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過14-42X後,我們接著來談談這顆45-175mm X。45-175mm X涵蓋的等效焦段是90-350mm,一般說來已經是一般人比較少用的焦段了。鏡頭的口徑是46mm,也搭載O.I.S防手振。這顆鏡頭也跟14-42mm X一樣,同樣具備錄影的支援很好,所以才掛上了HD的字樣。我想你應該也注意到了,最近對焦距離是0.9公尺,好像有點稍微遠了一點?其實這是因為這顆鏡頭實體焦長比較長的關係,一般說來最近對焦距離是跟實體焦長息息相關的,14-42mm的焦段稍微短一點,也自然對焦距離可以近一點。在鏡頭操作上,這顆鏡頭也跟14-42mm X一樣,可以利用鏡頭上的開關來Zoom in & out。當然也一樣的,全按壓的話可以讓變焦速度變快,輕按的話也可以讓變焦速度稍慢一些,做比較精準的控制。不過這顆鏡頭因為體積有一些餘裕,所以也特別把原本傳統操作變焦鏡頭的變焦環放進來。雖然手感跟傳統方式接近,但實際上還是透過電圈回傳訊號給機身,機身在帶動馬達進行變焦的。X鏡頭的設計在Lumix系列的鏡頭其實作了很多第一次。45-175mm鏡頭是Lumix系列裡面第一之內變焦且內對焦的鏡頭,原廠網站的鏡頭有個動畫可以很清楚的理解對焦時鏡組移動而鏡頭長度不改變的作用情況。內變焦的鏡頭,在使用的時候不管是轉到什麼焦段,都是相同的長度。好處是不會因為焦段改為較望遠的時候就讓鏡頭變超大一管。使用上,大概左手要放在下方握住鏡頭保持重心,會是比較理想的作法。Panasonic的NANO鍍膜其實是很成功的。我也同樣嘗試了面對強烈光源的情況下,同樣的,對比度既沒下降,也沒什麼鬼影的產生。這顆鏡頭的散景算蠻柔順的,顏色也不錯。在陰雨連綿的天氣下色彩表現還蠻不錯的。其實望遠鏡頭用在日常生活中,我想應用在寵物或者奔跑的小朋友都是很適合的。可以利用一個比較集中的角度捕捉神情。不過老實講,即便最望遠已經有350mm的焦段,偶爾還是會有不太夠的情況。這時候我會開啟「數位變焦」或者「擴展遠攝轉換」。「數位變焦」擁有2X或者4X的選項,我建議盡量以2X就可以了,使用到4X的時候畫質下降比較多比較不理想。另外還有「擴展遠攝轉換」,這個功能是類似裁切的功能。選項是開跟關,當你開啟的時候,在影像尺寸的地方更改影像大小:「L尺寸」、「M尺寸」、「S尺寸」。L尺寸是原比例的圖,M尺寸取中間約1.4倍的放大效果,照片尺寸會縮小。而S尺寸取最中間部分,區域範圍更小,大約就是2倍的放大效果,照片得尺寸會更小。不管是「數位變焦」或者「擴展遠攝轉換」,都不能拍攝RAW檔案。45-175 X這顆鏡頭。在重量上比起過去望遠鏡頭45-200mm是大幅下降的(380g & 210g),甚至是全長(100mm & 90mm)、最寬處(70mm & 61.6mm)與濾鏡口徑(52mm & 46m)都是比較小的。甚至原廠的數據也提到較為省電。種種的外在數據其實也指出新世代的X鏡頭主要的用意是以減少重量跟體積來幫助使用者能夠更輕便的攜帶使用,得到更好的拍攝體驗。不過也由於鏡頭使用大量塑料降低重量,所以其實摸起來的感覺塑膠感蠻重的,有時候會覺得雖然反應很快,但是不太有金屬鏡頭的質感。高科技、輕量化這兩樣造成的使用感受是很直接的。飛快、輕輕鬆鬆就能拍到想要的東西,我想這是Lumix推出這兩顆X鏡頭很大的原因。望遠鏡頭的拍攝其實除了飛羽還有稍遠記錄以外,也可以用來拍攝人像。(比方剛剛有提到的小朋友)較長的焦段可以帶給畫面壓縮感,雖然光圈沒有大到可以造成濃而化開的奶油散景,但仍可以帶給一些題材比較不一樣的畫面。這兩顆X鏡頭說起來並不是非常特殊的焦段,光圈也僅只是正常水準,對很多規格魔人來講應該可能連看都看不上眼。不過其實這也是長久以來M43所缺乏的鏡頭。怎麼說?平凡的鏡頭每個系統都有,遍地都是。然而這兩顆鏡頭則是將「日常」這件事情,發揮到極致。不只是能夠『進得了廚房』,減輕重量體積負擔讓我們天天攜帶,便於拍攝,簡單的處理日常瑣事。更是兩顆「上得了廳堂」的鏡頭。利用這些新科技:快速對焦、更好的防手振Power O.I.S、跟觸碰螢幕完美搭配的Power Zoom、錄影與拍照之間的平衡。面面俱到又能獨到一面。進得了廚房,上得了廳堂。這可謂是這兩顆新的X鏡頭給用戶最好的形容詞了。平凡,卻又不簡單。
