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

GF2會有新的FW釋出嗎?

xjlin0 wrote:
iA+, 更快的AF, 快20%連拍, 目前還沒人確認的省10%電力, 更小的體積

原來這就是畫虎類犬機GF3新增的功能

好可怕, 我不應該問的
好可怕, 我不應該問的
好可怕, 我不應該問的
好可怕, 我不應該問的
好可怕, 我不應該問的

xjlin0 wrote:
小型機的著眼點本來就不是把所有的功能包進來, 慢慢自己做功課吧!(恕刪)

謝謝大師開示


弟也覺得才半年、相同硬體的機種就有新功能,擺明了就是故意把前一版做差、好推下一版

弟對於GF2"觸控移動對焦點後還需跳出去對焦再拍"這個功能有點無言
GF3的真正觸控對焦以及隨處快門鈕(每個畫面中都有快門鈕,畫面高興就按)弟覺得頗不錯的
而且這兩樣東東、硬體方面應該不用升級… 直接軟體修正就可以有了
P家不做修正說不太過去啊…

不過不給修正的機率大概是85%吧…

y376265 wrote: 我現在學會幫PANA說話...(恕刪)


CMOS是電路的製程,不是產品,
而且製程這種東西幾乎是專屬特定廠商使用,尤其是新的製程,
所以發表新製程沒有意義,別的廠商又不能用,
Panasonic也沒有針對"製程"作過任何的發表會

再來,感光元件的特性,
修改電路架構與更換電路製程同樣有幫助,
G3的感光元件新增了除噪迴路硬體,是G3能在高ISO表現上有所改進的最主要因素,
如果按你所說的,換個CMOS製程才有用,或是演算法才是重點,
G3根本沒必要做這個除噪迴路在上面,或者我講個偏激一點的---

"如果製程才是重點,如果演算法才是重點,全世界的IC設計產業可以直接關門不用幹了"

然後,GF3比較大的改變是採用了與GH2及G3同樣的對焦系統,
提升對焦速度這件事,就一定要感光元件有相對應的取樣速度,
不夠快的取樣速度不可能提升對焦速度,Olympus預計發表的新機也是採用了新型的感光元件,
才能得到他們目前聲稱的高速對焦

感光元件的取樣速度提升不僅僅是單一原因,
製程改善與電路架構改善都能達到這樣的目的,如果那只是顆舊晶片,
如果那是用演算法改一改就能達到的東西,Olympus根本不需要在新機上換新的感光元件

這樣的改善能否一併改善高ISO雜訊,也許有難度,
但就算沒改善,不代表用的就是"舊晶片",這種結論無論是在邏輯上或是專業認知上都不合理

我知道不是每個人都是幹IC設計這行,不懂也是正常的,所以我盡可能想辦法不要用太多專有名詞,
來讓大多數人了解這些東西,但最重要的,

還是要聽者能聽得進去,聽不進去,
我講再多,也只是白費工夫而已












aztec1234 wrote:
CMOS是電路的製程...(恕刪)


正解

除了CMOS本身體質外

光電路上的一堆高頻雜訊就可以讓CMOS調教搞到天翻地覆

電路的改善就可以讓同一片CMOS有天差地遠的表現了
我比較希望GF1能像Sony一樣更新韌體就有濾鏡效果可以使用。抽色的濾鏡感覺挺有趣的。

sanoko wrote:
弟也覺得才半年、相同...(恕刪)


我一直覺得...

不管哪家廠商...
「跟廠商爭取某些東西」...
大概是日本玩家的意見才有用...
畢竟他們的研發部門不是在台灣吧...

台灣只是市場之一...
如果日本或歐美的玩家沒意見...
大概也傳不回廠商的耳朵...吧?






所以sanoko兄你懂日文~~趕快去串連日本玩家啦XDDDD

tom7089 wrote:
如題S家的NEX已有...(恕刪)


喜歡濾鏡 直接跳槽比較快...

