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haha214 wrote:
拍的時候會有些DELAY,不過主要是要解螢幕才能拍照這點拖慢速度
我也不想用中國手機,但是我手機只是用來導航看地圖聯絡用不想花大錢買
也是,手機作用不大的確不用換新。
我是手機幾乎就是工作上的全部用途了,回覆客戶或者線上直接處理文件。
甚至影像處理等等複雜的用途都得手機直接處理掉。
所以只要手機一lag我就會很受不了,吃飯用具就年年旗艦機了。
反正年年舊換新旗艦機也才一萬多塊。
遠比目前相機的漲幅相比真的便宜太多了。
也因為年年旗艦機,所以才會瞭解手機的進步幅度很大。
所以逐漸理解為什麼相機廠不是用軟片模擬去特色化,要不然就是一直衝全片幅、中片幅。
相機廠自然就找出不同於手機的一片天了。
所以手機變成我現在拍照主力...(幾乎工作或者給客戶以及生活都包辦了)
隨手一拍畫質都很不錯。
相機就變成一個娛樂休閒工具,拍點跟手機不一樣的畫面。
畫質就變得比較其次了,所以富士這種顏質機變成我的首選,
富士軟片模擬或者GR色調會跟手機照片有不一樣的氛圍。
至於什麼1:1放大比較細節,只有評測文才會去比,平常根本沒時間去看照片細節有多少。
一切就以方便為主就可以了。
1.GR3 2.XH2 3.Z6 4.S9
ROXSOUL wrote:
是說...我看標題就猜到是你寫的哈
怎麼有辦法瞬間寫這麼大篇啊....
才第一代嘛
後續可以再觀察
我也不覺得這台是要跟gr或x100v比較的
無法互相比較
另外過往m43價位順帶被炒起來也是有點煩
哈,
寫這種心得文遠比買機子來實測輕鬆多了,
以前都是買來測寫完又賣掉,很虧的。
老實說也不是每個人都會領情我的實測,過去這樣子做實在是很累人。傷身又賠錢。
加上如果為了評測加價幾萬塊買來一台X100VI我會覺得我自己瘋了。
所以後來就放棄這種實拍實測一段時間了。
最近相機貴成這樣子,我也沒有任何來源可以摸到機子,
就看看國外評測跟規格來談談自己想法了。
感覺這樣子也還不錯,整理出一篇文章聊聊天也很好。
總是在別人討論串底下聊心得我覺得我的文章就很散,所以我現在會集中我自己的文章。
想跟我討論就進來聊天,不想討論的人去另外開討論串,我也不會去別串吵了。
感覺這樣子還蠻不錯的。
panasonic第一代可以做成這樣我覺得已經很不錯了,
微型化機子總是要有取捨,什麼比較重要,什麼比較不重要都有其他廠商做給panasonic看了。
我覺得S9這台很多設計取捨都蠻到位的。
所以討論度很夠。
flody wrote:
我認為很奇怪的情況是大家都默認一定要配餅鏡
應該在鏡頭設計上配長鏡也要好看才是課題
而且底片時代各家機身都長這樣呀
當時直身機配長鏡可多了
當然餅鏡多推出也不壞
個人認為SONY,SIGMA就鏡頭外觀設計上出色
而松下設計在與機身組合下意外的也很配塔
因為這是趨勢,我帶相機出門是為了有別與手機的照片氛圍。
但其實相機如果負擔太重,就會失去帶出門的興趣,反正手機拍拍也不差。
那麼相機廠不就又回到過去的原點,他們現在是要努力的把手機用戶拉過來用相機。
很多職業攝影師出門也是手機拿起來拍拍而已,平常工作都這麼累了。
所以X100VI才會這麼獲得職業攝影師的青睞。
我看很多影片就是坦言,
第一就是時尚精品,不拍照也是穿搭。
第二就是跟工作用的相機相比,X100VI輕鬆多了。
第三當然就直出囉,平常工作都在修圖,放假輕鬆一點直出分享。
你可以想想看S9這台要吃掉那些族群的定位,就不難想像鏡頭微型化是必須的,而且要趕快推出。
不然就浪費這微型化機身了。
所以,機身微型化或者特色化,全片幅以及鏡頭微型化等趨勢是不可擋的。
因為唯有如此才是目前相機廠的生存之道。
他們的對手從來不是其他相機廠,而是龐大的手機廠。
富士已經找到自己的市場定位了,
其他家則正在摸索看看怎麼切進廣大的消費市場。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