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MC-G6的噪點分析
http://www.optyczne.pl/229.7-Test_aparatu-Panasonic_Lumix_DMC-G6_Szumy_i_jakość_obrazu_w_RAW.html
DMC-G2的噪點分析
http://www.optyczne.pl/132.7-Test_aparatu-Panasonic_Lumix_DMC-G2_Szumy_i_jakość_obrazu_w_RAW.html
DMC-GX7的噪點分析
http://www.optyczne.pl/239.7-Test_aparatu-Panasonic_Lumix_DMC-GX7_Szumy_i_jakość_obrazu_w_RAW.html
O家的E-M1噪點分析
http://www.optyczne.pl/245.7-Test_aparatu-Olympus_OM-D_E-M1_Szumy_i_jakość_obrazu_w_RAW.html
雖然這些樣本都不是長曝的樣本,比較一下G2的RAW與JPEG就不難猜出G2機身做了甚麼事情......
digipro wrote:
GH3 果然不是蓋的...(恕刪)
就同樣感光元件的機種來看:
EM5/GH3/EP5/EPL5/EPM2
除了GH3之外,其他機種長曝的熱噪點都不算輕微,
而GH3當初有一個宣傳的重點在於其散熱系統,為了能長時間錄影GH3的散熱有特殊的設計,
所以機身內的溫度控制會比其他機種好,比其他機種還要大還要空的機身並不是拿來打腫臉充胖子的,它真的有實際上的用途
我想經由這麼多的實際案例,
應該不會再有人去嫌GH3做那麼大台沒有優勢了吧?
地圖上的流浪者 wrote:
雖然早已入手GH3,...(恕刪)
可能是專利還沒公開,查不到相關的資料,
也許是GH2的作法再改進一些地方這樣
GH3的官方網頁有特別寫到:
http://panasonic.net/avc/lumix/systemcamera/gms/gh3/video_capability.html
"Original Heat-Dispersing Design"
雖然目的是延長錄影時間,但這是純粹的機身散熱設計,不是由電子訊號控制的功能,
所以對於所有可能造成機身發熱的場合都適用


長曝降噪關閉

G6 ISO160 F6.3 60秒 (未裁切)

G6 ISO800 F14 60秒 (未裁切)

G6 ISO1600 F20 60秒 (未裁切)
要夜曝(長曝),還是拿APS-C/FF比較實在(要OVF機種的)
我手頭SONY的A77/A57比起NIKON D7000,噪點抑制的能力真的差一大截
相同條件下 (長曝降噪關閉)曝光時間30秒 SONY的ISO400以上(噪點滿天) 而NIKON的要ISO3200以上才較明顯
畢竟 EVIL 有先天的限制 , COMS 要負責傳輸視訊到EVF/LCD.測光.對焦.電子快門..重點是還要拍照...不發火才怪
而OVF機種 COMS只負責拍照的工作--輕鬆涼快

G6 ISO1600 F20 60秒 (未裁切) (長時間使用下)
比起上一張 相同的拍照數據 但結果卻差很多
不過話說奇怪的是
我手頭的G6 在一般拍攝下都正常(唯獨在多重曝光模式下 快門速度1/1.3~1/6卻噪點明顯,1/8以上沒噪點.1秒以上開NR除噪點)..偏偏卡在這一位置




好李加在~~G6的多重曝光還有一個功能 舊圖重曝,儘量避開這一區段,只是有點脫庫子放屁的感覺
連E-M1也是不行
20秒曝光

Panasonic GH3 vs Olympus E-M1 high ISO Long Exposure #2 by cablefreak, on Flickr
480秒 (8分鐘)曝光

And people wonder why we're throwing the E-M1 under the bus :) by cablefreak, on Flickr
看來GH3是M43(無反光?)首台可以真正長曝的相機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