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

舊皮新骨 內建4K錄影‧Panasonic Lumix GH4

aztec1234 wrote:
在進入M4/3之前,...(恕刪)


我想前面回文已經夠清楚表明
個人有意願升級全幅 卻也想留在p家
但前提當然是p家往後有計畫發展
這是個人願望 那來嫌棄
至於公司經營及財務狀況
不是一般消費者該費心的
何況我也不相信以目前市場
gh系列能帶動p家 突破困境逆勢發展
此外器材升級沒有侷限 端看個人好惡
用m4/3拍出興趣 想追求更好畫質上FF有何不妥
購物本來就是以個人需求為原則
何來理由牽強之說
sid1980cheng wrote:
我想前面回文已經夠清...(恕刪)


你沒有搞清楚整個邏輯脈絡,
當然不會覺得牽強,而且也沒看清楚我回的內容

既然沒有感覺,自然多說無益

==

如果廠商的狀況不是消費者該去注意的,
乾脆說希望Panasonic去做太空梭算了,反正是"消費者需求"是吧?



sid1980cheng wrote:
一般消費者買相機 錄影功能為其次
個人私心來說 還是希望p家旗艦機
能往更大片幅邁進 相信銷量或競爭力會更好
...(恕刪)


8成會買P牌的都是衝著錄影與體積對焦的優勢而買的....

拍照需求買而M43大都挑O牌居多...

出更大的片幅肯定賺不到錢...需要更多資金的投入...又當個跟隨者...回本都很難了...

P牌在43那年代賺不到錢...砍掉重練M43創造新藍海...全新訴求的產品線...
目前看起來表現不錯!

hcy101 wrote:
8成會買P牌的都是衝...(恕刪)

先前Fujifilm的FF謠言滿天飛,但他們還是不打算出全幅
O那邊似乎沒有傳得這麼沸騰
P這裡雖然也有FF的呼聲,但也沒有F這麼多就是了

個人以為,在既有的系統內推上大片幅,無疑是一個險棋
它代表著原有的系統架構都要重新設計,同時還要出大片幅系統的鏡頭群以滿足消費者
相關的成本可能不是O、P、F可以負擔得了
更別說可能要放棄原有的系統來投入大片幅,而且不一定比原系統還要成功

你說,有Sony可以參考啊
很抱歉,我不認為S推上大片幅是完全成功的例子
全幅機身拼命出,相關的鏡頭群卻推出的牛步化(在NEX時代就是如此)
要不是有蔡頭的加持以及老鏡的支援,Sony還可以這樣做?
更何況,即使a7和RX系列賣得嚇嚇叫
S的財務卻還是緊繃的狀態
其市占率也還是無法凌駕於C/N之上(沒辦法,百年老店的名號就是那樣)

再來說,消費者需求可不能當錢賺
即便你認為消費者需求是廠商應該第一考量,但那是你沒有成本的壓力下才能成立
廠商要的是能從消費者的口袋賺更多的錢,好開發更多機身和鏡頭滿足更多消費者
上大片幅能不能讓眾多消費者買單?也許可以但也許會帶來反效果
相關的風險評估可是一點都不能馬虎

很多人看到全片幅就覺得它就是所有相機的頂端
事實上全片幅也是有它的不完美之處
我認為全片幅不該成為決定購機的主要標準
否則的話,那些比全片幅還小的片幅,甚至比它更大的中片幅,都該消失在這世界上不是?
上星期到漢口街隨口問了一下,竟然有現貨,於是就買了

現階段最輕巧方便的4K錄影機大概就這一台了.原本也在考慮Sony的AX100,但覺得價位貴了點
而且目前手頭已有一些P家的鏡頭.不用可惜.加上這種一體成形的DV機型,配的鏡頭廣角端多半
不會太廣.所以就放棄了

A7s規格更好,但想到還要再背個紀錄器,想到就沒力.到了某個年齡後,重量因素益形重要.
太重的器材,性能再好也不想背出去.民生用的器材,機身內部直接可錄4K才是王道

回家把玩一下.覺得還不錯.4K的錄影效果很好.對比了一下之前用的JVC 4K攝影機拍的.感覺不出
差異.但JVC的sensor太小,鏡頭可能也弱了點,在望遠端及暗處就比較差.
GH4可惜的是沒有到60p,看來現階段廠商還有預留些未來的空間.等GH5吧!還有錄影曝光時的控制
比較不方便.其餘的沒啥好挑剔的.

