌的中階機具備此能力,S5 II 在 V-Log 照片樣式下可帶來 ISO 640 與 ISO 4000 的雙原生 ISO,且在 ISO 4000 時還可向下延伸到 ISO 2000。
台松在上個月也舉辦了 S5 II 的預購方案,單機身的售價為 $67,990 元且另外加送一顆原廠電池與 256GB 的 Lexar UHS-II 高速卡,如果扣掉贈品的價值是比美金單機身的報價要便宜一些,但我想多數消費者應該寧願要現金折扣吧,總而言之若你沒有品牌情節也沒有鏡頭包袱,S5 II 的確是你可以嘗試擁有的全幅無反相機,如果覺得原廠鏡太過高貴的話也可以選擇高性價比的 Sigma,例如 Sigma 28-70mm f/2.8 DG DN Contemporary 或其它 DG DN 鏡頭都是以輕巧、平價著稱,這也是 L-Mount 的優勢所在。

值得讚賞的部份:
◎ 鎂合金機身,支援防塵、防滴與 -10°C 的抗低溫
◎ 24.2MP 全片幅背照式 CMOS 且採用無低通濾鏡設計
◎ 實體按鍵、轉盤與撥桿的數量豐富,操作邏輯良好適合職業用戶
◎ OLED 電子觀景窗畫素高達 368 萬點,放大倍率 0.78x
◎ 感光度 ISO3200 時仍可作為工作值,堪用值則落在 ISO 6400-12800 之間
◎ 內建雙原生 ISO
◎ 高解析度拍攝可將四張照片合成 96MP 的超高畫素照片,且同時保留應有的解像力
◎ 首次加入 PDAF 相位對焦系統,支援 -6EV 暗部對焦
◎ 自動對焦模式支援「人臉/人眼/身體」及「動物偵測對焦」
◎ 電子連拍最高可達 30fps(AFC/AE)
◎ 雙記憶卡槽均支援 SDXC UHS-II
◎ 最高可錄製 6K 30p/25p 4:2:0 10-bit 高畫質影片與 FHD 180fps 慢動作影片
◎ 支援C4K/4K 60p/50p (4:2:2 10-bit) 不限時影片拍攝,內建主動式散熱風扇
◎ 支援 Type-C 機身充電,另外內建耳機孔、麥克風孔、標準 HDMI 與電子快門線
可以改進的部份:
◎ 4K 60p 畫質下會進行 APS-C 裁切
◎ 電池續航力普普,比前代更耗電
◎ 相位式對焦系統的加入值得鼓勵,但反應還是有待加強
◎ 未用上 S1 或 S1H 的多角度傾斜螢幕有些可惜
|

S5 II 50mm ISO100 f/1.8 1/1300s

S5 II 20mm ISO100 f/5.0 1/1000s

S5 II 50mm ISO200 f/1.8 1/250s

S5 II 60mm ISO100 f/5.6 1/80s

S5 II 50mm ISO200 f/1.8 1/800s

S5 II 50mm ISO200 f/1.8 1/60s

S5 II 50mm ISO100 f/1.8 1/250s

S5 II 50mm ISO100 f/1.8 1/2000s

S5 II 50mm ISO200 f/1.8 1/250s

S5 II 50mm ISO100 f/1.8 1/60s

S5 II 50mm ISO200 f/1.8 1/500s

S5 II 73mm ISO1000 f/4.0 1/200s

S5 II 50mm ISO100 f/1.8 1/1000s

S5 II 200mm ISO100 f/4.0 1/1000s

S5 II 50mm ISO200 f/1.8 1/250s

S5 II 39mm ISO100 f/6.3 1/100s

S5 II 50mm ISO100 f/1.8 1/200s

S5 II 199mm ISO100 f/4.0 1/2500s

S5 II 50mm ISO200 f/1.8 1/800s

S5 II 18mm ISO100 f/2.5 1/100s

S5 II 50mm ISO200 f/1.8 1/250s

S5 II 50mm ISO100 f/2.5 1/125s

S5 II 50mm ISO200 f/1.8 1/800s

S5 II 18mm ISO200 f/1.8 1/80s

S5 II 50mm ISO200 f/1.8 1/250s

S5 II 50mm ISO100 f/1.8 1/60s

S5 II 50mm ISO200 f/8.0 1/60s

S5 II 60mm ISO100 f/5.6 1/800s

S5 II 50mm ISO200 f/1.8 1/250s

S5 II 50mm ISO100 f/1.8 1/320s

S5 II 200mm ISO1250 f/4.0 1/250s

S5 II 50mm ISO125 f/1.8 1/60s

S5 II 50mm ISO200 f/8.0 1/40s

S5 II 50mm ISO100 f/1.8 1/80s

S5 II 50mm ISO100 f/1.8 1/400s

S5 II 50mm ISO100 f/1.8 1/400s

S5 II 50mm ISO200 f/1.8 1/1000s

S5 II 199mm ISO100 f/4.0 1/640s

S5 II 50mm ISO100 f/1.8 1/1000s

S5 II 200mm ISO100 f/6.3 1/800s

S5 II 50mm ISO100 f/1.8 1/250s

S5 II 50mm ISO100 f/1.8 1/400s

S5 II 50mm ISO200 f/1.8 1/500s

S5 II 50mm ISO100 f/2.5 1/500s

S5 II 50mm ISO100 f/1.8 1/200s

S5 II 199mm ISO100 f/4.0 1/640s

S5 II 50mm ISO200 f/1.8 1/250s

S5 II 18mm ISO100 f/1.8 1/400s

S5 II 50mm ISO200 f/1.8 1/250s

S5 II 50mm ISO100 f/1.8 1/400s

S5 II 50mm ISO100 f/1.8 1/200s

S5 II 199mm ISO100 f/4.0 1/320s

S5 II 50mm ISO100 f/1.8 1/500s

S5 II 50mm ISO100 f/2.5 1/200s

S5 II 50mm ISO100 f/1.8 1/400s

S5 II 200mm ISO100 f/6.3 1/400s

S5 II 50mm ISO200 f/1.8 1/250s

S5 II 50mm ISO100 f/1.8 1/250s

S5 II 50mm ISO100 f/1.8 1/400s

S5 II 50mm ISO100 f/1.8 1/1000s

S5 II 50mm ISO200 f/8.0 1/60s

S5 II 18mm ISO100 f/1.8 1/800s

S5 II 50mm ISO100 f/1.8 1/400s

S5 II 50mm ISO100 f/2.0 1/320s

S5 II 50mm ISO200 f/1.8 1/1000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