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ahaha214 wrote: 我一直還疑那個第五軸是電子防手震才有
老實說,我也在懷疑!
尤其翻開手冊,有提到 5軸 字眼的,一定是搭配電子防震,關掉電子防震,從來不告訴你有五軸。
官方網站是有提到五軸,所以只是懷疑。
stanmkl wrote:
不知道是G85的liveview...(恕刪)
不完全是更新速率的問題,這個黑暗期在DSLR也有,就是反光鏡彈起然後落下的時間,一般機種都壓在45ms左右,專業機種是一定要在45ms以下,我之前用G6拍飛機超痛苦,很難構圖,拍出來常常切頭或是切尾,只好用50D拍,G85的中速連拍已經快要和50D差不多了。基本上這種VIDEO SYSTEM的對焦方式,畫素越高越不利,因為如果要正確對焦勢必要對全畫素做運算,或是限制對某幾個對焦區域做運算,畫素越高資料量越大,DSP的處理速度要越快,但是又牽扯到一個問題,CMOS或是CCD資料丟出來的速度夠快嗎?最起碼要每秒30格的GLOBAL SCAN,不過這可以作弊,只取G CHANNEL來做運算就可以,不過G CHANNEL有兩個所以也是不小的資料量,至於為什麼有兩個請GOOGLE BAYER PATTERN就知道,至於為什麼要有兩個G,這是有原因的,這點GOOGLE也找的到,不過不好找,最好用英文關鍵字去找,英文不行的我就沒辦法了。
如果仔細觀察,G85對焦是快沒錯,但是你會發現其實是從近到遠搜尋一次,只是搜尋速度很快而已,這和相位差對焦就差很多,為什麼相位差對焦會快,因為只要知道相位就可以知道對焦馬達該往哪邊轉,完全不需要搜尋,除非光線不足相位不明顯,如果我是CANON的產品企劃,我會說早晚會出沒反光鏡的EF或是EF-S系列機身,因為DPAF就已經為未來埋下伏筆,如果要解決黑暗期了不起再把反光鏡裝回去,此時反光鏡已經不需要彈起,也不需要副反光鏡,因為不需要MIRROR BOX底下的對焦CCD了,對焦交給DPAF加上對比式變成HYBRID AUTO FOCUS SYSTEM,而且不需要做曝光區域補償,順便把焦點前後移與反光鏡位置偏移產生的對焦誤差問題解決掉。這種半透明反光鏡不是甚麼新技術,最早出現在CANON EOS 1RT/1RS上面,後來SONY的入門機種有使用,再來才是NIKON,為什麼CANON當時放棄這種半透明反光鏡,因為後期把黑暗期縮短了,加上這種半透明反光鏡會有壽命衰減,一段時間就要換反光鏡,當然你也可以不換,後果就是對焦與測光不準,DSLR的測光單元在五菱鏡的後面,靠近觀景窗,所以NIKON的機身有個觀景窗遮蔽機構,怕上腳架時透過觀景窗進入的光影響到測光結果,CANON其實也有,只是做在背帶上面,要把眼罩拿下裝上去,這也是我說半透明反光鏡衰減會影響到測光的原因。
還有一點,就算把黑暗期問題解決,縱走式快門簾有辦法做到每秒30張嗎?這我沒查過資料不知道,還有持續對焦感光SENSOR產生的熱有辦法散掉嗎?這也是個問題。
說實在的,M43要解決黑暗期問題是比APSC與FF簡單多了,因為目前最高也就2千萬畫素,但是這個2千萬相對也是致命傷,至少要在3:2的比例之下達到2千萬才有意義,如果想要吸引職業出版用家的話,3:2之下達到2千萬畫素是M43必須要跨過的門檻。
了解相機的運作原理才能幫助你運用手上的相機,但是這個原理以前廠商會透露,現在都不說了
Wahaha214 wrote:
不完全是更新速率的問...(恕刪)
這些在技術上都不是問題.
光是現有的m43機種,對焦時的畫面取樣速度已經達到 240fps,EVF 取景的即時反應時間也僅 5ms~6ms
(sensor 當然不是全畫面讀出,對焦只要著重在對焦框部分,取景畫面就跳三行或四行才輸出一行即可)
松下的 DFD 就跟 Canon DPAF 類似,差別在於 DFD 解析度較低,也只做為馬達一開始要往近或往遠的初步判斷,松下不拿 DFD 來精確對焦.
提高性能都要增加硬體成本,拉高 sensor 讀出速度,增加 CPU 平行處理對焦和顯示,螢幕端也要高速反應.
技術上都不是問題,問題永遠在於市場。越高端的機器銷量就越少,開發成本攤提比例就越高.
如果一台 m43 旗艦,追焦連拍 25fps,準焦率 95% 以上的性能.
就連電子全域快門都一起給好了,什麼快門震、果凍問題一口氣通通解決掉,閃燈同步速度無上限.
標榜強大到專業中的專業人士都能滿足,但是一台 3500 鎂起跳.
相對另一台硬體普普通通,追焦連拍 7fps,準焦率 85%,可滿足賽事或打鳥以外的 95% 用途,但只賣 800 鎂.
有多少人肯付出高額代價來買 4/3 片幅的相機,就為了追焦連拍的性能?
Wahaha214 wrote:
我一直還疑那個第五軸是電子防手震才有
G8 的錄影五軸防震
https://youtu.be/-uZBnl-BgSU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