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

Lumix DMC-G1 成敗的關鍵因素

不知道有人注意到售價了嗎
根據engadget的消息, 售價有可能落在us $750~800之間
我想這才是真正的成敗關鍵吧
Larme wrote:
不知道有人注意到售價...(恕刪)


好貴喔~__~這售價是真的嗎~.~

如果真的是這個價錢~會想要M4/3的人應該會等O家價錢出爐吧~

畢竟G1並沒有想像中的小很多......比E420小一點而已~

O家的比較另人期待一點
akihindo wrote:
AF光看影片真的可以...(恕刪)


至少爽度有到了,真正的測試十月底就有了。再看也不遲。
akihindo wrote:
標題說成敗關鍵,但是...(恕刪)

M43與4/3的差異在於縮短鏡後距,取消反光鏡,得以讓體積大幅減少,而廣角鏡的設計也較為容易,能不能成功當然取決於很多因素,但因取消反光鏡連帶取消相位差AF模組,因此對比差AF能否相當程度的取代就是很基本的要求,.....當然成像品質,價位,鏡頭群都是很重要的關鍵...Po文主要是分享一下相關資訊而已,沒有單獨只提優點,......缺點當然有OP兩個版,逛一下就知道了.....而AF的確很重要,而且也是技術核心之一,看過朋友D300的對比AF,只能用可有可無來形容,而L10,E-420,E-520則是有實用價質,而G1能否再精進,當然很重要,至少要不能成為被攻擊的弱點.....而不能支援舊4/3系統鏡頭AF,我個人就覺得是很嚴重的缺點.....在下的E-330用了一陣子了,但目前就取景方便性而言,除了A350還真的找不到替代者呢....G1很有機會可以解決可換鏡頭Liveview的問題,就看解決到什麼程度了...

www.flatchat.de各ISO值畫質
G1的AF還蠻快的, 比90%的DC都快
剩下10%也只能跟G1平手而已

有些DSLR的phase AF速度甚至還會輸G1
julien wrote:
原本期待的錄影沒做出來實在是很失敗..特別是在陸續有DSLR可以錄影的這個時間點上......(恕刪)


DSLR可以錄影這功能真的很棒!.......可是仔細想想,若要連續用DSLR拍三分鐘的影片,不知手會不會斷掉?

一般的 DV 約 400g (相當一顆鏡頭),而 DSLR 約 360~800g (一般機種約 550g)還要外加一顆鏡頭,整個 DSLR 要 800g,足足重了一倍。

若用 5D mark II (800g 不含電池和手把)在加一顆 24-70/2.8L (950g)就將近兩公斤了,若換成 70-200/2.8L (1310g) ........
潛水 ........
當初M43系統推出時,本來定位就不是要比DSLR強大,
而是希望在擁有相當水準的畫質情況下,
同時減輕重量與體積,
簡單的說是介於高階DC與DSLR之間,
卻和高階DC以及入門DSLR有重疊的部份,
這樣的情況其實不為過。
去了官網了解G1的規格以及其附加的攝影功能,
其實挺貼心,甚至挺強大,
因此對於剛推出的定價,
儘管基於消費者的立場總希望相機便宜些,
但是我覺得以這台相機的功能來說,
其實算是相當合理了。

這次的規格中,
我對其EVF印象深刻,
在觀景窗眼罩部分有感應器,
當眼睛湊上去時,
會自動從LCD切換到EVF,
我還蠻喜歡這個功能。
而且參數的調整可以立即在EVF上看到結果,
不像DSLR的OVF是看不到變化,
算是折衷又實用的設計。