Shifu wrote:
師父開釋:

"松下"問童子,軔體何處去,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

今天就講到這裡......)



aztec1234 wrote:
如果演算法才是重點,全世界的IC設計產業可以直接關門不用幹了"...(恕刪)


建議去看一下A700,從畫質軟雜訊高,前前後後更新了四次,變成畫質利,ISO驚喜(雖然
還是輸同一片CMOS的D80,但已相去不遠)最後一次更新韌體就是衝著ISO !
PANA生意真好做,射後不理也沒誰有意見,難怪敢在半年內出新機,無視GF2用戶感受 !

別版是每有新功能,新進化,就期待韌體更新,P板是勸敗,只能說硬體沒那麼神通廣大
,數位時代軟體寫的好486也能跑,這才是真功夫 !

我先聲明好了,我不排斥Sony的相機,
但我對4/3與M4/3系統更有興趣,就這樣而已,
所以我不會去批評Sony相機多糟,因為這不符合事實,
也許我會提到Sony的相機一些缺陷,但對我來說每家相機都有缺陷,那不會抹滅相機的價值

而我也沒參與過當年GF1 v.s. NEX論戰,如果有當時的新仇舊恨不要把我扯進去,
跟我無關

而且GF系列不符合我的需求,
我從沒考慮購買

y376265 wrote:
PANA生意真好做,射後不理也沒誰有意見,難怪敢在半年內出新機,無視GF2用戶感受 !
別版是每有新功能,新進化,就期待韌體更新,P板是勸敗


Panasonic並不是沒在做韌體更新,
但最近似乎比較著重在消費機上

http://panasonic.jp/support/global/cs/dsc/download/index.html

這算是射後不理嗎?
真的要批評,應該要罵的是更新速度,最近實在是太慢了...
(我自己的小小渴求:我的LX5到底何時才有更新...)

y376265 wrote:
建議去看一下A700,從畫質軟雜訊高,前前後後更新了四次,變成畫質利,ISO驚喜(雖然
還是輸同一片CMOS的D80,但已相去不遠)最後一次更新韌體就是衝著ISO !

別版是每有新功能,新進化,就期待韌體更新,P板是勸敗,只能說硬體沒那麼神通廣大
,數位時代軟體寫的好486也能跑,這才是真功夫 !


A700的問題,到底是一開始韌體沒寫好,後來才改善,
還是一開始就很成熟,然後再更進化?
很明顯的,是前者,因為有台D80當例子

遠在G1的時代Panasonic就幹過了用韌體改善高ISO雜訊的事,同樣也是韌體不成熟的年代,
問題呢?那大概也就是舊型感光元件的極限了,之後的GF1/G2/GF2韌體愈來愈成熟,
也不斷換上了更新一代的影像處理器,但改善幅度呢?
有興趣自己拿G1/G2/GF1/GF2拍RAW檔,
然後用後製軟體調調看,看能不能得到像G3那樣的改善程度

電氣特性為何稱之為電氣特性,就是因為那是電路元件本身的特性,
韌體軟體寫得再好,就只能在硬體的容許範圍裡做事,
硬體有極限在,一旦超過了硬體的極限就沒救,不然Sony為何採用新的感光元件?
你不覺得你的論點有些是在自相矛盾嗎?不斷強調軟體調教的神威,
卻忽略Sony的新機不斷用上新的感光元件

"數位時代軟體寫的好486也能跑",我不拿比較複雜的486 CPU來講,
你只要告訴我程式該怎麼寫才能讓只有16M/s的8051能跑到100M/s的存取速度就好,
或者如何用寫程式的方式把8-bit的ADC寫到可以當16-bit ADC來用

硬體的確沒那麼神通廣大,軟體也沒那麼威力強大,
當韌體軟體已經趨於成熟之後,
充其量就是像Sony的新韌體更新那樣,加入一些濾鏡效果,改變一些使用介面配置,
修正一些基本影像處理的演算方式,但不可能會有像G2變G3那種高ISO雜訊的改變幅度

舉個例子,就算是Sony,也不可能用韌體更新的方式改變a33錄影過熱當機的問題,
這是硬體的天生限制

Sony的韌體更新速度及內容是好事一樁,但也別把它神化了
  • 4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