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

[分享] Panasonic搶救膚色大作戰


OASYS wrote:
身為兩個兒子的爹的我...(恕刪)


感謝分享...p牌自動的白平衡真的差了一點

不過我乾脆拍raw檔

不過用過相機中最難調整白平衡就屬sigma的真的像是辨色大考驗



來個不專業分享
g3+14-140...自動+晴天+自定白色
d90+16-85...自動
600d+18-200...自動
很明顯...g3正在鬧脾氣
iso800...f6...1/5s 拍出來都不一樣
p家白平衡真的很穩
重開機再拍那個角度還是這樣
最後只好另外拍別的白平衡了
白平衡其實是不需要耗費精力去"調整"或"嘗試",需要的僅僅是白卡校正而已,再以該校正為基礎微調,其實這樣一到兩個的步驟幾乎沒什麼不確定性,可以適用大部分的場景,也為白平衡定下了基準(修正白色物體的色偏,白色就是白色),我想很多人都相信真的有很理想的自動白平衡,然而實情是,自動白平衡必須偵測白色區域,以及畫面中可能的膚色區域,這是以畫面的RGB像素套用到某些不完備的函式去偵測的,不可能適用於所有的情況,在各家的大樓搜尋,都可以輕易發現包含專業級機種自動白平衡修正不理想的情況,如果拿兩個不同廠牌的相機做比較,可能會發現在A環境下跟在B環境下的結果是大大不同的,換句話說,沒有任何白平衡能夠適應所有環境,因此自動白平衡的優劣頂多也只能說是某場景下的結果。與其去依賴其實不是那麼可靠的自動模式,不如做好校正,就不會受到任何光源色偏的影響。

Raw檔的確是克服受到光源色偏的好方法,但是如同小弟文中所提到,這篇幾乎完全是為了錄影模式而生,為了讓錄影能有與Raw檔處理同等的理想色彩。

一點見解僅供參考。
M43親子與生活紀錄: https://www.facebook.com/M43Happiness
soccer4451 wrote:
來個不專業分享g3+...(恕刪)


既然有自訂白色,那就更容易判斷了,右上角的G3自訂白色才是基準,如果D90/600D也做白卡校正,應該要跟這個圖相近,換句話說,無論是D90,600D還是G3的自動白平衡,其實都是不準的。

如果光圈快門都可以調了,自動白平衡是相機功能之一,白平衡校正(自訂白色,或白卡校正)未嘗不也是相機功能之一,其實沒有理由一定得執著於自動功能,事實上大部分的自動模式都很不可靠(看那測光模式,一遇到黑或白的場景就秀斗了),白平衡校正頂多是多個步驟,跟使用灰卡測光類似,都是為了確實掌握拍照的細節,真的對白平衡頭痛,白色校正是最好方法,適用於所有相機跟所有場景。

PS.至於白卡的選擇與灰卡的應用,已經有很多熱心的大大分享他們的心得囉~
M43親子與生活紀錄: https://www.facebook.com/M43Happiness
良好的白平衡 可以讓照片的顏色更活潑生動
但是有時候我們可能需要不是那麼準確的白平衡
可能希望它藍一點 或是黃一點 以凸顯出當時的環境氣氛
這時候我還是會用手動
但已經拍RAW檔習慣的我 已經很習慣到軟體做最終設定
不過大大分享那個拍小朋友人臉對焦配合曝光補償的妙招還不錯參考
感謝
對我來說,只要和現場差異不大就是好的
讓我輕鬆拍照,回家輕鬆調整
只是G3每到一個景都要先調整
不是偏黃就是偏綠
每次都要錯過很多畫面去調整
不調的話,回家就更累了
真希望原廠能修正這問題
不然拍個人像,總是要閃到麻豆眼睛花
才調的出現場色
OASYS wrote:
所謂的色溫,其實就是黑體(不反射任何光線的物體)在不同溫度下所呈現的顏色(恕刪)

此說法不完整,容易讓人產生誤解,誤以為環境溫度與色溫有關.

摘錄一段供參考,摘自http://ironman.idv.tw/blog/photography/color_temperature_filter.htm
:

19世紀末的一位英國物理學家Lord Kelvin,他制定出了一整套色溫計算法,色溫的表示是以絕對溫度「凱氏溫度 °K」表示,在0°K也就是-273℃的一個黑色物體(指不會反射入射光的黑色材料),在加熱過程中會散發出光線,隨者溫度的不同,光線顏色會改變,當加熱至2000°K時,物體會散發紅色光線,3000°K時顏色由紅橙轉為黃,到5000°K時為白色,一直到8000°K時為藍色,溫度越高光線中藍色的成分也就越多;溫度越低光線中紅色的成分就越多,而色溫就是以上述方法來表示。

我是用gx1的新手

這篇文章對我來說非常受用阿!!!

