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

(5/4最終更新!) 甦醒的現代古典 - Panasonic GX1

這篇文章我們來談談關於GX1的ISO觀感。

文章會分成三部分:GX1的各ISO、與EP3/GXR的比對,另外就是NR程度對於細節損失的驗證。

這回因為要精簡文章篇幅,過往切三種不同組合的狀況讓文章太過冗長,所以改切底片罐的部份,選用這部份的原因是因為這部份位於暗位,對於雜訊的抹除與抑制是相當嚴苛的考驗。

GX1的各級ISO

先從ISO100-800來看,目前用的NR設定是標準。



從這部份的ISO表現來看,其實差異並沒有很明顯。

不過在ISO800的時候,我們可以看到彩度有稍稍的降低一些,另外字體的處理也稍微糊一點。



從ISO1600開始,可以看出來在ISO的實際表現開始比較往下走了,不過直到ISO3200的部份,我們仍舊還可以看出上面桃紅色RAINBOW的字樣能維持清晰。

而ISO6400跟ISO12800可以很明顯看出在細節跟雜訊的處理上都比較不理想。

對我一般的使用來說,可以接受的程度大約可以到ISO3200,在往上我就會盡量避免。



其餘的部份還請大家直接到這個連結開原圖比對。E-P3跟GX1因為鏡頭可以互用,所以測試鏡頭都是14-42 X。





與E-P3、GXR的比對

我這次也同時選用了同為M43的EP3,還有APSC的GXR來做對照組。

除了最低的ISO200外,我直接從ISO800開始比對,也加入了GX1的RAW組合。



就ISO800來說,我覺得EP3跟GXR的表現要比GX1稍微好一些。

我認為E-P3跟GXR的12MP比起GX1的16MP來說佔了些許的好處,因為像素密度較低一點,也讓雜訊的表現稍微好一點。



ISO1600的部份,GXR仍舊表現的相當理想。

不過這部份GX1有個很特別的表現,除了字體比較沒有那麼銳利外,但RAINBOW字樣仍舊清晰,而且白體字部分也沒有掉線條,很明顯勝過E-P3。為什麼呢?

我想主要是因為GX1處理高ISO的演算法跟E-P3不同,雖然在低ISO部分細緻度不如E-P3(ISO800),但是一來到ISO1600就能夠體會兩者的不同。



ISO3200也是同樣的情況,E-P3的白色字體甚至有些不見了。

而GXR一直表現的都很好,不只是片幅稍大,在處理上也很可圈可點。



ISO6400跟ISO12800,GXR沒有這部份的ISO數值。

所以參賽選手只有GX1跟E-P3。這兩個ISO數值都不是很可以大量使用的數值,我建議如果一定要用到的話,使用RAW檔來拍攝會比較好。



ISO12800。宣示意味比較重一些,我一般還是建議使用到ISO3200,ISO6400偶爾使用。



這次的比對其實並不是要分出個高下來,E-P3跟GX1的NR設定都是標準。

對GX1來說,如果想要提昇低ISO的影像質感的話,我建議NR最好設定在至少-1,這樣可以兼顧低ISO的質感跟高ISO處理的能力。

而對E-P3使用者來說,我先前作過的測試也顯示預設的NR程度會比較高,也是建議設定在「弱」,這樣高ISO細節被抹掉的部份也會比較輕微。

GX1 NR程度的細節差異

這回使用的時候,除了發現GX1預設飽和度有稍微比較高以外,也同時發現到似乎低ISO的細節有種說不出的感覺,所以我自己也做了一個簡單的測試。這回細節測試的所有檔案

我自己是使用這部份的裁切,檢驗遠方房子的磁磚。



這是NR標準跟+1、+2的部份。

其實我們可以很明確的看到只要NR程度一往上加,細節的部份就降低很多,幾乎看不到磁磚的網格了。



但是NR往下減的話,馬上就可以看出磁磚的網格有比較明顯的線條。同樣的,你也可以看到NR-2裁切的部份因為位於陰影的地方,所以雜訊也有稍微多一點。



我們合併一下NR標準跟+2、-2的圖來看看,這邊就可以很明確得看出來NR程度對於低ISO細節的影響。



結語

我們從以上的比對可以得出幾點結論。

在各級ISO部分:


