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

Panasonic 是碰到什麽問題最終用上Sony感光元件






既然OMD/EPL5/M2所用的16MP Live Mos 是Olympus 以及Panasonic 共同研發.

那按理上,交誰生產結果應該分別不大.

但實際上,為什麼OM自行設計的16MP live mos交給Sony生產後其表現比P家的好很多.

而P家設計的16MP Live mos 交給第三者生產可以强到拿高DR作廣告.

這很明顯是P家的CMOS 在製造上不及其他家吧.

只有GH3才會用sony的嗎?
近期推出的G5會不會也是是採用Sony的?
dellasus wrote:
既然OMD/EPL5...(恕刪)


這樣的判斷不夠精確

1. Panasonic交由Sony代工的16MP sensor跟之前的電路不見得一樣
2. Olympus沒有把16MP sensor交由Panaosnic代工過,Panasonic在G3之後從來沒有在自己的官方聲明上說過是與Olympus共同研發的,但之前的機種會提到

光是這兩點,你的判斷並不能成立
除非你找得到真正同樣的電路設計交由Sony與Panasonic的半導體廠生產的比較
樓主要標榜的是不是:
Panasonic在CMOS製程,工藝都遠落後給其他廠商,而Sony是最好的

Panasonic用自己CMOS的機種表現真的有那麼差嗎???
實際上管他用誰做的感光元件,只要像機表現好就好了
就好像Nikon 1感光元件不是Sony做的,畫質表現優異就好了


jack5888 wrote:
樓主要標榜的...(恕刪)


當然是技術落後,

看看dxo 的GF5測試,DR和color depth只有10和20.5ev.Iso表現也只有573.不是說用新的電路層?這結果實在是出人意表的爛.我只希望dxo是用工程機去測的.

dellasus wrote:
當然是技術落後,看看...(恕刪)


GF5確定的是採用與G3/GX1相同的降噪機制,
但不見得採用相同的製程,而且也太多因素仍然未知

就連G3與GX1採用了一樣的Sensor,DXO的量測結果還是有所差異

另外很有趣的一點,如果仔細看DXO提供的量測圖表,
會發現到:
1. 各種量測曲線的趨勢,GF5與GX1很像,與GF3比較不同
1. 在SNR 18%上,GF5與GX1的差距大約是1dB,結果DXO在Low-light ISO項目上兩者的給分差了一百多分??
2. 低ISO下的Dynamic range與GX1的差距約0.5EV,ISO 800左右差距最大,接近1EV

整體來說,GF5是採用G3/GX1相同的新電路設計,這點應該不需懷疑,
跟GX1差別較大的是Dynamic range的部分

而G3/GX1的Sensor在動態範圍上是比較弱的項目,尤其是低ISO下,
當初Panasonic的宣傳只著墨在降噪處理上

但DXOMark的評分,Dynamic range占的權重是比高ISO表現重很多的,
所以G3/GX1在DXOMark上的分數已經不會多好了,GF5在Dynamic range上又比GX1少,
分數當然會更不好看

其中還有神奇的Low-light ISO分數,十分接近的SNR 18%曲線,
打出來的分數差了一百多分,難道沒有人覺得很奇怪?
aztec1234 wrote:
GF5確定的是採用與...(恕刪)


對阿,我也覺得很奇怪,SNR18%差距不是很大,為什麼最後ISO得分差好遠

GF5新12MP NMOS最大改善就是ISO400後的SNR/DR/Color depth表現.

另外,我看GF5 NMOS測出來的ISO都比原廠標示的高很多.這比G5/GX1還要誇張.

最後,DR/Color depth 很爛是不是代表NMOS 的表現就是這樣?

當年panasonic 用NMOS而棄用CMOS 是因為NMOS 的電路遠比CMOS少,受光量比CMOS 多.理念有
點像現在的BSI CMOS.但會否因為這樣,所以DR/Color depth被弱化了?
sssmitake wrote:
應該不會,看DxOM...(恕刪)

如果比較DXO的分數,會發現不管怎麼出,G5、GH2、GX1
分數都低於後來重測過的GH1......這就是最大的問題
用誰生產的Sensor不是重點,是不是自己設計的規格比較重要
不是多比例感光元件......感覺連規格都不是自己訂的
因為感覺上就像拿A77的24M Sensor切成M43的大小
這兩者定價接近(A77 USD1399,GH3則是USD1299),訴求都是專業市場
論對焦性能、連拍速度等規格GH3都差人一截,Sensor性能應該是接近
縱使GH3只相當於入門DSLR的重量,A77這類專業APS DSLR+鏡頭的確很重
但GH3優勢只在於重量跟體積......感覺又走上了E5的後塵......

dellasus wrote:
既然OMD/EPL5...(恕刪)

搞不好製程的精細度也會影響
用CPU的想法下去猜~ 就算是相同架構IC 有工作速度高頻率的 也有低檔貨操不上去的..
相同的是拿液態氮下去冷卻 超頻變好 高ISO都會變好....XD

降噪也可以是用砍動態範圍的方式 O家10Mp的CMOS 動態範圍全都差....
不是有哪家業務代表信誓旦旦 P家不會用S家原件嗎?....LOL
  • 6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