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yf000 wrote:
規格和畫質沒有關係帳...(恕刪)
一般F光圈是定義:入射瞳孔口徑/焦距。
中間光圈葉片只是相當中間閥門,有些鏡頭會做兩個。
一般在畫這種結構圖,通常只會給人看無限遠條件,也就是當初定義的光學參數,所以光是那樣根本是不知道在其他狀況的參數變化。
一般變化最多,微距 內對焦 高倍率變焦。
例如Focal Length and Magnification

像這顆NIKON 200mm F4 MICRO,本身內對焦鏡祖在對焦過程,除了入射瞳孔口徑改變,焦距也因此變化。
也就是鏡頭發展,最早是單純一個鏡片組,或著一顆鏡頭,對焦是靠著蛇腹前後移動對焦。
移動距離本身是和焦距成函數關係。
大型相機大多至少是100-200mm焦距等起跳

後來成像面大大變小,通樣焦距範圍也因此變小許多,而有固定式對焦機構。
慢慢發展,只有前鏡組對焦,內對焦與後對焦,與浮動鏡組等。
這些對焦模式已經不像過去那樣,固定焦距對焦模式,本身在對焦過程很可能會導致其他參數變化。
要知道在攝影鏡頭得恆定光圈,本身其實並非真的是恆定,只是在規格上定義參數相對恆定性。
鏡頭性能跟光圈恆不恆定無關,只是日商把恆定光圈的產品定位為高價品所致。
換個角度來看,如果24-70/2.8L能在24mm端有f/2.0的光圈,你覺得如何? 事實上,24-70/2.8L本來在24mm端就可以到f/2.0,這是物理現象只是設計者刻意用光圈縮小以維持恆定與畫質。
DEREK449 wrote:
亂入一個問題一下!!...(恕刪)
我也來亂入一個觀點。。。
大家都忽略了 拍攝條件,只探討 光圈的問題!! 如果在大太陽下,那大光圈有很多缺點,而且細節都不會見,搞不好 畫質很軟。。。。。而且呈像品質不好控制!! 所以大太陽下通常光圈要縮到 F4.0 甚至到 F7.0才會呈現 "鮮豔" 令人動容的色彩~~~~
就像是 diffusionless 大大說的
"所謂鏡頭設計就是管理這些進入鏡頭光線,當光圈越大,內部光線就不好管理,以量化來說,像是球面像差本身是光圈次方級數變化,也就是差一點就差很多。"
================
如果在太陽下山,光線條件不利拍攝下,又要自然的光線形成的構圖 (不使用閃燈的情況下) F1.4都還嫌不夠!! 所以才會有廠商開發 F0.95
至於要恆定光圈,手動老鏡頭絕對恒定光圈。。。。因為你調整什麼光圈環他就是什麼樣的光量進來~~~至於手動老鏡頭的畫質就見仁見智了!!
不喜歡手動老鏡的 福倫達的定焦手動鏡頭,也都可以在 光圈上 恆定!! 體積又小。。。。價錢又合理!!
如果要變焦恆定光圈~~~~~誠如之前的大大說的 光線 畫質 這兩件事情就很頭大了,還要考慮體積跟攜帶的問題。。。。所以相對的開發成本就高,用料也要講究,自然 跟 高階鏡頭畫上等號!!
~~~以上個人觀點參考~~~
內文搜尋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