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

松下鏡頭設計能力來至於萊卡?

是有些不完全準確,不過我是覺得如果能通過光學的方式來改善必然會導致成本的增加,
而光學+數碼方式確實比單純數碼修正的方式效果好。

由此看出公司對不同產品的定位策略,E卡口在最初只是S社面向消費級用戶,真正的pro還是給alpha卡口,
不過這也不是一成不變的。

RX1那個是極端的例子,既要cover到全畫幅成像圈,也要考慮掉邊角的光折射,鏡片很誇張

nsx0831 wrote:
這樣類比不太恰當喔。...(恕刪)



K K wrote:
所以還是 SONY 策略的問題多於技術方面, 要做總能做出來的....(恕刪)
不過除了自家松下也有託Sigma設計鏡頭
像是萊卡 25mm 1.4就是其一
K K wrote:
...(恕刪)
看 E EMOUNT 的鏡頭群, 也看看收下 MINOLTA 後有幾多 SONY 自己設計的 A MOUNT, 實在懷疑 SONY 是無心還是無力, 還是認為機海可以打進 C N 霸權.

說穿了, Panasonic進入m43世代後, 就把DV那套拿來給m43用, 以錄影為前提創造差異化
NEX系列就是看到Panasonic的成功才起而傚尤, 要用APS片幅創造差異化, 也切入攝影和錄影兩區塊

從Minolta接收的鏡頭已是資產無誤, 可是推出E鏡頭主要是看上鏡頭防手振的市場商機
SONY有兩種防手振系統, 相機原本是搭載機身防手振SSS, 而NEX系列的E鏡頭則是採來自DV的OSS
除了搭載防手振的鏡頭能賣的比較貴之外, 因為防手振做在鏡頭上, 能減低錄影時的果凍感
這點正是Alpha系列的機身防手振做不到的~

SONY的強項其實是分縱聯合, 初期光明正大的效法, 並逐步建立起彼此互相支援的網絡
工廠苦命人の沒力人生... Orz
SONY的蔡司是真蔡還假蔡

好像N年前就有人吵過了

反正ZA鏡就算是假菜

成相品質也都很好就OK了

至少目前的ZA鏡沒一顆是差的吧??

連掛ZEISS的那兩台小DC畫質都很不錯

zero5302001 wrote:
SONY的蔡司是真蔡...(恕刪)

Sony 的菜頭,像 24ZA 的色散跟 kit 差不多嚴重,但貼上藍標仍可賣高價.
而 Pana 的徠卡鏡,就算畫質再好也不可能賣到可樂標的價.
ntsan wrote:不過除了自家松下也有託Sigma設計鏡頭

想不到松下最自豪的25mm 1.4竟然是sigma設計的接下來的42.5mm f1.2會不會也是sigma設計?看來最強光學廠是sigma?這家廠現在大爆發,連O家哪顆大魔王75mm 1.8 rumors也有消息是sigma設計的OP兩家m43最強定焦鏡都是sigma

jamistw wrote:
O家哪顆大魔王75mm 1.8 rumors也有消息是sigma設計的...
(恕刪)


不是rumors

是真的

SIGMA 專利圖

十機九移,換過八鏡七店六街五老闆四處跑,還得三買二測,一台爛貨
你不說,我都快想不起當年美能達轟動業界的AS機身防振動技術,也被S社繼承了吧?
不管是叫SSS也好,還是AS也好,應該是同個技術吧?結果現在還要跟O社交換來5 AXIS,,,這。。

過期的礦泉水 wrote:
說穿了, Panas...(恕刪)


能設計出來,不代表就能production呀,這個過程逐步調整,最後才定型,花費的成本比設計高很多吧。
最近看到美能達申請許多m4/3規格的鏡頭專利,也只是搶位

jamistw wrote:
想不到松下最自豪的2...(恕刪)
這棟樓的主題明明是探討 Pana 和 Leica 之間的關係,結果 SONY 躺著也中槍。

而只要提到 SONY,一定會牽扯出真蔡和假蔡的問題。

這個答案不是大家口沫橫飛、信口開河就能下定論。

我只曉得,在 ZEISS 的官網上列有這些「假蔡」的資料。

相信沒有任何一家公司的官網會列出山寨品的訊息。

tyf000 wrote:
Sony 的菜頭,像 24ZA 的色散跟 kit 差不多嚴重,但貼上藍標仍可賣高價.
而 Pana 的徠卡鏡,就算畫質再好也不可能賣到可樂標的價.


是 E 接環的那支 24ZA 嗎?這支鏡頭的 review 不多,可否給個連結,讓大家瞧瞧色散有多糟糕。

至於 Pana 的徠卡鏡有多好,我不知道。但是在 Leica 官網似乎找不到這些優秀鏡頭的資料。
  • 8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8)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