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ng wrote:為什麼我不說ff用跟m43同焦段但站近點拍,因為拍攝距離改變了,透視感會變,(恕刪) 太感謝大大的分享了~~但是FF使用焦段X2, 來獲得同M43一樣的取景大小 ,勢必也使得光路角度變小,可能會影響焦平面的表現雖然透視也如大大考慮的有所變動~哇! (靈光出現~) 那FF 理論上來說~ 是可以有比較佳的焦平面~(因為長焦比短焦的光路角度小,不太一樣)
RightWing wrote:網路上找到的,個人覺...(恕刪) 不好意思,怎麼會跟片幅沒有關係!? 同樣焦距、f3.2的光圈,景深在APS-C和FF上就不一樣啊。------------以下是我的判斷-----------EX.如果說同樣用50mm的鏡頭,FF機可以在2m把畫面填滿(舉例),到了APS-C上則要3m才能有和FF一樣的畫面。而對焦距離越近,景深越淺,由此得知片幅越大景深越淺。所以最主要還是和片幅有關有錯請指正,感謝!!
rokorec31 wrote:EX.如果說同樣用50mm的鏡頭,FF機可以在2m把畫面填滿(舉例),到了APS-C上則要3m才能有和FF一樣的畫面。而對焦距離越近,景深越淺,由此得知片幅越大景深越淺。所以最主要還是和片幅有關 但是有一點,這樣二者所得到的畫面是不一樣的,拍攝距離移動,不只是影響景深.透視感會不同,因為拍攝相對距離不同了,前後景物間相對的關係會不同.你可以試著用50mm拍人或一物體,再用100mm一樣拍這人或物體,把人或物體拍一樣大,看一下後景物有一樣嗎?所以我前面才會說不用同焦段移動距離去比較,因為構圖畫面是不一樣的.要用一樣拍攝距離不同焦段(x2)構圖畫面透視感才會一樣,這樣就只差在景深差別了.也就是大家常說的越廣角越有透視感,長焦有壓縮感.-------------圖解補充一下-----------我用小畫家解釋,臨時畫有點醜包涵一下例如:同樣實體焦長不同距離,拍一個人後景物是一棵樹(隨便畫畫所以後景不等同實際大小)ff會變這樣m43會變這樣所以正確的是要用同距離不同實體焦長比較,才是一樣的畫面ps:先去了
國外網友Steve做了一個有意思的比較 網址:Olympus E-P3 +12mm/2.0 vs Leica M9 +24mm Summilux ASPH同距離、同光圈、同iso、jpg直出的條件下E-P3 VS M9
rokorec31 wrote:EX.如果說同樣用50mm的鏡頭,FF機可以在2m把畫面填滿(舉例),到了APS-C上則要3m才能有和FF一樣的畫面。而對焦距離越近,景深越淺,由此得知片幅越大景深越淺。所以最主要還是和片幅有關...(恕刪) 在你講的例子裡,你改變了對焦距離這個變數,你要證明是對焦距離所產生的景深變化,還是因為感光元件大小不同產生的邊變化。這樣講有點像沒有孩子的一定沒結婚這樣的結論,跳了一段論證。
feng wrote: 先感謝樓主不吝分享的發文,寫的很多,真的很讚 大家也都很用心在說明,我覺得feng大解釋的這段話較淺顯易明白:========================================小弟說一個簡單點的,大片幅跟小片幅二個站一樣距離,一樣焦段,一樣光圈,其實景深是一樣的,只是小片幅得到的是大片幅裁切下的視角.如 FF跟M43,在一樣距離拍攝下,m43用25mm拍,而ff可以用50mm拍出一模一樣視角透視感,ff可用二倍的焦段拍出和m43一樣的視角透視,主因是因為較長焦段所致,所以景深就比較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