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

M43鏡頭為何不內建減焦環突破物理限制?

M43鏡頭為了輕巧(與機身協調)或是技術上的問題,變焦竟只卡在F2.8恆定,最近我用減焦環(X0.7)+SIGMA 17-70 F2.8-4 變成等校24-100 F2-2.8左右,除了沒有自動對焦外,十分實用。

這時我不禁想起,為何P家不出一個內建減焦環的F2.0恆定變焦?目前減焦環轉CANON鏡是可以AF的,如果P家願意出一個本家的,自動對焦+F2.0 大概跟APSC 17-50 F2.8差不多大小,卻有F2.0,我想會非常實用!

簡單講就是設計一顆APSC大小的鏡頭(直徑)然後鏡身直接內建減焦鏡,讓受光面積聚焦M43大小,這樣就可以出一顆24-70 F2.0的變焦,大小跟APSC的24-70 F2.8一樣大。

不知道大家有何看法?
2017-12-15 12:53 發佈
M43設計,就是小為出發點...

要變大!就請使用者另外擴充了

e1299129 wrote:
M43鏡頭為了輕巧...(恕刪)

為何要減焦? 以你觀念, 就用現在市面有的轉接環不就是更好嗎?

或者, 你是希望一支12-35f2? 甚至f1.4? 有著FF的24-70f2.8相同景深? 不過, 大小重量也不會小.
4/3系統中, O家也有支14-35f2.0, 質素很高, 但重量是915克, 你喜歡仍可買到的.

e1299129 wrote:
M43鏡頭為了輕巧...(恕刪)


跟即有的鏡頭系統
在商機上面,有嚴重衝突吧

畫質上也難達最佳水平

M43目前是有一點讓我比較可惜
不少鏡頭也是又大又重又貴
跟M43原本的優勢,有點背道而馳
Leonarka wrote:
不少鏡頭也是又大又重又貴
跟M43原本的優勢,有點背道而馳


哈,你在說某家的pro系列嗎?

深有同感…

會拿m43的人,相信有一半已有apsc或全幅

就是想用它來當輕便的隨身機

最近出的pro 1.2系列,光學素質好是沒話說

但價格直逼全幅,這是怎麼回事

ps...我是指45 1.2 價格約40000, 和canon 85 1.4 2代 比 「價格」約46000




抱歉話說得重些....但是還是忍不住要提:
明明M43不缺的就是有輕便、價格平實的好鏡,
卻老是眼睛長在頭頂上要看那些已經標著 "Pro"、"Leica" 的當家頂級鏡頭,這不是很奇怪的邏輯嗎?

e1299129 wrote:
為何P家不出一個內建減焦環的F2.0恆定變焦?目前減焦環轉CANON鏡是可以AF的,如果P家願意出一個本家的,自動對焦+F2.0 大概跟APSC 17-50 F2.8差不多大小,卻有F2.0,我想會非常實用!...(恕刪)

先說加了一個減距鏡(減焦環)後會發生的事:
1.畫質衰減
2.進光量損失
3.對焦精準度,對焦能力下降
4.多一個減距鏡的成本花費

e1299129 wrote:
M43鏡頭為何不內建減焦環突破物理限制?...(恕刪)

再來談跟APSC 17-50 F2.8差不多大小,卻有F2.0...
>>>這在光學物理上是不太可能的~(除非無視畫質...)
(你可以參考Sigma 18-35 f1.8與其它類似焦段但恆定大光圈鏡頭的體積差異...)
而且你還要內建加一個減距鏡,那麼體積重量只會更大更重,畫質對焦全面下降,鏡頭成本提高...
這種玩法連1/2.3吋相機都不太玩了,何況是M43...

可以靠增/減距鏡來突破的限制,那就不叫做"物理限制"了~

未來除非鏡頭材質大幅改變,或是感光元件有大幅改變,
不然你所說的物理限制永遠都會在~


e1299129 wrote:
為何P家不出一個內建減焦環的F2.0恆定變焦?...(恕刪)

看焦段,
內建減距鏡(或是增距鏡)的定焦鏡,以Canon現有的砲鏡為例,其體積重量價格都不算小
且還要保有一定程度的畫質,
這換成M43鏡,跟同級鏡比起來只怕也很難解決體積重量價格的問題~
M43鏡的優勢也會蕩然無存~


要死的終歸要死,要活的還是活下來


lfjadsflk wrote:
先說加了一個減距鏡...(恕刪)
1.畫質衰減
2.進光量損失
3.對焦精準度,對焦能力下降
4.多一個減距鏡的成本花費


這是以目前第三方提供方案的結果論,如果原廠的思維本就是把減焦這種概念放在鏡頭內去設計,
那麼1,3應該是可以克服的,4因為內嵌在該鏡頭中,成本應該會比單減焦環少,
只是整體代價有多大,君不見已經一堆人在那邊叫說M43鏡頭又大又貴又重 (攤手

不過我是有點好奇如果在M43上面復刻14-35/2, 35-100/2,能夠透過數位修正讓體積重量能減少到多少。
ahkulai wrote:
這是以目前第三方提供方案的結果論,如果原廠的思維本就是把減焦這種概念放在鏡頭內去設計,
那麼1,3應該是可以克服的,4因為內嵌在該鏡頭中,成本應該會比單減焦環少,...(恕刪)

解決1,3點的代價就是體積重量與成本,
成本減多少並不是看它是內建還是外掛(這裡可沒討論增/減距鏡必須支援其它鏡頭的前提...),
主要還是得看廠商願意做到什麼程度的畫質與體積,願意花多少錢使用更貴的鏡片材質...

光學技術一直都是秤斤論兩的,這點在2017年的現在也沒有改變~
  • 6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