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然小弟倒是希望出45-175換成35-100
然後繼續保留25/1.4
但是又想便利地用12-35當機身蓋
長焦續用45-175.....
好亂啊~~~~
chimera62 wrote:
哭哭,在開戰之前我的...(恕刪)
わが修練の成果を見せてやろう…
いくぞッ!! 神鳴明王剣ッ!!
meridian wrote:等效焦距=焦距不同,視角相等
頂尖的FF vs 頂尖的4/3 SN比值大約就在3.5~4:1之間, 跟片幅的差異是等效的...(恕刪)
等效光圈=以焦距等效為前提:光圈不同,景深跟散景近似
等效值=Crop factor * 實際值
M網友的等效ISO似乎是
等效ISO=感光度不同,訊噪比相等
等效值則=Crop factor平方 * 實際值
這個等效ISO概念有2個缺點:
等效焦距以及等效光圈,都可以由高斯公式演繹出來。
等效ISO則只靠M網友歸納出經驗公式,但樣本數偏低(1組?XD)。
此歸納法跟經驗公式的正確性已經是個問題。
M網友的理論基礎是訊噪比跟感光元件面積成正比,
而根據aztec1234兄的說明,影響SNR的其實是畫素密度。
...個人覺得後者比較有說服力,也符合使用經驗。
biaw78 wrote:aztec1234 wrote:...非常感謝你的熱心分享
在戰文中我也跟著增廣見聞了!
感謝熱心分享+1
底片時代的資料多只講到幾何光學,
有熟悉光電的高手來為大家解惑實在太好了。
ching43202 wrote:
大大, 小弟指的是 ...(恕刪)
其實我有點懷疑這類鏡頭不會出現在M4/3上,
因為M4/3接環的承重限定為1kg
(Panasonic AF100的說明書有寫,也許其他機種不一樣?)
可是看看這些焦段...90-250mm f/2.8也好,300mm f2.8也好,150mm f/2.0也好,
這些鏡頭的大小與重量,很有可能會接近這個最大承重,甚至超過
至於14-35mm f/2.0與35-100mm f/2.0有沒有可能重現?
我覺得以目前Olympus的策略,大概很難,因為它們現在重點放在定焦鏡上
而Panasonic已經有f/2.8的產品,再出焦段一樣光圈大一格的鏡頭,價格又翻倍也更大更重,
可能會有自己搞死自己的疑慮
這類高階鏡頭其實不需要這麼趕,宣示技術意味的產品生命週期本來就比較長,
規劃長遠一點應該不會影響公司的營運
真要搶市占,推出一些f/2.8-3.5之類的變焦鏡,會更加有效,
例如4/3時代的11-22mm、12-60mm、50-200mm這些變焦鏡,
價格與實用度更廣為一般人所接受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