  • 在ISO800以下程度差異不大,大約從ISO800開始有略微下滑。

  • ISO1600開始有比較大程度的畫質下降,在一般使用上可以接受的範圍上限大約落在ISO3200

  • ISO6400偶爾可以使用,盡量不要使用到ISO12800

  • 低ISO的雜訊抹除較高,也間接造成細節較少;不過也因為這樣,在高ISO處理稍微好一點,可運用的彈性較高。




NR與細節部分:


  • 一般說來,NR往下減的話可以兼顧比較適當的細節,不過那已經是非常細微的比較了。

  • NR-2的話容易有雜訊,也無法兼顧高ISO處理,一般建議大約把NR程度放在-1比較理想。




下一篇,我們來看看關於GX1的二三事。
euyoung's soliloquy - http://euyoung.blogspot.com/
今天,我們來看看關於GX1一些偏功能性的東西,還有比較趣味的應用。



從比較功能性的東西說起,那麼就從智能解析度跟智能動態開始吧!

智能解析度跟智能動態都不是GX1搭載的新東西,從G2開始就開始了,這兩個功能我覺得是可以提昇一些使用上的彈性。

以智能解析度來說,可以有幾種控制:OFF、LOW、STANDARD、HIGH跟EXTEND



智能解析度OFF(可以注意牆壁上磁磚的細節)


智能解析度HIGH


仔細比對的話,其實你可以看出智能解析度在關閉跟開啟的差異,開啟的部份明顯在某些細節上來的清晰一些。

這個功能其實是屬於類似「智慧型銳化」,Panasonic自己有自己獨特的演算方法,針對某些細節比較多的部份進行銳化,達成增加影像清晰的目的。就使用上來說,由於GX1的低ISO上面細節稍微抹的多一點點,我比較建議可以開啟LOW或者Standard來補足這部份。

算是針對GX1本身特別的特性來作特別的應用。

智能解析度OFF(可以注意樹葉的表現跟柵欄的部份,稍微清晰一些)


智能解析度HIGH


另外,GX1也有「智能動態」的功能。程度上你可以選擇LOW、Standard、HIGH。



智慧動態的目的其實是在高反差逆光的場景,可以減少反差,這功能會讓暗部的細節稍微出來一些。不過程度太高的話會讓照片覺得有些奇怪。

我自己試驗的結果是開啟後的程度差異不大(LOW、標準跟HIGH程度都差不多),一般在使用上我覺得可以針對場景在來開啟,並不一定要像智慧型解析度那樣全時開啟。

智能動態關閉


智能動態HIGH


GX1其實也內建了很多很不錯的色彩模式,我都戲稱這是GX1的色彩調色盤,這其實也是承襲GF1的優良傳統。

其實在最初的時候G1、GH1並沒有這麼多樣的濾鏡模式,GH1有多一個可以完全自定的顏色濾鏡,不過也只有一個,直到GF1才更多些不同的色彩濾鏡,而GX1則更進一步,每一個濾鏡都可以做細部的顏色或者濃度微調。

我錄了一小段影片,大家可以參考一下關於色彩濾鏡微調的狀況。


Panasonic的濾鏡其實是跟Olympus稍微不太一樣的,Olympus的Art模式其實大量的模擬了許多底片與相機/鏡頭的特性,而Panasonic的色彩濾鏡稍微偏重色彩一點,但後期也納進來幾種比較多廠商使用的鏡頭效果(暗角與模型效果)


先來看看「生動濾鏡」吧。

生動濾鏡可以調整濃淡,如果調整到非常濃的色調的話,會有點出現Andy Warhol的普普風格,不過我通常沒有加到那麼滿,拿來當做一種顏色比較鮮豔的風景模式。



「模型效果」濾鏡的話,建議是能夠有一定的高度來使用,這樣的使用其實會比較明顯。



除了拍攝房屋、汽車以外,有時候從堤防往下拍自己的影子,也有些不同的感受。這個濾鏡偶爾你也可以用來拍攝食物,特別處理過的散景也可以讓食物更突出。



「高動態」濾鏡。

這濾鏡會特別處理亮部跟暗部,讓兩者之前的差異變小。一般使用上我的話會選擇稍微冷一點的色調,你也可以用在反差比較大的場景,拍起來會有點像漫畫的感覺。



「明調」濾鏡是很清新的照片。我一樣會讓他偏向比較藍色一點,也會加多一點曝光,更增添一些清爽清涼的感受。



「復古」濾鏡是我從GF1起就很喜歡的濾鏡。我很喜歡用在有光影的地方,除此之外,由於它也擁有比較柔和的色彩,我覺得用在比較有古意或者純樸一點的鄉村也都很適合。



「玩具攝影效果」模擬的其實就是針孔相機(或者LOMO相機)



