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個世紀的底片時代,小片幅、135片幅、中片幅(120)、大片幅各有各的系統,
片幅越大底片可以記錄更多東西,片幅小的相機越小巧便利攜帶,
最後由 135 取得穫勝達到普及化,不是它的片幅特別大或特別小,而是它剛剛好取得一個平衡。
而且由於數十年來的普及,135 系統已經成為一個標準。
所以說不論片幅比它大或比它小的系統,人們大多習慣轉成 135 的等視角焦段來看。
例如 DC 鏡頭焦距 5~15mm,我們不知道它的大概視角範圍,若轉成 35~105mm 就很清楚了;
如 APS 18~55mm,轉成 28~85mm 就很清楚了;
甚至於中片幅 645 的 80mm 鏡頭,轉成 50mm 就很清楚了。
這樣的觀念根深蒂固的在很多地方,甚至攝影的相關書籍。
底片時代 135 歷史傳統所創造的標準,為 135 帶來了優勢,
然而半導體感光元件的成本問題,一直讓它沒有太大的發揮空間,
數位時代 135 會覺醒還是繼續沉睡,我不知道。
我不是預言家,我只是個觀察者。
人生處一世,其道難兩全,賤即苦凍餒,貴則多憂患,
唯此中隱士,致身吉且安,窮通與豐約,正在四者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