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7S贏得還蠻明顯的啊cdx wrote:http://www.dxomark.com/Cameras/Compare/Side-by-side/Sony-A7S-versus-Sony-A6000-versus-Sony-A5000___949_942_929(恕刪)
cdx wrote:那這樣表示A7S如果...(恕刪) 啥密, 如果不考慮高ISO, 這A6000似乎不比A7S差.mywang wrote:A7S贏得還蠻明顯的...(恕刪) 哈! 進各細項去看後就破功了, 還是A7S好.
鏡頭又是如何測試呢?一堆光圈焦段組合~~~要如何量測?總不能變焦多段的某些焦段畫質不好就拉掉總分吧?最大光圈不好,縮些光圈還能提升,但是片幅大最佳光圈反而要縮更多像是M4/3差不多要縮到F4~F5APS要縮到F6-8FF?我真不知道.....當然這個部分要看鏡頭設計....有些鏡頭只能縮到F16就不能更小了但是縮太多又會降低畫質....如果說是全部光圈都測試,這樣分數反而高於可以縮到更小光圈的?這樣就又很怪....
cdx wrote:鏡頭又是如何測試呢?...(恕刪) DxO的鏡頭測試沒有"總分",DxOMark Score不是總分另外跟機身的測試一樣,鏡頭的測試也都可以點進去看各光圈/焦段的測試數據不要偷懶只去看首頁的單一數字
mywang wrote:A7S贏得還蠻明顯的啊 但除了跟ISO雜訊外,其它項目的差距,人眼似乎很難從照片分辨出來,所以才說大片幅在低ISO畫質幾乎沒有優勢。各人經驗是原件通常要小於1吋,才比較容易在低ISO情形下看出跟FF的差距。
icekaolb wrote:補充一下SONY用了...(恕刪) 在補充一下,你問說為何同一顆sony的cmos,用在不同家機型有不同的表現。我看法如下:1. 各家優化能力不同,就像是同一顆引擎,不同家調適,還是有差異的,但要差到天差地別,你認為有可能嗎?2. 就算是同一批生產的CMOS,也是會被篩選為AB貨的,如N牌,A貨給D4S,B貨給DF用,早已不是秘密。3. 看到很多人是拿JPG的測試結果來質疑DXO,然後說多漂亮多乾淨,仔細一看,不是在高光條件下用高ISO拍,就是抹的沒細節,一條夜間拍攝的真蛇,抹的跟一條玩具蛇沒兩樣,然後說其可用ISO達3200,甚至6400都有人敢說,看在專業人的眼,直覺得是個笑話,很多買D4S及1DX的友人,眼界養高了,除非必要,根本沒人敢開到3200,答案是不敢接收這個畫質。不過玩RAW玩到精的人,其接受度可以在跳一級,在高就不行了。但對於不挑食的,在高他都能接受,反正圖一縮,很多缺點就掩蓋起來了。4. 很多廠商虛標規格,如ISO亂標,很多在DXO下被打回原形,被誤導的人甚多,這就不說了。
DXO的量測方式有一些東西是量不到的,第一個例子是Image sensor的Fixed pattern noise,因為它的成因來自於同樣照度下,Image sensor上各Pixel的溫度不同造成的Non-uniformity,在不同的溫度下或是調整不同的曝光時間等等再重新量測一次,會有不一樣的結果GH1曾經很有名的高ISO橫紋問題就是屬於這種另一個量不到的是最近才出現的情況---GM1的電子快門,如果最近有注意一下國外的測試者的消息,應該記得這件事:GM1在使用電子快門時,只有10-bit輸出而非12-bit(GH4也一樣,但GX7沒這個情形)這是為了降低使用電子快門時的Rolling shutter影響,所以提升了Sensor read-out速度,頻寬有限之下只能減少資料的Bit number可以試著用GM1與GX7在電子快門下去拍攝橫向移動的物體(如行駛中的車輛)看看,GX7使用電子快門時的Rolling shutter影響很明顯,GM1在這方面好很多所以DXO量到的GM1在動態範圍這個項目上並不出色,甚至跟RX100差不多,DXO在第一次測完GM1後自己下的結論竟然是:"It's slightly disappointing that the sensor in the GM1 can’t match that of the GX7."直到今年4月初,有人在DXO的GM1 review下留言告訴他們GM1在電子快門下的情況,DXO才說等到測GH4時會注意這件事 --- 也代表GM1不會重測,只是刪掉了上面那句結論這告訴我們DXO根本不知道GM1的電子快門會有這種差別另外真的不要一廂情願地把DXO的量測結果看得很重,光是他們沒有把測試的RAW檔公佈出來這件事,就很難有說服力,以及另一個算是"公開的秘密": 量測這種東西,尤其是學術界論文所謂的"量測結果",是很容易就可以做手腳的,懂的人就知道我在講什麼(至於DXO算不算學術界? 至少他們是"實驗室",但卻是靠著賣DXO Optic Pro來盈利的實驗室,所以該算什麼? 有沒有檯面下的品牌偏好? 就無法得知了)
aztec1234 wrote:DXO的量測方式有一...(恕刪) 還是老話一句,沒有真憑實據前,可以懷疑,但不要妄下定論。我覺得愛亂猜DXO的測試獨厚S家的論調最好玩。至少我認識的,有拿CNS牌,幾乎都說DXO算準,如C被驗證寬容度比S低,可用ISO對應DXO報告也落差不大。而使用M43系統的,也會大方承認可用ISO有進步,但確實還是不好。說實在的,這些朋友都很清楚自己設備的優缺點,也清楚自己當時為何做這選擇。因為他們自己知道想要拍什麼,而自己的選擇最符合要求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