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說是太簡化了, 但也相差不遠
乘倍數這件事, 要怪就怪感光元件
如果大片的感光元件很好做的話, 那每一台都裝全片幅就天下太平了
小DC可以這麼小, 也要歸功於小片幅的感光元件啊!
片幅都一樣時, 就看是要比品牌, 鏡頭群, 功能, 還是大中小台,
不然就是比前代後代機, 外型也可以拿來說嘴, 反正永遠比不完
到了數位時代, 已經跟過去底片時代不同
M4/3的鏡頭重新設計, 沒有說一定要乘, 你可以說25mm在M4/3拍出來的樣子
就是很接近底片機50mm拍出來的樣子, 所以M4/3的25mm在M4/3系統是歸在標準鏡
專為APS-C機種設計也是鏡頭一樣的情形
我也可以說, 直接把現在M4/3的25mm改成50mm, 但是是給M4/3專用,
如果這樣可以更容易理解的話
不過焦段的定義是很清楚的, 名字不能說改就改
乘上幾倍相當於135底片/35mm相機的什麼焦段, 那只是給大家有一個概念
如果原本對底片機焦段就沒什麼概念, 了不了解乘幾倍, 意義不大
直接看鏡頭的介紹, 就可以了解需不需要這個鏡頭
當然, 如果能花一點時間去了解底片時代的種種, 會更有幫助
國家地理終極攝影指南第七章是底片攝影的歷史, 第292頁講的是35mm相機
用小DC或用手機拍照, 有去研究乘幾倍嗎?
小DC鏡頭很奇怪的焦段標示(例如6.3-25.2), 不看說明書, 你能猜出它要乘幾倍嗎?

以下這張照片是什麼鏡頭拍的, 乘幾倍? 有差嗎?

有差的是, 廣角, 標準, 乃至於望遠, 所造成的空間壓縮感不同
這張照片其實拍的不好, 因為個人覺得看起來安靜了些,
若是要表現在平安夜裡大家靜靜地看演出, 那是另一回事
如果能用望遠把表演者跟觀眾的距離再拉近一點, 可能會更好
不過, 這樣的 "距離" , 其實是觀眾設的, 因為表演者的 "台子" 是固定的
也可以說這是要表現出兩者之間這樣的距離感
總之, 鏡頭沒有用對, 不管乘幾倍, 得出來的焦段還是不對
如果真的要來算算數, 乘以2要好算多了吧?
定焦要算, 那變焦也應該拿來算算, 至少我在用M4/3在變焦時, 腦子裡是會想的
M4/3的X14-42, 相當於 28, 30, 32, 34, 36, 38, ...., 80, 82, 84
變焦時會在LCD顯示焦段變化, 加上有逐步放大的選項, 廣角到望遠的概念會更清楚
變焦鏡不是只有拉近拉遠的便利而已, 它還有讓人逐步敗家, 不, 是體驗不同焦段的好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