對於這些濾鏡,我常說m43(或者無反光鏡)擁有這些濾鏡,都是增添趣味的一個方法,但不是樣樣都要套用這些濾鏡。



這些濾鏡的用意是轉化許多趣味,讓很多風格變得在相機裡面變得可行,但千萬千萬不要被濾鏡綁住,為了濾鏡的效果而拍照。

我們更應該深思的一件事情是:「我的相片是因為濾鏡得救了?還是濾鏡讓原本就不錯的照片變得更好了?」



其實除了內建的濾鏡以外,我也很享受可以自己設定一些色彩屬性,這在GX1上面都是可以儲存的。



我會有什麼設定呢?

比方說我會設定一組白平衡偏移是往藍色跟綠色跑一格到兩格的,而預設曝光補償是+0.6ev到1ev的。



這讓我的照片有一個清新的感覺,些許的過曝跟偏藍綠的色調都讓照片變得清爽。



不過偶爾我也會有一組設定是比較溫暖的,白平衡的走向會比較往紅黃走一些,這目的就是比較復古一點帶點溫暖的顏色了。



對於調色盤這件事情其實我的想法是比較多樣的,雖然是有內建一些模式,但是一些細部的微調都能讓平常自己拍照就有在調整的風格馬上能在機身做出來。也不只是顏色而已,我也同時會搭配一些手動鏡頭的使用,讓鏡頭的特性跟數位的顏色調整搭配在一起。



剛剛上面幾張就是L39版本的GR Lens拍的。

下面則是一些C Mount的Carl Zeiss Tevidon 25mm F1.4拍的照片。

C mount是一個很普遍應用的鏡頭卡口,最早的時候一戰時期那時候是用於8mm/16mm的錄影機(對,就是手搖的那種),直到現在還用於許多監視器的鏡頭上。我曾在E-P1時寫過關於C mount的文章



正因為這層因素,這些鏡頭原本真的就是拿來拍電影的,拿來稱呼作為電影鏡其實一點也不為過。不過其實現在有很多人轉接C mount都是TV監視器的鏡頭,而不是如同拍賣廠商說的那樣是電影鏡,這多少還是有些差異的。

暗角是一回事,畢竟16mm的成像範圍跟4/3的感光元件相比還略小。但手搖攝影機的鏡頭比起TV lens來說,由於當時的鍍膜技術還不夠好,但是也多添加了一些不精確的美感,在昏黃燈光下有很特別的演繹。

跟TV鏡頭稍微不一樣的,我覺得C mount的TV鏡頭多少還是看得出是比較近代的產物,一些光學的校正都有現代的痕跡。



我其實比較喜歡用手上的幾顆C mount電影鏡走訪廟宇或者是有古味的巷弄,那種不精確的光學表現更能讓照片裡面的景致有不同說故事的方式。

但說實在話,真正的C mount電影鏡從m43開始就水漲船高,如果只是想追求不同的感覺還有拍法,其實也不用大費周章的去追高價鏡頭,一般便宜的TV lens就可以讓你玩的不亦樂乎了(不過千萬不要TV跟Movie Lens分不清楚阿,玩玩可以,東西的說法是不能亂搞混的)



說起來,用無反光鏡的樂趣,恐怕就是這些各廠商都不同,特別的濾鏡,加上許多鏡頭的搭配。

古味也好、不精確也好、沒校正的光學也好,加上數位時代的濾鏡效果,在在都呈現了許多不同的風貌,也是我們照片中的韻味。



那麼我們下一篇文章來談談關於GX1的前世與今生。

靜態連結
euyoung's soliloquy - http://euyoung.blogspot.com/
這麼優的一篇文章沒有置頂真是令人惋惜~
不過樓主分析的很有參考價值~小的幫推一把
寫的非常專業!
好文章~


