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anasonic Lumix G VARIO 14-45mm F3.5-5.6 ASPH. MEGA O.I.S.
這是我的第三顆鏡頭,是Panasonic自家的標準鏡,等效焦段為28mm至90mm,具有防手震,
基本上這個焦段已經夠應付各種不同的場合了,出國旅拍、街頭隨拍、女孩自拍等,皆能輕鬆勝任拍出好照片。
七月時曾寫過《[攝影]GF1鏡頭篇v2.0 - Olympus MZD 14-42mm》這篇文章,
而前陣子因為想換G2機身(甚至是想換系統,跳槽到阿法五五去),就倉促地把Olympus這顆鏡頭賣掉了,
但我最終還是忍下來,決定繼續停留在在M43系統以及GF1之中。

添購這一顆鏡頭之前,共有幾顆鏡頭的選擇讓我再三考慮了好久,遲遲無法做決定:
Panasonic Lumix G 14-45mm F3.5-5.6 OIS
Panasonic Lumix G 14-42mm F3.5-5.6 OIS
Panasonic Lumix G HD 14-140mm F4-5.8 OIS
Olympus M Zuiko Digital ED 9-18mm F4-5.6
除了前兩項是標準鏡之外(其差異在於生產產地、用料接環,以及畫質上些微的優劣好壞),
我在想是否直接買14-140mm,直接廣角、望遠一鏡到底,加上這一顆鏡頭評價不錯,
對焦速度更是P家鏡頭之冠,
不過,同樣的價位選擇上,O家的這顆9-18mm超廣角鏡頭,卻是更加地吸引我,
畫面中廣角的氣勢與遼闊是很難用文字來形容,
而還有一個原因,就是這個焦段的鏡頭我還沒有使用過,918的鏡頭底下的世界,會是什麼樣子呢?

十月初就要幫朋友協助婚禮的拍攝與紀錄,再不決定就要來不及了,不可能要我用餅乾鏡打整場吧....
當然最主要還是預算上的考量,我只好先買14-45mm這顆回來把婚禮攝影這項重大任務完成後,
其他的以後再想了;
同樣是標準鏡,P家14-45mm的售價上,整整比先前O家的14-42mm要貴上三、四千塊,是為什麼呢?
兩顆鏡頭前後都使用過的我,剛好可以和大家分享其之間的差異了。

先簡單地說明一下兩顆鏡頭間的差異:
用料上,P家的鏡頭是金屬接環、霧面鏡身,且還附有遮光罩、鏡頭袋等配件;
操作上,P家的鏡頭具有防手震系統,拍照成功率大幅提昇,且鏡身直接就有開關,十分方便;
拍照上,P家在畫質、銳利度都較佳,顏色飽和度也較濃郁,
很多張照片直出後就很符合我想要表現的樣子,不需再後製;

不過和我一樣總是卡在預算上的朋友們,就可以和我一樣先買Olympus的14-42mm這顆來用,
入手價大約五千左右,除了防手震之外,畫質上差異不會很大的,個人對於它的評價也是很高,
畢竟使用了兩、三個月,拍了三、五百張的照片。
- - - - -

B+W 52mm MRC UV Filter. Made In Germany.
這個週末上去台北當代藝術中心看展覽《大玩特玩 遊戲美學展》後,
就順手去逛了一下相機店,想也知道若是身現於博漢區,往往就是小朋友離家出走的最佳時機,
傳統底片、UV鏡、CPL鏡、相機包等相機周邊的耗材,在不知不覺之中就會又敗了好多東西回來。

金色LOGO B+W與Lumix 14-45mm合體。
自從上次用了Lumix 14-45mm這顆變焦竟之後,深深地喜歡上了這顆鏡頭,
安靜又快速的對焦速度,精緻又輕巧的外型設計,廣角端等效為28mm的焦段,是我最熟悉且喜愛的焦段,
綜合以上幾點,加上這顆鏡頭也是價值不斐,所以我決定要幫他穿上一件帥氣又高級的外衣,好好來保護它。

看到那一圈閃閃發亮的MADE IN GERMANY沒?
保護鏡的選擇有眾家廠牌,從200元至2000元的價位都有,
其差別就在於鏡片的透光度、外框的金屬用料、擦拭上是否容易等等因素,
之前買給餅乾鏡的是日本生產的MARUMI,價位屬於中價位,用料和透光度也十分不錯,而唯一的缺點,
下雨淋到水之後會很不好擦拭,而且如果太久沒擦還會滲透到鏡片的毛細孔內,
如此一來就更難處理了,會影響拍攝畫質。

驗明正身 - B+W 52mm MRC UV Filter,
而外圈轉圜的金屬框相當有重量,不愧是德國生產的夢幻逸品,
透光度也十分良好,簡單來說,整個就是超有質感的啦!當然價格也是MARUMI的兩倍貴。

這個週末就要帶它上婚禮戰場了,這是我的第一次婚禮攝影,說到這裡就突然興奮了起來啊!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