可惜我沒有很喜歡這台的外型,
卻又希望O社推出M43新機有這種EVF設計,
我看不如就做成像RF那樣的觀景窗吧~ XD
My Blog: http://blog.yam.com/lambert
在DC Watch上大致上比較了一下G1與D90的各ISO畫質,個人感想如下:
(兩者皆為1200萬畫素等級,G1:1210 D90:1230)
. G1的ISO 800畫質很不錯,除了很細微的色彩雜訊之外,整體的表現很好,實用性沒問題
. G1在ISO 1600 以上畫質有較大的衰減,主要是在暗部,明暗雜訊顯著,但細節保存不錯,在玩偶
的手腳部位的絨毛依然清晰可見
. D90的 ISO 800及1600整體效果略優於G1,尤其是1600雜訊處理效果均衡
. 細部比較可發現G1在1600的細節保存似乎較佳,D90玩偶的手腳部位的絨毛都不見了!!!

ps.景深略有不同,因此會影響客觀性...

從測試可以看出各家對高ISO的處理都有其獨到的方式,G1此次似乎與以往不太一樣,以往常
見的大顆粒色彩雜訊,這次已不復見,取而代之的反而像是Canon輕微細緻的色彩干擾.....
,可見在影像處理演算上有較大的改變.....網友們很重視的ISO1600,依然有進步空間,不過經
過後製除明暗雜訊,效果應該可以接受....很期待E-30的表現...

Panasonic G1
Nikon D90
fighterwing wrote:
在DC Watch上...(恕刪)


跟小弟使用的感覺差不多
都是最大光圈 望遠端 (jpg直出 )

iso 800


iso3200



原尺寸裁切
iso800 jpg


iso3200 jpg


iso3200 raw用silkypix轉 with noise reduction


這樣勉強可以了
在大部分的評比中,G1的對比式對焦性能是一個重點,也是可交換鏡頭系統未來去除反光鏡機制成功與否
的重要指標,因此小弟搜尋了幾個連結,給大家做個參考:

Understanding Camera Autofocus
Phase Detection vs Contrast Detection Autofocus
Active Autofocus
Passive Autofocus

個人看法如下:
目前絕大部分的DSLR的對焦系統都是屬於被動式自動對焦(Passive Autofocus),採用的作法
是以數百個垂直,水平或十字交叉的方式排列的感光元件做為訊號取得的來源,取得的訊號以
微處理晶片加以分析,若訊號差異程度(以明暗對比來想像)未達最大化則驅動鏡片組移動,重覆此
過程以取得最佳位置,最後完成對焦......

以此來看,其實所謂的相位式檢測自動對焦(Phase Dectection AF)及對比式檢測自動對焦
(Contrast Dectection AF),並無本質上的差異,皆是由感光元件,微處理晶片構成,只是DSLR
的PDAF是以獨立於影像感光元件外的對焦模組來達成,想必在硬體上多所強化,速度當然更勝DC
一疇,而DC用的CDAF方式則是與影像感光元件共用訊號,而分析訊號的軟硬體在成本市場考量
下必然多所限制,因此整體的對焦性能自然不能與DSLR相題並論.....

最近有傳言說Canon將於2010年發行去除反光鏡的單眼相機,不論真實與否,M43這類的系統勢
必引發風潮,瓜分高階DC及入門DSLR的市場.....這陣子多核心處理晶片正夯,幾年後相同的平行
處理架構概念用於入門級的機器也不無可能......G1已經提昇了三倍的對焦速度(相對於L10),未
來必然更進一步縮短差距,加上彈性的對焦設計,CDAF的優勢會逐漸加大....

ps.主動式自動對焦(Active Autofocus)是以超音波,紅外線等訊號朝目標發射,藉由反射的訊號
檢測來取得目標位置,之後再調整鏡片位置,以完成對焦....這與主動與被動空動對空發彈的分類是
一樣的,如紅外線空對空飛彈是分析目標發散的紅外線訊號來做為追踪的訊號來源;而主動式空對
空飛彈則是朝目標發射電磁波,藉由反射波來追踪.......有點離題,....主要的分別在於是否有主動朝
目標發射訊號來做為區分....
  • 4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