我自身有買GF1.GF2.GX1
當中最喜歡GF1的操作性手感與他的低ISO拍出來的純淨度~實在很棒
但買GX1就有些後悔,因為他的發色大多為吃重與抹燥,雖然說不滿意,後期我也習慣了~

可惜了他的低ISO純淨度不夠美
pandamormo wrote:
這麼優的一篇文章沒有置頂真是令人惋惜~...(恕刪)


好像要在相機版置頂,除了 01 員工寫的文章,其他都是講求「文中機身價值」,而不是「文章內容價值」。

看看 C 家目前置頂 "~~燒燙燙!! Canon EOS 5D MarkIII . 大三元一次湊足.開箱!!!~~",心得不多,但鈔票非常的多 (先跟那棟樓主先說聲抱歉,沒有惡意純看過內容與此篇比較後的感覺)。
寶井秀人HYDE wrote:
我自身有買GF1.GF2.GX1
當中最喜歡GF1的操作性手感與他的低ISO拍出來的純淨度~實在很棒
但買GX1就有些後悔,因為他的發色大多為吃重與抹燥,雖然說不滿意,後期我也習慣了~

可惜了他的低ISO純淨度不夠美


謝謝寶井兄,我做低ISO細節的部份主要也是看到當時你的討論,也想探究看看到底有沒有很明顯的差異,沒想到還真的多少有一些差異出來。

這些文章其實主要也是希望想買的人也好,或者已經買的人也好,都能在多了解這台相機多一點。想買的人不會後悔,而已經買的人如果能多了解一些,一定也可以拍出更多好照片。
euyoung's soliloquy - http://euyoung.blogspot.com/
今天我們來談談GX1還有GF系列的差異與關聯吧!



GX1跟GF1相比有許多特徵相似,外觀相似,性能也類似。

GF系列後期的機種跟GF1相比更走向人群,也因此刪減更多的功能避免複雜的操作,也讓整體的外表體積更加輕量化,符合入門族群的需求。

 

那麼就先從外觀看起吧。 就厚度來說,GX1其實比起GF1還稍微薄一點點,我們從圖片中也可以很清楚看到GX1多了更符合人體工學握持的握把。

 

以正面來說,寬度GX1也略窄,不過外觀上有點像是以GF1為基礎,在加上過去LC1的樣貌組合而成,融合了m43的新潮跟LC1的古典。

 

GF1是Lumix G系列非常成功的一個型號,在當時吸引了很多人來使用。

GF1是Panasonic第一台把軍艦部拿掉的m43機器,在當時不僅讓業餘攝影愛好者找到隨身的第二台相機,也同時藉由這樣摩登的造型吸引了許多一般用戶的目光。

 

但兩年過去了,GF系列的走向也越來越清楚:GF的存在是為了更貼近一般大眾的使用。

 

刪減了按鈕、簡化了操作的流程跟複雜性,更輕更薄,延伸出了GF2跟GF3,唯一不變的是畫質依然優異。

 

但這樣的作法也讓許多業餘攝影愛好者感到失望(也包括我),我們其實都期待著能有一台相機。

一台擁有GF1的體積,操作也不含糊的後續機種。

 

一直到了GX1,我們才真正的安心,獲得滿足。

 

比對起GX1跟GF1,我們可以看到其實GX1仍舊很注重操作的樂趣,這點是跟GF1一樣的。

 

GF2/GF3是往操作簡單的方向去設計,也自然捨去了許多獨立的按鈕與操作樂趣。

GX1則承襲GF1的作法,盡量以獨立的按鈕來增加功能切換的快速,這可以讓有基礎的使用這不會因為選單的設計增加步驟。

 

甚至我們也可以看到GX1在兩顆實體的FN按鈕之外,也額外的加入了兩顆透過觸碰螢幕虛擬的按鈕,總共四顆的FN自定義按鈕。

 

虛擬的觸碰螢幕也讓GX1可以在有限的機身空間裡面,可以擁有更多按鈕增加操控性。

就這件事情來看,其實我們也可以看出這兩年來Panasonic在介面上的努力與進步。

 

不只是回歸GF1的操作體驗,其實GX1也加入了跟GF2/GF3相似的觸碰體驗,像是Q.MENU的操作與拖曳方式,觀看照片的方式都是。

 

這也在在說明整個Lumix的人機介面其實並不是傳統攝影的思維,而是考慮到家庭的使用,與朋友的分享,可以兼具操作與方便使用。

 

這樣的結合跟Olympus的設計方向是很不同的。

同為M43,Lumix的設計方向一直是透過強化的電子性能增強使用的感受,這部份包含快速的AF速度、觸碰介面的強化,也包含剛剛提到的虛擬FN鈕。

 

如果Olympus的作法是針對攝影族群的話,那麼Panasonic的作法或許就是在攝影樂趣之餘,還能夠兼顧家庭的作法了吧?

