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ick0743 wrote:我 care 高 ISO...(恕刪) 你說的同樣片幅的感光元件,低畫素的畫質勝過高畫素然後在那邊扯物理限制.........你說的不完全對首先畫質是甚麼? 這個問題其實就沒有一個完全的定義,好像也沒有甚麼專業單位發表一個參數去定義"畫質",對於raw檔的處理是一個大問題,同一台相機照的照片,機身直出跟用專業軟體轉出,效果就差了一截再來 你所謂的物理限制,是在鏡頭、鏡後距、光圈快門以及外在光線環境等條件相同下,感光元件對於光線的接受面積相同,可以想見的同樣的總面積情況下,低畫素密度的每一個感光元件畫素可以接收到的光源資訊比高畫素密度的多,理論上光源資訊越豐富,畫質應該越好但是所謂的光線利用率也要看是哪一顆的感光元件,或者哪一個時代的感光元件3年前假設感光元件最高技術可以使用接受到光源資訊的45%,現在的技術假設65%(請注意,這裡是講感光元件+機器確實可以處理的資訊量,物理上光源進入量如你所言是相同的,就好像我給你3公斤的炒飯,3年前你只能吃掉其中1公斤,後來胃口食量變大,可以吃掉1.4公斤一樣)那想當然我就可以給予更高的畫素密度,因為光線資訊的利用率增加了畫素密度直接關係到的是照片的細節,假如不考慮畫質衰減,當然畫素密度是越高越好,畢竟有細節的照片可以後製模糊降細節,但是本來就低畫素的照片無法後製加入細節到跟真實高畫素拍攝的作品一樣50吋4k電視很屌 但是我想也不是真的很稀奇的東西..........還有m43或者43到底是指甚麼你應該去研究一下
理論規理論,但是感光元件也是半導體,而半導體也是會提升技術跟製程的要是提升製程對於半導體元件沒有太大幫助,那INTEL跟台積電等等不就都在研發心酸的?5年前的全幅跟5年後的全幅相比畫質都沒有進步?那新的全幅機是在賣心酸的嗎?
Rick0743 wrote:這句話很顯然大大不曾...(恕刪) 這就是演算法的問題囉,現在好一點的看圖軟體演算法可以設定就拿髮絲、膚紋這種東西來說,如果演算法不好,直接秀圖高畫素照片會看起來鋸齒鋸齒,毛毛躁躁的感覺,點對點照片就不會有這個問題但是如果演算法好撥放用的軟硬體好的話(比方你用不錯的筆電來撥放,系統資源組以應付高畫質照片演算,快速切換不LAG),那就不會有你說的問題,軟體已經幫你依據全螢幕的點對點最佳化過了..........另外你講的物理限制我想很多人都懂 但是那是指同一個世代或同一個製程技術的感光元件下雖然這個區域的進步幅度沒有達到甚麼一日千里的程度,但是光SONY背照式感光元件就已經能算是小躍進,如果過兩三年有機感光元件生出來,將會更有感另外一直去計較片幅,也要考慮到鏡頭帶來的實質影響
我宅故我在 wrote:50' 4K這麼粗...(恕刪) 50吋 4K點距會很大嗎QQ你會把臉貼在螢幕上看嗎?50吋正常來說至少都是一兩公尺外的距離請以正常距離來看不是以一般手機的距離來看這樣的距離你眼睛看的到點?
digitalhouse wrote:50吋 4K點距會很大嗎QQ你會把臉貼在螢幕上看嗎?50吋正常來說至少都是一兩公尺外的距離請以正常距離來看不是以一般手機的距離來看這樣的距離你眼睛看的到點? 樓主可以在50吋 4K電視看到相片細節(如毛髮等)變形
digitalhouse wrote:50吋 4K點距會很大嗎QQ你會把臉貼在螢幕上看嗎?50吋正常來說至少都是一兩公尺外的距離請以正常距離來看不是以一般手機的距離來看這樣的距離你眼睛看的到點? 不要小看台灣人,有血輪眼的還真不少!XD
Rick0743 wrote:同樣的感光元件,GX8...(恕刪) 理論永遠無法與實務相提並論...同尺寸的感光元件塞下高畫素,畫質就一定會變差嗎?「理論上」是這樣,「實際上」有太多因素可以影響最終成像結果製程、除噪、演算法...都是其中幾個甚至在不同溫度下,高畫素的機種就會出現不同的表現不信可以拿同是12mp 2009年的GF1和2014年的LX100來比較也可以把2030萬畫素的GX8,拿到30度與零下4度來拍拍看別太執著你的50吋4K螢幕檢視,以及你所堅信的理論因為,理論永遠只是理論,無法完全套用在實務上(←出了社會的人會特別有感受)而且,每個螢幕都一定會有色偏(除非你有校色過)所以我無法相信你的50吋螢幕可以滿足所有人對色彩的要求以及並不是每一個人都只有1080p的螢幕可以看
Rick0743 wrote:同樣的感光元件,GX8...(恕刪) 一樣的感光元件拉高畫素的缺點是單畫素的感光面積縮小以一樣技術理論上是低畫素畫質較好沒錯但你忽略科技的進步早就彌補這些缺點再者高畫素才能帶來更細緻的細節感光面積大的優勢是展現在低光源的時候光線充足下是高畫素佔優勢畫質也會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