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是因為過去鬼迷心竅還是啥的,一直相信Nikon「DX規格是王道」的芭樂票,一路以來著實還買了不少顆DX規格的鏡頭,無論原廠或副廠的都有。一直到D3出現時,才恍然大悟,原來Nikon的DX王道論只是緩兵之計,而我則是徹底被拐了

而那些曾經陪我一路走來的DX鏡頭,也在後來升級成D700之後,全部打入防潮箱冷宮,完全沒機會出場。原本曾考慮將他們變賣求現,但卻又捨不得,每次看著它們都感到一股愧疚感

直到救贖的新星,隨著年終獎金的發放而降落在我家

耳聞(其實是壞朋友催敗)M4/3規格的相機,因為鏡後距超短最適合當「北港香爐」玩轉接,讓我不禁想到那堆因為成像圈太小會在FX機身上產生嚴重黑圈的DX鏡頭,既然APS-C規格的面積是大於4/3,那就表示透過正確轉接,DX鏡頭應該不會在M4/3機身上產生黑圈問題。
於是,這玩意兒就來到我家了........

基本上這轉接環只是個一邊可以銜接F mount、一邊是M4/3口徑的金屬鐵圈,但是有配合原本F mount的鏡後距需要,將鏡頭墊長一點。
將它接到手邊目前唯一有放在手上、沒有出借給朋友的D鏡、小黑二上面,老實說鏡頭跟身體的比例實在太懸殊、整個就是一個「畸形」得以形容之



小黑二太長,那換副廠鏡好了,跟D700借用一下Sigma 24mm F1.8 Macro來轉接,比例還是很怪......

由於小黑二與Sigma 24mm F1.8都是擁有光圈環的老式鏡頭,因此裝在GF1上之後,雖然機身與鏡頭完全斷了連結,仍然可以順利的利用鏡身上的光圈與對焦環來設定。唯一的缺點是GF1原本的手動對焦時局部放大中央畫面的輔助功能,在轉接模式下徹底失效(廢話,因為對機身來說此時根本不知有鏡頭插在上面,自然不可能在必要時放大畫面輔助對焦)。
與Panasonic的餅乾鏡合照,一個是20mm F1.7,一個是24mm F1.8,焦距光圈沒差多少,但兩顆鏡頭的汗糙差真多


但是,其實我手上有光圈環的鏡頭數量並不多,還有一半以上的鏡頭是無光圈環的新一代鏡頭。實際測試過後發現無光圈環的Nikon G鏡一旦用轉接環接到GF1後,會永遠保持最小光圈狀態,除非是在室外豔陽高照的情況,否則完全無法拍出像樣的照片(動不動都是長曝15秒........

不過如果此次的任務這麼草率就結束,就太沒意思了。為此趕緊用功爬文,趕在除夕夜來臨之前張羅到新解決方案,要不然過年時就沒新玩具好玩了!
驗明正身,買來以後才發現是德國貨的Novoflex轉接環,包裝中除了轉接環本身外還付了一張(好像是彩色噴墨印表機印出的)簡單說明。

拿起轉接環仔細看,跟先前買的不知品牌產品相比,Novoflex的東西的確是比較細(但價錢也貴了好幾番


把Novoflex接到曾經一度是我的最愛的DX鏡頭、Nikon DX 17-55mm F2.8「數位鏡皇」的屁屁上,注意看,Novoflex上的小推桿會抵在G鏡鏡尾的光圈推桿上,透過這方式,用戶可以轉動轉接環上的藍圈,微調G鏡的光圈。

鏘鏘!合體完成!


為了多出的這排「Made in Germany」,貴了好多錢........

手邊沒啥適當的素材可拍(其實是大掃除中屋子太亂,怕見光死),只好拿D700當臨時的麻豆亂拍一下。還不是很習慣全手動的測光設定經驗不足,再加上白平衡沒調好,拍出的照片普遍都有偏暗的現象。

不過稍微簡單後製一下,光只是用PS自動色階一下,出來的就是一張漂亮清晰的照片了!

嘗試用液晶螢幕手動對焦拍近物(Sigma 24mm F1.8 Macro),發現雖然失去對焦時畫面局部放大輔助的功能,但手動對焦並沒有想像中困難。只是,整體的畫面亮度還是有偏暗的現象,需要後製拉高亮度一點點。

結論
雖然整體上來說,使用轉接環接異種鏡頭,仍然沒有直接購買M4/3專用的鏡頭來接,可以發揮機身最佳的效能、也最為便利。但是畢竟上述的那些鏡頭都是我原本就擁有的鏡頭,等於咱家的GF1平白多出了七、八管鏡頭可以裝。
我知道有很多GF1的主人,其實本身也是中高階DSLR的用戶,只是需要一台較輕便的隨身機當作輔助而買了GF1。或許這樣的族群,就是最適合玩轉接環的族群吧?因為可以把原本的鏡頭群作最大程度的再應用,日後添購新的鏡頭時,也等於是一物二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