 

當然,GF1跟GX1經過這兩年還是多少有些許的不同。

GX1有幾項的預設數值是跟過去不太一樣的。

 

GX1其實預設的飽和度稍微偏高一點,對於風景部分可以拍出比較討喜的照片;預設的NR也稍微高一些,在面對高ISO微光的環境都比過去的機種來的有優勢。

 

不過相對的,可能在人像部分就必須要調整適當的模式(比方說改用人像模式,並且降低一格飽和),在低ISO的話也可能必須透過適當的智慧解析度來輔助,避免細節的漏失。

 

那麼,如果是G3這樣的機器跟GX1相比呢?

GF系列輕便小巧,主打一般族群,那麼G跟GH這兩個看起來比較專業的機種,要怎麼跟GX1取捨呢?

 

G3經過一些的修改,其實體積跟厚度也是G系列裡面最輕巧的,但仍然有兩點跟GX1不同。

 

G3擁有內建電子觀景窗還有翻轉螢幕,這其實也增加了拍攝彈性,當你什麼都需要的時候,G3其實是個好選擇。 只是樣樣都有,自然在體積上面就會比較大一些,這正是功能與體積重量的美麗與哀愁。

 

有著GF1的小巧體積卻擁有比GF系列更好的操作,而且透過一些外接配件(電子觀景窗),仍舊可以達成G系列的功能性。

 

說起來,GX1最迷人的地方,我想或許就是這樣在體積上,還有功能上的完美搭配了吧!

 

這篇文章算是作個中場休息,我們接下來,來看看新的X鏡頭介紹吧!



這篇文章使用的照片,是根據平常使用習慣作後製的調整。在測試文章裡面,都會有一篇這樣的文章。除本篇之外,GX1的系列文章所使用的範例照片是不會後製的。


靜態連結
euyoung's soliloquy - http://euyoung.blogspot.com/
簡短給GX1下了個註解以後,系列文章當然還是要繼續,這個部分的文章我們先來看看兩顆隨著GX1同時上市的X鏡頭跟稍微遲到一點點的14mm,最後一篇文章除了範例以外,我們也重新來看看關於GX1的一些使用感受。

那麼,我們就先來看看14-42mm X吧



Panasonic蠻重視鏡頭拍攝影片的能力,所以旗下的鏡頭如果在錄影時的變焦與對焦聲音都比較小的話(錄影不容易錄進去),都會標註上HD的名稱,對於影片的錄製都會比較好的支援。

你也可以看到上面也同時標註了最近對焦距離0.2m。以42mm端的最大放大率也可以來到0.17x / 0.34x (相當於135片幅的放大大小)



14-42mm X的變焦與手動對焦的操作部分,也跟剛開始的M43鏡頭完全不同。

是完全純粹以開關控制的,這樣的操作體驗是很類似一般DC的使用(其實也跟DV一樣),同樣的也可以利用觸碰螢幕來變焦。



這邊是利用觸碰螢幕上來控制變焦的操作,實際上實體在鏡頭上的開關一樣有兩段式的速度控制,錄影變焦的時候可以很順暢的轉換,而不會因為跟傳統那樣轉變焦環造成畫面的輕微晃動。