謝謝大大
其實Panasonic應該把Natural模式設成標準模式。現在的標準模式很有問題,膚色偏黃,風景照也很暗沉。
我的設定是Natural對比減一,AWB黃色偏移2,這樣就會白裡透紅。室內省電燈泡是許多相機的死穴,我都是設定2500K紅色+2,會適當保留現場氣氛,也不會肝黃。

soccer4451 wrote:
對我來說,只要和現場...(恕刪)


不建議當場「調整」與「嘗試」白平衡的另一個重要理由,與相機螢幕的色彩表現正確性有關,幾乎所有相機的螢幕都有程度不一的色偏,不管是即時liveview還是拍完檢視照片,都會受到螢幕不正確色彩的影響,因此「調整」到最後可能只是在做白工,自己當下看得很爽...,同時,白平衡本身就不是為了還原現場的光源與氣氛而存在,只要經過白平衡程序,現場的光源與氣氛其實都是被加工過的(破壞過的),因為他就是會將RGB channel做平移改變色調。大概只有不加色溫濾鏡的底片攝影才能「還原」現場的色彩。

這就是為什麼小弟只強調「校正」,校正不會受到相機螢幕色偏的影響,而能夠提供一個基準,而微調的項目,則是因人而異,但是不會偏離校正值太遠,若不事先進行白卡校正,僅只是調整K值,或是嘗試不同預設的白平衡項目,其實跟曚著眼睛進行修正是差不多的,不如什麼都不要去動他,或改用Raw檔輸出。

當拍攝者一心一意想要拍出討喜的色彩,同時又想兼顧當下畫面原始的呈現,想要保留當下的氣氛,其實這是矛盾的,因為很多情況下,討喜的顏色是偏離眼前的景象的。

現在的使用者愈來愈依賴相機的自動功能,然而事實上,自動白平衡跟所有的預設白平衡項目只能達到「堪用」、「能用」的程度,他可以看起來OK!但是進步的空間還很大,只有拍攝者嘗試將這部份的掌控權從相機手中收回,才有可能將「堪用」推向「好用」。

Raw檔的處理,最大的好處就是白平衡參數僅是以Metadata存在,只有在懂得解讀這些Metadata的Raw處理軟體下才會還原出與相機的白平衡一樣的色調。Raw儲存的是感光元件所感測與儲存的RGB灰階值,理論上不應該經過任何進一步的影像處理,也就是該階段是沒辦法呈現正常色彩的,因此彈性也是最大(影像後製從頭開始)。Raw檔的軟體後製不應該有任何罪惡感,Raw資料的機身後製(俗稱的JPG直出或錄影模式)也OK!兩者其實都有其發揮之處,最重要是了解影像後製的本質。

現在電腦效能進步很快,小弟一個星期也是要處理上百張Raw檔,讀取與編輯Raw檔案的速度跟Picasa編輯JPG檔是一樣快的,感覺不出延遲,匯出成JPG也僅在數分鐘之內就完成,跟以前處理JPG檔花的時間差不多(其實更短),我的鏡頭是兩顆最元老的kit鏡加上一顆Olympus標準人像鏡,相機兩台(老婆跟我各一台,私心比較喜歡用老婆的GX1拍小孩),除此之外就沒有再增加了,大部分的預算則是投資在處理照片上(校正螢幕,買好的硬碟,加大記憶體跟更快的CPU)。其實這樣也夠小弟紀錄家人的生活了,拍照錄影皆宜,同時專心在修鍊攝影的功力,以此共勉之。

這張雖然只能算是解毒照,對小弟而言,卻是將「堪用」推向「好用」的例子之一,這樣才能真正發揮相機感光元件與對焦測光能力,相機的實力並不應該僅止於機身的影像後製上。

期待看到各位大大的新作品。

-------------------------------------------------
~提問!!!(不動肯上身)

1.鏡頭的發色存在嗎?

2.感光元件的發色存在嗎?

3.Raw檔輸出後製跟相機的JPG直出差在哪?

歡迎大家討論。
M43親子與生活紀錄: https://www.facebook.com/M43Happiness
  • 5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