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7

[開箱+蓋大樓] 福倫達 Nokton 25MM F0.95 圖多慎入


Mikachu wrote:
NEX出了對焦峰值顯示造福手動用戶...(恕刪)


我個人覺得那只是一個輔助功能. 在某些時候可以將就用的. 因為他只是把noise高的地方用紅色標出來. 誤判的機率還是有. 更何況對焦是一門藝術, 為何說是"藝術", 要對焦對得出有感覺, 這不是很容易量化出來的.

最好的還是live view方式, 如果是我來挑我的下一台機器, 我會選有電子觀景窗的. 所以我很期待那台gf pro版, 如果ep3有電子觀景窗, 也會是候選名單. G3/GH2對我來說, 我覺得還是大了那麼一點點, 多了個軍艦部, 想要像暗器藏在電腦背包裡還是稍不方便. 而且像我這種悶燒資深宅男, 不太愛給人太pro的感覺, 太顯眼不好, 拿台看起來像DC的比較適合我.
廬山煙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及至到來無一事,廬山煙雨浙江潮
test1000 wrote:
Cosina 不知會不會出 Nokton 35mm...(恕刪)


Cosina已經有出M-NEX轉接環,
Cosina 現時M鏡的35mm焦段有f1.2, f1.4, f2.5 三支.

我倒是希望Cosina能出一些廣角光圈大些的,能夠在轉換焦段後是35mm左右的
在NEX上 大概就是21~24mm之間
在M4/3上 大概就是18mm左右 (這可能有點難吧)
stevenc0726 wrote:
我倒是希望Cosina能出一些廣角光圈大些的,能夠在轉換焦段後是35mm左右的
在NEX上 大概就是21~24mm之間
在M4/3上 大概就是18mm左右 ...(恕刪)


誘因太小啦! 原生m43自動對焦鏡差不多規格的都一堆了!

我心目中想要的是12mm以上廣角(到m43上後會變24mm), 光圈要f2以上. 四月初去義大利, 我那顆14-45mm 的光圈真的不夠力, 在教堂內很辛苦, 0.95這顆又不夠廣, 真是進退兩難. 難道要等O家那顆12mm/f2? 那顆外型像太空船, 裝上後馬上被抓包, 很慘勒!
廬山煙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及至到來無一事,廬山煙雨浙江潮
stevenc0726 wrote:
誘因太小啦! 原生m43自動對焦鏡差不多規格的都一堆了!...(恕刪)


沒辦法啊, 迷上手動鏡的fu了...

大光圈用習慣, 就很難回頭.
主要不是說散景, 而是說對快門速度的加持.
所謂由簡入奢易 由奢入簡難.
廠商也很清楚這個情況, 加上廣角端大光圈的製作難度比較高,
所以每一家廠商的廣角大光圈鏡都是超級貴,不管新鏡老鏡都一樣.
室內拍照其實等效35mm的視角真的比較適合.
可是目前35mm大光圈的解決方法好像只有全幅機搭35mm鏡頭.
所以不知道Cosina能否佛心來著看到這個所謂小片幅機上的一機一鏡焦段這個市場?

DannyHwang wrote:
我個人覺得那只是一個...(恕刪)

不是看對比度嗎?

我看過一些影片 覺得這還真的滿好用的 誤判也是多少有
但相對於放大對焦來說
步驟不用那麼繁瑣 構圖的彈性也比較好發揮
步驟不用那麼繁瑣 是真的省事不少 構圖也比較直觀連貫
如果發現峰值散落在很多焦平面 或是根本峰值顯示出不來
再放大對焦 步驟也只是跟原來一樣而已
所以這功能真的不錯

不過我發現 峰值顯示時 有時會影響構圖
就是說有時(我是說 有時 或 偶爾)會畫面充滿一片 黃黃或紅紅的線條亮點
遮光了你要看的畫面 也沒有什麼快捷鍵可以先disable
這時如果想要把它關了的話 還真是麻煩 當然這樣就已經中斷了原來的拍攝過程了

gt82025 wrote:
不是看對比度嗎?我看...(恕刪)


會這樣講有幾個原因, 一個是隔壁剛蓋新的一棟樓, 好像也沒見到特別驚艷的照片出來, 不過這當然不客觀! 也許還沒人用好的鏡頭來試.

另外我看了一整年的flickr關於Leica Noctilux那鏡頭的版, 我的感覺是那些看起來很能凸顯主體的照片, 很多時候並不見就是很準焦的! 那種感覺很難說明, 我一直在思考研究這問題, 研究對焦要怎搞才能像那個樣子.

另外你想對準的地方, 許多時候相對整個構圖, 不是可得到最高對比的地方, 還是有不少特例. 因此我才會覺得這個輔助成份高, 也許某些人的拍攝環境很適用也說不定, 我沒用過很多也是猜測的, 聽聽就好.
廬山煙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及至到來無一事,廬山煙雨浙江潮

DannyHwang wrote:
會這樣講有幾個原因,...(恕刪)



網路隨便找的影片
輔助性我覺得真的高 而且會隨著對焦點隨時移動變化
感覺是偵測整個畫面中對比度的差異性
猜想是用簡單的邏輯做出來的功能 只是sony卻想到了
還是得鼓鼓掌


當然我也贊同DannyHwang
整張照片的感覺不是只有對焦準不準而已
底片時代的很多照片其實用現在的眼光來看很多都是失焦的
(畢竟那個年代沒有人閒到100%放大看所有照片)
主要還是你所說的那個 "說不出來的感覺"
gt82025 wrote:
畢竟那個年代沒有人閒到100%放大看所有照片...(恕刪)


同意同意!!
我一直覺得 放大100%看照片 應該是商攝送印刷廠的工作流程要求
是印刷工業訂定的規格 跟攝影本質是沒關的

況且我自己也實際比較過 新的原生鏡放大後 細節真的都保有(這算是新一代的光學技術基本指標吧?)
相似焦段的老鏡 放大後細節都還不如新鏡
可是整張照片跟相似焦段的老鏡比起來 不知就是少了什麼
大概就是追求技術指標極致之後的所謂 見樹不見林 吧
放大100%什麼都有這種微觀上的觀察應該不等於攝影上所說的銳利
那說不出的感覺就更不用說了 是另一個層次的東東 是大家都需要花心思累積學習的

關於 Leica Noctilux, 徠卡迷俱樂部有一篇Erwin Puts所寫的測試報告
http://www.leicafanclub.org/report/m50f10.htm
很深入,也多少可以說明為什麼看那些照片總會有一種畫面時空凝結的感覺
大概就是 "抑制耀光能力特強 加上" "使用者必須訓練有素,才能抓住光的特性,充分掌握影像品質"
相輔相成?
stevenc0726 wrote:
同意同意!!我一直覺...(恕刪)


我覺得應該是大家變得好像很科學, 硬是要把那某些東西個量化! 好像選CPU就要看benchmark, 選鏡頭就得看MTF圖, 看有無紫邊, 有無色差, 有無彗星...

但總是魔高一尺道高一丈, 最後還是會出現類似毒牛奶事件, 廠商總是有破解方法來迎合那些只看數據的人. 畢竟能用最低成本獲得最高利益才是重要的. 既然使用者只看數據跟規格, 那就作出一些測試數據會漂亮的就好, 規格也列的越多越好, 三不五時再來個舊瓶新裝, 把已經存在很久的技術換個新名詞...

廬山煙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及至到來無一事,廬山煙雨浙江潮
  • 77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77)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