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hkulai wrote:
,如果原廠的思維本就是把減焦這種概念放在鏡頭內去設計
您講的就是重點!!!!!!!
概念就是達不到要求, 要廣角就要凸, 要望遠就要曲率小(-->進光視角小-->光量低) 結果都是要加大前鏡
基本上, 前鏡組已經大致決定了焦距...後面都是收差補正....在後面不是不能作文章, 就只能像加倍鏡一樣效果不是同一回事
Leonarka wrote:
這系列,主要是因為內變焦而增加了體積
而且為了堆畫質,用料也是一直堆上去
並不是18-35 F1.8就一定要那麼大
畢竟bigma可不是浪得虛名,一定得夠大!
若是CANON願意做這焦段的大光圈鏡頭 (基本上不可能願意)
在原廠校正的淫威下,去掉1/3以上的體積與重量都有可能...(恕刪)
我是讓你參考用的
真要講的那麼細的話,看您似乎也頭頭是道...
那就請您自行去分析設計一個相同光圈大小,相同焦段,不要差太多的畫質*,鏡頭能夠微縮多少...
請提出完整的計算結果,證明您的設計能夠突破物理極限吧!
*這裡所謂的不要差太多,我們就以Canon EF16-35 L 一代鏡 vs Canon EF16-35 L 二代鏡 的差距來算吧~
(這兩代最大的差異就是鏡片大小)
Leonarka wrote:
跟即有的鏡頭系統在...(恕刪)
M43便宜又輕便且畫中上鏡頭已經太多了
廠商發展高階鏡頭並無不妥 而且重量跟其他系統比還是有優勢
(這邊是指等效焦段下相同光圈值 Ex: 12mm F1.4與其他系統的等效24mm F1.4 景深不討論)
我覺得高階鏡頭的的問題還是定價太高貴
像我自己最近收了一顆12mm F1.4 跟去年剛發售比已經便宜11000以上(公司貨)
如果訂價一開始就很合理 長期下來大家都可以早點用到好貨
這些年也有考慮換其他家系統 但試用後還是覺得M43的組合最好調整
平時帶著小機身小鏡頭 可以拍到比手機好的畫質
有特殊需求的時候再帶大光圈或是恆定光圈鏡頭出門 拍到畫質也提升許多
此外像是防滴防塵的機身 在其他系統根本都超貴 但一台20K出頭的G8就可以做到
更不用提超強五軸防手震等等 都是其他系統慢慢才跟上來的不是嗎?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