傑森哈 wrote:
這是一個異想天開的想...(恕刪)
當然可行性極低!
1.畫質問題。
鏡頭可不只是凸凹曲率鏡片,其曲率 abbe數與折射率等與位置都是相當高精密,根據不同焦距像差不同會有不同設計與修正。
廣角像差和望遠像差是兩極化。
一般轉接環會有校正鏡片,就是利用鏡組讓原先鏡頭可以對焦無限遠,但是相對影響原本鏡頭畫質。
2.對焦動作問題。
從最早全鏡頭整組移動對焦,後面演變有前鏡組,內鏡組對焦,與後鏡組對焦,像是一般常見floating element或nikon crc,主要就是近距利用各鏡組不同移動量,來修正近距像差修正。
其對焦行程是和焦距呈現函數關係,大致上焦距越長,其鏡組要移動距離越長。
相對來說對焦行程越短,那廠商在相對單位移動距離誤差要更低才可以,也就是對焦出錯機會會越高。
3.不會減少鏡頭的體積,而且還會大大增加機身體積(若防手震配合更會大幅提升體積),鏡頭和機身價位大幅提升。
因為配合後面機身內鏡組,前面鏡頭得像差修正變得困難,而需要增加更多鏡片來修正固定鏡組產生的問題。
鏡組不會無緣無故自己會移動,不可能無馬達就能啟動,機身必須要要產生相同前後對焦行程空間,否則其縮短部分將使得原本機身組裝精密度要提高許多才可以應付。
而如果是鏡頭防手震,變成在此位置上下左右需要挪出空間。
=>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