那麼,倒數第二篇文章,我們來看看14mm這顆小巧的餅乾鏡吧!14mm的上市已經有好一陣子了,最早是搭配GF2一起販售的,算一算,也有一年了。這是一顆相當小巧的鏡頭。濾鏡的口徑是在Lumix G鏡頭裡面很普遍的46mm。而最近對焦距離因為實體焦長不大,所以僅僅只有18公分(廣角鏡的對焦距離都蠻近的),要直接打天下也不是什麼太大的問題。雖然14-42mm X已經是非常小巧精緻的鏡頭了,但跟真正的鬆餅鏡頭14mm比起來還是稍微大了一點。其實當時推出餅乾鏡頭的用意(20mm & 14mm)我想是因為本來的14-42mm(或者是14-45mm稍微大一點),藉由定焦的餅乾鏡來達成縮減體積的用意。這顆鏡頭的廣度跟銳利度都不錯,變形在數位修正後也很不錯,蠻適合直接帶著就四處走走拍拍的。14mm這顆鏡頭其實光圈在比較大的時候,會有些許的鏡頭失光。這其實會有一些些暗角的效果,善加利用的話可以增添照片一些氣氛。14mm這顆鏡頭在顏色上是很濃郁的。比起14-42mm X來說非常的明顯,同樣的場景、同樣的曝光值(我在電腦檢視過,曝光分布圖確實也是類似的),14mm顏色就是稍微濃郁一些。左為14mm,右為14-42mm X 剛剛有提到對焦距離蠻近,要拍些近拍的東西也勉強足夠。以我們日常生活中最常遇到的,恐怕就是拍些吃的東西寫寫食記了。14mm的放大率也在我們覺得OK的範圍,要拍些菜餚都是可以負荷的。廣角的鏡頭其實都有些誇張感,尤其是當你仰視拍攝的時候,還有靠近拍的時候,都容易有張力感出來。14mm雖然是定焦鏡頭,但只要能夠簡單應用一些廣角鏡的特性,也能拍出視覺效果不錯的照片。(不過拍人就不適合靠太近了,容易變形,除非你想拍大頭狗的效果)定焦鏡難用嗎?我倒不覺得,其實固定焦距的鏡頭一直都可以讓人一而再再而三的思考手上鏡頭哪裡有限制,該怎麼善用優點補齊缺點。老實說,我一直很喜歡28mm這個焦段。可能是用習慣了吧,一路從GRD開始,已經很不自覺的會從這個焦段開始挑選適合的鏡頭,然後使用。我當然也知道這樣的焦段不容易所有東西都拍到,不過蠻有趣的是檢視這幾年的照片,28mm除了近拍照片以外,其實也拍了蠻多題材跟類型。怎麼說呢?大概就是28mm也類似我看東西的觀點吧!一直拍,也一直習慣,加的也好,減的也罷,就這麼建構起自己的世界觀。14mm這顆鏡頭的價位不是很高,大概是因為每一台GF2以後的機器,每一台都會附上這顆鏡頭的緣故吧?在台灣這顆鏡頭價格很低廉,但其實光學一點也沒含糊,不管在解像力、色彩表現我都很喜歡。說起這顆鏡頭,大家很容易跟M.ZD 12mm或者GXR 28mm這種同為定焦的機種或者鏡頭來做比較。我覺得蠻特別的一點,不過純粹是我個人對照片質感的觀感。我覺得擁有MZD 12mm跟GXR 28mm,然後拍出的照片相比較,物體的外觀有一種清透的光澤,很難以文字形容,單單看不容易察覺,但整理照片的時候就會發現。倒不是說14mm沒有這種光澤就稱不上好鏡頭。相反的我反而覺得14mm真是一顆無意間的恩賜。這樣的價格搭配這樣的性能,飽和的色澤跟不錯的解像力。在在的都讓14mm呈現無比的魅力。我們都是一般人,建構的也是生活的日記而已,如果沒有特別的賞玩癖好的話,我想沒有必要為了那種虛無的照片質感,多花上兩萬塊錢這回搭配GX1的三顆鏡頭,其實都有類似的特性,它們的光圈、焦段、價格都是非常平實合宜的。有好鏡頭誰不愛,可是體積重量沒辦法讓身邊所有的朋友家人放心愉快的使用,價錢也讓我們增加許多負擔,那畫質在好也是枉然。有限的預算,無窮的想像力,也帶給我們無比魅力的照片。說起來,我覺得M43的魅力,正是這種平實之中帶來的眾多感動。靜態連結