下周去沖繩去拍一些美麗的風景來看看
LynnfieldShow wrote:
說真的不拉擴散片就能...這個體積對上它的出力還是相當有優勢(恕刪)


感謝Lynn大加入討論

說實在我自己也很矛盾,一方面喜歡閃燈不要太大(和机身要協調),但看見GN值58的燈身体和36的燈長一樣個頭,又不禁擔心起回電夠不夠快、近全光連續輸出耐不耐操了(畢竟C/N那麼多年經驗還做出偌大一個燈体,應該不會純為"氣勢"吧)這支燈看起來蠻"單薄"的

關於塑膠熱靴,換個角度思考可能是GH系列机殼強度還是沒到C/N準專業等級,為避免外力撞擊熱靴扯裂機頂外殼,閃燈腳維持塑料作為保護機制

不知有關於P家閃燈TTL準度/操控界面的討論嗎?(小弟英文程度看測試文尚可--有圖可猜,要從論壇撈關鍵語句可是困難重重
jenhoxen wrote:

感謝Lynn大加入討論

說實在我自

FL360L跟FL580L同樣都是裝四顆三號電池,FL580L一定回電比較慢,P家閃燈有點慢熟,GH3出來後同步推出FL360L才開始有離機閃,至於TTL準不準,小弟用起來感覺還準,手機貼fickr太麻煩,我上傳手機裡的相片給您參考
機身GH2 鏡頭25 1.4 閃燈FL360L 開啓FPTTL,光圈1.4快門2000/1

jamistw wrote:
FL360L跟FL5...(恕刪)


再次謝謝J大!看來整体曝光效果還蠻協調的不知是否心理作用,感覺有點O家的味道
jenhoxen wrote:
感謝Lynn大加入討...(恕刪)

兩隻燈要一起比較出力應該要在相同的ZOOM來比
580L在42mm是53, 360L在42mm是36, 580L回電慢一點也算是合理
加上多了頻閃跟模擬光, 就算機身體積相近, 內部電路構造還是有差的
580L的回電速度是2.7s(鹼性), 1.7s(鎳氫)
360L的回電速度是2.0s(鹼性), 1.5s(鎳氫)
600R的回電速度是2.5s(鹼性), 2.0s(鎳氫)
明明是一樣的燈官方數據竟然會有差別, 應該是測試環境的關係...

至於閃燈上的操作介面兩家都一樣, 都還算單純手冊看一看基本上就能上手
機身設定的話以, P家早期的機身閃燈設定會有一些限制, O家則是一視同仁
以GX7,GH4這兩台新機身來講閃燈設定也都跟O家差不多完整了
唯一的差別在於同步快門的設定:(在機身P,A模式用閃燈時這個設定就很重要)
O家可以設定一般同步的快門上限, 以及慢速同步的快門下限
P家在一般同步是1/60~1/320(內閃),1/250(外閃), 慢速同步的快門下限是1"

無線遙控閃燈(以下簡稱RC)的話
O家只有最早的E-P1/2不能玩其他都能, 只有E-M1, E-M5能用600R當主控
P家只有GH4,GH3,GX7,G6,GF6可以玩 ,也只有GH4,GX7能用外閃(360L, 580L)當主控
兩家在RC的設定都相同, O家將RC的設定都整合在單一畫面, 操作起來比P家方便一點

最後關於閃燈TTL(Auto)準不準這個問題, 這麼說好了...
不同的閃燈模式, 不同系統, 甚至不同的燈都會有不同的特性, 只能多花時間,精神跟金錢XD去適應跟掌握, TTL(Auto)的確有機動性的優勢, 但是如果要求準的話基本上就不會用TTL(Auto)而是用閃燈M模式, 不知道這樣講您能不能理解...
另外跪求GH4/3的進階手冊...

吉姆林 wrote:
韌體更新後"暗部度交"能力提升至EV -3...(恕刪)

有錯字喔!是暗部"對焦"能力...
  • 9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9)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