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tonline wrote:
我想表達的是松下說 PDAF 會影響畫質
但這到底是不是真的不出 PDAF 的主因,不曉得
昨天和網友討論到這個,下面是他說的
重點是要用60p
阿信在昨天下午9:05傳送
他60p 對焦表現比30p 24p 好
阿信在昨天下午9:05傳送
我看有人研究說,松下的純對比對焦方法是對視頻畫質損耗最小的
阿信在昨天下午9:05傳送
索尼次之,CANON dual PIXEL 是對畫質損耗最大的
松下一開始就押在畫質而犧牲對焦
你看索尼影片對焦,有時候還是會卡的,沒有DUAL PIXEL 的穩和暢順
阿信在昨天下午9:09傳送
可能以前松下在想,反正用家拍片都用手動吧
阿信在昨天下午9:09傳送
至於CANON, 從來都不是畫質行先
他們真的那影片去對比實際動態範圍和解析力,不是只看數據
阿信在昨天下午9:24傳送
例如A7S 標榜高感好只是在視頻
阿信在昨天下午9:24傳送
如果換回同一像素,拍照的高感比a7 還弱
而S1H 的影片在動態範圍和解析力的確在幾個品牌中是第一
當然這些所謂差別只有在放大鏡下才看出
CANON不是畫質優先,DPAF對畫質損耗最大,這點我沒看過同場景同鏡頭同設定同碼率不同家機身拍攝的結果不知道,還有這個畫質的定義是甚麼也要討論,只說畫質是非常模糊的
如果比較時不是使用同一顆鏡頭這個比較就沒公正性
S系列解析力比較好,我沒原始影片看不知道,我只有我在日本賣場拍的測試照片,但是只拍JPG沒拍RAW
數字和實際用是兩回事
這我贊同,規格是規格,但是細節又是另外一回事,只有用過才知道差異,通常廠商不會說,例如DJI的RS2和RSC2三軸加上鷹眼圖傳可以做物體追蹤,但是說明書沒寫系統只會把追蹤體鎖定在中央無法讓使用者移到別的地方,但是DJI空拍機的物體追蹤是可以把被追蹤體移到畫面別的地方做追蹤
不過以科學上來說,資料要用數字呈現,也要有個基準,不能用感覺來描述,因為這樣的結果不客觀,畢竟每個人感受是不同的
下面是網友說的
有人說過,松下是犧牲對焦讀取碼率,讓視頻有最高畫質。相反索尼是為了對焦讀取碼快,犧牲影片畫質
索尼是先相位對焦,再加對比對焦
很多third party 鏡頭說在索尼機身上afs 慢和不準, 但 AFC 準,因為 AFS 就是用了對比對焦走最後一程,但AFC 只用相位對焦
阿信在昨天下午3:12傳送
有人測試過如果只比較準度, s1r 拍照AFS對焦, 比AR4 準
我只知道大部分非原廠鏡頭在索尼機身的AFS 都表現不好,要靠用AFc
不知道$的混合式對焦的後期對比式對焦使用的時間是多少ms,影片模式下的如果使用全部8百萬畫素下去運算,就算對焦後段對比式對焦的時間很短$也是很厲害,那個DSP運算能力是很強的
$讓副廠鏡用AFS時對焦兩光應該是故意的,至於對焦不準我猜是假對焦現象
既然$在AFC準,AFC只使用相位差,那AFS何必使用混合式對焦方式?
DPAF會造成STRIPING,如果不修正逆光時會讓畫面有一條一條的,但是這不會影響SENSOR的物理解析力,如果SENSOR是2400萬畫素,4K也只有8百萬,取像時避開有DPAF的畫素理論上可以解決,如果這推論正確,CANON和$在錄影時是不會出現STRIPING現象,假設這推論成立,松下主打錄影,這樣使用PDAF根本沒差啊
https://blog.kasson.com/gfx-100/on-sensor-pdaf-misconceptions/
裡面還有提到另外一個問題
PDAF banding is different. PDAF banding presents as dark stripes in some – but by no means all – scenes with bright elements and deep shadows. Usually, you must push the shadows to see the banding.
這一段提到解析力
One last misunderstanding: that the PDAF pixels visibly soften the image. It is true that there is some interpolation across columns in the rows with PDAF pixels. But those rows are fairly widely separated (in the GFX 100, PDAF pixels occur in 18-row spacing), and most columns don’t have PDAF pixels. In addition, the PDAF pixels are usually not in the green channels, which carry most of the sharpness information. The blue channel carries the least, and many cameras with OSPDAF steal from the blue channels for that reason. I’ve certainly seen cameras where you could tell where the PDAF pixels were by looking at noise, but I’ve never seen one where sharpness loss gave away the game, even with demanding targets and lab conditions.
https://wetpixel.com/forums/index.php?/topic/66831-side-effects-of-mirrorless-on-sensor-phase-detect-autofocus/
30P與60P的對焦測試,測試手法正確但是變數條件控制不好,真的要測試的話必須找來能夠等速移動的機構把對焦物體架在上面,這樣才能保證每次的移動速度是不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