新新古典主義『你對古典的印象是什麼?』先別急著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先從頭再來看看古典的風潮還有GX1的設計。數位時代越來越進步,可是一直以來都有著返樸歸真的風潮,到了數位時代造型古典的相機也越來越多。從Ricoh GRD開始,我們看到了數位版本的GR1v,那不過是1990年代的相機而已。然後我們看到了Olympus E-P系列,那是更早以前的年代,1963年。現在我們也有了Olympus OM-D,第五代的OM大系,原形是接在PEN F系統後面的OM系列,1972年。而現在我們有了Fujifilm X100/X10/X-PRO1,這些樣子很像傳統RF的相機。然而,Lumix是一個很年輕的系統,Panasonic Lumix在過去沒有自己的底片單眼系統。那麼Lumix有些什麼呢?在Olympus E-P之前,Lumix其實就已經開始復古相機的計劃了。從數位相機LC1開始,然後是第一台復古的數位單眼L-1,不只是造型復古而已,連光圈快門先決的模式都跟傳統單眼相當類似。或許Panasonic大家認為是家電的廠商,但實際上也對於相機的設計不遺餘力,底片時期的時候也曾代工過Leica Minilux。或許本身沒有非常悠久的歷史,但Lumix系列的設計其實也多少有朝向攝影樂趣與賞玩去進行。從黑箱子、黑盒子、金屬方正盒,然後到了電子時代,方正簡潔的古典外觀被人體工學的流線與複雜的按鈕取代。相機的外觀一路演進改變也不小,不過從發明以來,認真的講來樣式都是一個黑色的方正框體,這點倒是沒什麼改變。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的外觀。那麼,如果是二三十年後,人們在考古2012年的相機的時候,會認為是什麼?我想或許會有點錯亂感吧?!這個電子的年代,怎麼會出現這麼多復古的相機,怎麼好像沒有新時代應該有的新潮流呢?蔣勳曾這麼說:「一個地方之所以會讓人回去,是身體裡有忘不掉的記憶,有了記憶,人無論走到天涯海角,都會回來。」我想相機也是一樣吧!這些設計師或多或少都曾經接觸過那些經典,不知不覺得就根深蒂固的從手上、從掛在肩膀上記起來了。有了這樣的記憶,不論科技發展到什麼程度,不論何時,總會回想起當時拍照的記憶。那是屬於復古相機所擁有的鄉愁。但時代改變,能驅使我們的,恐怕不只有鄉愁而已。Lumix G系列的相機其實充分發揮了Panasonic擅長於貼近消費者的能力。從簡明的介面開始,到實際操作的體驗感,多少都說明了這樣從「大眾出發」的設計理念。我們其實也可以看到,身為電子大廠也總有一些光學廠商沒有的創意。當光學廠商拘泥於要有一定的空間才有辦法挪出來放置實體控制按鈕的時候,GX1則利用觸碰螢幕虛擬可收合的方式,硬是在輕巧的體積內多出了兩顆按鈕。長久以來我們也看到,這些Lumix鏡頭除了不錯的光學品質外,也很重視錄影時候的體驗。不只是對焦的聲音與震盪而已,新一代的X鏡頭連錄影變焦造成的震動都考慮到了。很多人都說Lumix G系列是機海戰術,複製人全面進攻。我倒不這麼想。更精確的說來是在一定的基礎上,在分別去開發差異化。從G系列的新技術導入開始,接著是GH頂級與成熟新技術的展現,然後是將這些功能簡化成適合成一般人用的GF系列。那麼GX1是什麼呢?外型流線,卻又帶著古典。摸起來合手,體積十分恰當,卻比GF的鄰家女孩多了份專業。比起G/GH的專業形象卻又少了笨重,多了份靈巧,就像拔掉了古板膠框眼鏡。有了古典的元素,卻也有現代數位的科技。我說GX1阿。確實是甦醒著的現代古典。正是這個世代的新新古典主義。靜態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