14-42mm X對於整個無反光鏡的震撼彈也是完全的顛覆傳統。

這樣沉筒式的設計其實是跟數位相機很類似,在關機的時候收合,開機通電的時候才完全伸展。這樣的好處是在關機的時候體積最小非常便於攜帶,等到要使用的時候鏡頭才伸長。



你可以看到這樣的機構,在關機的時候的大小是跟20mm定焦鏡相近的。

過去傳統變焦鏡因為機構的限制,沒辦法做到這樣便於攜帶,對我們來說14-42mm X其實不只是錄影上的性能增進而已,而是在便利(變焦)跟體積可以有一個完美的搭配。



14-42mm X也同時搭載了NANO鍍膜,對於逆光的鬼影跟對比度下降的處理狀況都很理想。

我們從這張照片也可以很簡單就看出來NANO鍍膜的威力。



雖然我們都用X鏡頭來稱呼14-42mm跟45-175mm這兩顆新鏡頭。

但實際上我們應該以Power Zoom鏡頭來稱呼才是(Power Zoom就是指電子的變焦操作)。

GX1也針對相關的功能在選單內提供一些設定,在原廠的說明上沒有提到GF1在兩顆X鏡頭的支援清單,原因在於有部分的功能需要觸碰,而GF1沒有支援觸碰所以才沒有顯示在清單上,其他的使用都是沒有問題的。



這顆鏡頭實在是小巧精緻。但是不是畫質就打折了?

曾看過很多討論都有提到店家在說明這顆鏡頭的時候都提到因為體積比較小,所以畫質比較差。但實際上不是這樣的。



我們透過POPCO.NET的測試報告來看(韓文,但很貼心的製作了Flash比對三顆14-42mm。包含兩顆Lumix與一顆M.ZD)

裡面你其實會發現14-42mm X的解像力,不因為體積比較小而打折,甚至可說是全面贏過Lumix 14-42mm。

(跟M.ZD 14-42mm則是互有輸贏。M.ZD的優勢主要在邊角跟偏離中央一點的位置)



是的,14-42mm X確實就是這麼一顆輕便而高畫質的鏡頭。

當然如果是用鏡皇等級的鏡頭來相比可能對它太嚴苛了些,但是對於生活日常所需,絕對足夠。




此外,14-42mm X這顆鏡頭在顏色上相對起14mm餅乾鏡頭是比較清淡一些些的。

同樣的場景、同樣的曝光值(我在電腦檢視過,曝光分布圖確實也是類似的),14mm顏色就是稍微濃郁一些,差異還算蠻明顯的。

左為14mm,右為14-42mm X



14-42mm X這顆鏡頭的對焦是內對焦的設計,不會有長度上的變化,不過變焦的時候會根據焦段的不同而有長度的不同,這點倒是跟45-175mm稍微不同。



在使用這顆鏡頭的時候,搭配GX1是一件很讓人滿足的事情。

為什麼呢?

14-42mm是一顆解像力不錯,在反應速度上也很靈敏,加上錄影的彈性,這也讓我非常喜歡直接一機一鏡的帶出門。



不過在整體的外觀質感上,可能是必須顧及輕量化的狀況,所以外觀我覺得塑膠感稍微重了點。



雖然價格稍微比起過往的Kit鏡頭來說高了些,但就攜帶性、畫質、操作特質來說,我認為14-42mm X很對得起它的價位。



關於等效28-85mm這樣的焦段。該怎麼說好呢?

這其實是涵蓋一般大眾最常使用的視角,從廣角到小望遠,一網打盡。



很多人都覺得這樣的鏡頭光圈不夠大,焦段也不是很特別,感覺食之無味、棄之可惜。

我倒是很欣賞這顆Lumix 14-42mm X的作法。



正因為是平實、經常使用的焦段。

不含糊的畫質之外,你覺得什麼是這種鏡頭最重要的呢?



常常帶著拍,天天帶出門。

你說對了。



我們需要的其實並不是一支無與倫比的鏡頭。

我們要的其實只是帶著相機散步,不錯過每一刻。

而14-42mm X,正是這麼一顆鏡頭一同陪伴我們每一個重要時刻的鏡頭。



靜態連結
euyoung's soliloquy - http://euyoung.blogspot.com/
棒! 我一直很期待看到大大的介紹文~


看完能更了解相機性能~拍出更好照片

cybercat wrote:
簡短給GX1下了個註...(恕刪)

寫得太精闢了!給你一個
這樣的好文章,我一定會好好收藏,作為日後勸敗的依據XDD

不過,版大有一字寫錯了,請查明:
「關於等效28-"85"mm這樣的焦段。該怎麼說好呢?」
正確的望遠端數據是84mm喔~
  • 5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