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3

GX1(G3)/GH2錄影破解資訊分享

那在問O大一個問題
為什麼不用48p 1/48s來錄(假設的
也是據有1/48的曝光值
是因為24p畫質比較好嗎?
75387460 wrote:
那在問O大一個問題為...(恕刪)


24fps的歷史追溯到1920年代,是電影工業沿用已久的規格(比NTSC與PAL還早),並不是因為他畫質比較好。

畫質是完全跟fps無關,如果是使用film拍攝電影,則frame愈大,基礎畫質會愈好(例如IMAX film:70.41mm*52.63mm),如果是一般錄製FullHD(1920x1080)影片,則大大的取決於影像sampling與編碼的好壞。

快門速度與fps是可以不同的,也就是48p不代表每個frame曝光1/48s,曝光時間是可以變動的。

您也可以參考魔戒導演Peter Jackson寫的48 Frames Per Second一文,其實他的電影就是用48fps拍攝的。
M43親子與生活紀錄: https://www.facebook.com/M43Happiness
感謝O大的好文
理頭是寫24p容易產生抖動和模糊
用48p是為了消除24p所產生的缺點
而且對3D的效果比24p好,也不容易讓眼睛產生疲勞。
以前製定24p是為了要結省成本?(因為35mm很貴?
還沒看完,上面製定24p不知道翻譯的正不正確XD
75387460 wrote:
感謝O大的好文理頭是...(恕刪)


其實不是35mm很貴,而是要拍成影片,所需要的film數量是很可觀的,因此24fps理論上所需的底片成本會較低,不過現在的電影好像沒有在省這個錢的樣子了。

這個Demo可以很清楚的顯示所謂的motion blur給人的視覺感覺是如何,例如許多人認為fps越快(例如60fps)動作愈流暢,其實是不太正確的,您可以看到快如60fps若快門速度遠高於1/60s,反而給人動作凝結很重的停滯感覺,以人的感受來說,其實有殘像的動作是比凝結感重的動作自然,因此Motion blur(殘影)也是很重要的,只要殘影不要太嚴重,對動作的表現還是有利的。

這就是為什麼60p(720p60)比較適合慢動作後製,但是小弟從來不會說他拍攝的影片動作比較流暢,流暢與否是由快門速度所主導,fps頂多只是限制快門速度的下限。因此由這邊也可以解釋所謂24p的「電影感」是何物。

像小弟這樣拍攝好動的小孩為主,幾乎都是採用30p,其實24p以及30p都會比60p更為有彈性(快門可以更慢),節省的空間也更多(還記得60p的快門速度低於1/60s會複製frame嗎?),比較適合一般家庭與生活紀錄。Peter Jackson採用48p,小弟覺得真正原因是跟用60p一樣,就是提供充足的禎數來進行後製,但是理論上電影的攝影師應該都知道攝影機快門是可以調的吧?(如果不知道也太扯了),因此24p要達到48p的動作程度並不困難。

總括來說,fps並不能真正決定動作殘影,如果有人真的那麼認為,通常只要檢查一下快門速度就可以真相大白了。
M43親子與生活紀錄: https://www.facebook.com/M43Happiness

OASYS wrote:
其實不是35mm很貴...(恕刪)

原來如此~o大解釋的真精闢阿!!
不過他說48P比較有lifelike ((生活感??
24 fps was chosen based on the technical requirements of the early sound era. I suspect it was the minimum speed required to get some audio fidelity out of the first optical sound tracks. They would have settled on the minimum speed because of the cost of the film stock.
上面這段有點不懂~在早期的聲音紀元,技術人員選擇了24p
我猜這是因為用最小速度要求得到精確的聲音~在首次的光學聲軌
他們選擇最小速度因為軟片的儲存成本
不好翻
這段是在講把聲音錄到影片吧@@
75387460 wrote:
原來如此~o大解釋的...(恕刪)


前面講那麼多,其實都還在錄製階段,播放完全是另外一回事。播放與剪接時fps可以互相轉換,也可以採用更高的fps播放(只要設備允許),例如60i的影片可以用30fps也可以用60fps播放,取決於去交錯的方式,因此Peter Jackson所說的48p的「生活感」其實應該是指在電影院用48 fps播放(以48p錄製的影片),當然播放時fps愈高,人眼愈不容易察覺閃爍以及任何快速動作可能產生的瑕疵,播放的效果才是跟fps有關,這是因設備以及原始錄製的素材而異。

24 fps的由來其實是因為24 fps的optical film(電影院用來投影的film)長度是456mm/s,這個長度同時要併入聲軌(也就是類似錄音帶或黑膠唱片的磁軌),而且要維持同步且速度一致,如果optical film長度太短的話會造成聲軌尺寸(長度)不夠重現某些音頻,456mm/s是可以產生5Hz頻率最短的長度。

總之,數位世界裡,所有高規格的硬體與紀錄方式都是為了「後製」,無論是音軌使用到24bit/192kHz錄音,或是數位相機採用更高的畫素,更快的禎率,更大的動態範圍,其實都是為了後製的寬容度,如果沒有「後製」的需求,則這些高等級規格的好處其實是幾乎利用不到的,因為最後還是得「後製」成較低的規格於終端設備播放。例如很少有網路影片分享平台提供60fps的播放速度,60p的影片經過「轉換」成30p播放,並不會保留60fps紀錄的優點,但拿來「後製」成30p的slow motion,效果就明顯好很多了。

終端播放設備的規格其實進步地非常緩慢...,甚至還有可能倒退,例如從CD音質倒退回mp3音質,音效播放仍停留在16bit/44.1kHz/48kHz..(不過就便利性與技術性來說是大大進步)
M43親子與生活紀錄: https://www.facebook.com/M43Happiness

OASYS wrote:
前面講那麼多,其實都...(恕刪)

好家在,差點就會錯意還好O大師有講解
456mm這數字還蠻有趣的456/24p=19mm每1p=19mm長度
我可以想像影片的長度了1分鐘大概27公尺,一小時大概1.6公里
真的是很驚人阿
75387460 wrote:
好家在,差點就會錯意...(恕刪)


呵..小弟離大師還遠呢!說大溼可能還差不多..也沒資格被稱為大大啦~

錄影畫質改善還有個小小的好處,就是後製時能夠降低畫質破壞的程度,例如軟體移除手震的功能。當然影片震太大還是救不回來就是了...

影片拍久了,手持功力會進步非常多,以拍影片的思維來進行靜態攝影也是幫助很大,反之亦然,自己的身體才是攝影過程中最重要的部件,或者說,自己就是攝影機的一部份,而且是最重要的一部份,相機提供的功能其實是非常夠用,但是要發揮這些功能並不能依賴自動模式,而是靠自己去嘗試與調整。

M43親子與生活紀錄: https://www.facebook.com/M43Happiness

OASYS wrote:
呵..小弟離大師還遠...(恕刪)

O大謙虛了~
手震方面~令我吃驚的是一台名不見經傳的小DC O家的SH-50
影片位置:http://www.youtube.com/watch?v=p2M63Rn8QNg
竟然可以打敗S家的空間防手震~令人吃驚
期待往後P家的五軸防手震可以運用在G系列上。

OASYS wrote:
呵..小弟離大師還遠...(恕刪)

問一下O大,gx1可以用spizz或nebula嗎
gx1套用之後可以在錄影的時候自訂白平衡嗎?
gh2和gx1你覺的哪個好
看到高畫質影片,非常想入坑,請推薦吧!
  • 33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33)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