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

M43鏡頭為何不內建減焦環突破物理限制?

沒意義啊,不算那個減焦環,aps-c的17-50mm f2.8就快12-35mm的二倍重了,全幅24-70快三倍了,這樣還不是又貴又重。

e1299129 wrote:
M43鏡頭為了輕巧(...(恕刪)
s

如果還要繼續增加成本突破極限,我覺得不如考慮買apsc或者ff。畢竟你極限突破之後,價格和體積也失去了m43原本的優勢。
你完全誤會了吧!!

你的訴求 A鏡 + 一個內建鏡組就變成 [減焦]+[光圈變大]+[成相範圍變小]
邏輯正確但

那幹嘛要設計 25/1.2 那種高價鏡, 直接前段便宜FF 50/2 後面多幾片鏡片就好了.......
啊你想的到光學設計師都是傻子? 就效果差很多啊!!!

要不然同樣(反向)道理, 根本不用大砲, 50/1.4 多加幾個加倍鏡就好了

ahkulai wrote:
,如果原廠的思維本就是把減焦這種概念放在鏡頭內去設計


您講的就是重點!!!!!!!
概念就是達不到要求, 要廣角就要凸, 要望遠就要曲率小(-->進光視角小-->光量低) 結果都是要加大前鏡

基本上, 前鏡組已經大致決定了焦距...後面都是收差補正....在後面不是不能作文章, 就只能像加倍鏡一樣效果不是同一回事
lfjadsflk wrote:
你可以參考Sigma 18-35 f1.8與其它類似焦段但非恆定大光圈鏡頭的體積差異......(恕刪)


這系列,主要是因為內變焦而增加了體積
而且為了堆畫質,用料也是一直堆上去
並不是18-35 F1.8就一定要那麼大
畢竟bigma可不是浪得虛名,一定得夠大!

若是CANON願意做這焦段的大光圈鏡頭 (基本上不可能願意)
在原廠校正的淫威下,去掉1/3以上的體積與重量都有可能
Leonarka wrote:
這系列,主要是因為內變焦而增加了體積
而且為了堆畫質,用料也是一直堆上去
並不是18-35 F1.8就一定要那麼大
畢竟bigma可不是浪得虛名,一定得夠大!

若是CANON願意做這焦段的大光圈鏡頭 (基本上不可能願意)
在原廠校正的淫威下,去掉1/3以上的體積與重量都有可能...(恕刪)

我是讓你參考用的
真要講的那麼細的話,看您似乎也頭頭是道...
那就請您自行去分析設計一個相同光圈大小,相同焦段,不要差太多的畫質*,鏡頭能夠微縮多少...
請提出完整的計算結果,證明您的設計能夠突破物理極限吧!

*這裡所謂的不要差太多,我們就以Canon EF16-35 L 一代鏡 vs Canon EF16-35 L 二代鏡 的差距來算吧~
(這兩代最大的差異就是鏡片大小)
lfjadsflk wrote:
請提出完整的計算結果,證明你的設計能夠突破物理極限吧!...(恕刪)


這....跟大陸常說的,耍流氓有什麼區別呢?

我吃了一碗麵好吃,也看過老闆怎麼做
知道他大約加了什麼
當我跟別人說這碗麵好吃的時候
我得提出為什麼要這麼做的學術報告 才能說它好吃?
告訴別人一個事實,就動不動要自己能做出那碗麵?

另外......我發現,你似乎不知道
鏡頭完全相同的設計之下
體積大小,會跟感光元件同比例....

Leonarka wrote:
跟即有的鏡頭系統在...(恕刪)


M43便宜又輕便且畫中上鏡頭已經太多了
廠商發展高階鏡頭並無不妥 而且重量跟其他系統比還是有優勢
(這邊是指等效焦段下相同光圈值 Ex: 12mm F1.4與其他系統的等效24mm F1.4 景深不討論)

我覺得高階鏡頭的的問題還是定價太高貴
像我自己最近收了一顆12mm F1.4 跟去年剛發售比已經便宜11000以上(公司貨)
如果訂價一開始就很合理 長期下來大家都可以早點用到好貨

這些年也有考慮換其他家系統 但試用後還是覺得M43的組合最好調整
平時帶著小機身小鏡頭 可以拍到比手機好的畫質
有特殊需求的時候再帶大光圈或是恆定光圈鏡頭出門 拍到畫質也提升許多

此外像是防滴防塵的機身 在其他系統根本都超貴 但一台20K出頭的G8就可以做到
更不用提超強五軸防手震等等 都是其他系統慢慢才跟上來的不是嗎?






我到覺得apsc 原廠個減焦鏡蠻有搞頭的
我相信不少FF玩家是從apsc升級上去
而升級的理由更多的是淺景深
畫質那些就暫時放一邊吧
我不覺得多少人能夠一眼判斷出FF跟apsc的畫質差異

如果原廠小小的減焦環就能夠滿足淺井深的要素之一(被攝物距離)
應該會蠻有商機的
當初就是沒有人幫sony A環出 我才跳到A7系列阿
鏡頭購建成本直接三級跳
lfjadsflk wrote:
您所謂的事實,可有...(恕刪)


好吧 ^^ 不與EQ低的爭論
若那麼喜歡四處筆戰
就不奉陪了
  • 6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