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nsson wrote:
同意一部份,leic...(恕刪)
這讓我想起音樂媒體的革命,就在100年前唱機還是上發條的時候。。。。其實那時候的片子不好保養,是使用石墨很容易碎裂。。。。不過現在還是有人蒐藏並且還繼續在聽~~~~
接下來 黑膠唱片出來了,比石墨好保養價錢也比較親民,平民百姓都買的起~~~~
就在不遠吧!! 大概20幾年前第一張 CD 出現,當時也被譏笑~~~~接下來 CD 的再生技術突破到人耳聽不出來的時候廣為流傳,這時候聽黑膠的反而變成 "發燒友" 並且因為量少所以每張都超過 台幣500~~~簡直可以買兩張CD。。。。。
大概就在 蘋果出了革命性的媒體儲存,讓大家不再帶一堆CD了~~~~最後這段的媒體變革才幾年~~~~
現在大家人手一台 MP3 姑且不論 MP3 犧牲掉了什麼,不過一台小小的機器可以容的下 百首歌曲並為大家接受是事實而且正在發生。。。。。。
聽 CD 已經再度 成為"發燒友"。。。。。黑膠唱片更不用說~~~~~那聽石墨唱片的哩~~~~我知道高雄有位蒐藏家~~~~~ (可能整個台灣就剩下那幾個)
還有現在手機拍攝滿街流行,誰說未來不會是兩大家廠家說的狀況~~~~
==============================================
這應該分成兩方面來談。。。。
就 "消費性電子產品" Sony 跟 Panasonic說出了未來發展的趨勢跟藍圖,這個跟賈伯斯提出新媒體是一樣的!!至於會不會發酵被廣大的世人接受,這是另外一個課題~~~~
就 "專業領域來說" 專業領域因為需求特殊,所以不會隨之起舞,不過專業器材也有專業器材的變革,有時候反而是市場的導向引起專業器材不得不被迫 下架~~~~或者是改變原來把規格跟儲存方式變動~~~~~因為它最少必須符合 現今 "流通的格式" 或者是終端呈現的 "流通格式"~~~~~誰會開 1024*768 甚至更高規格在手機上看圖????
電子產品也開始因為 M 型社會開始改變它的發展空間,不知道各位有沒有嗅出那個味道。。。。
"中間" 的產品開始式微。。。。未來可能往兩邊走,不是最專業的相機就是最普及的相機~~~~
市場在變動,設備在變動。。。。人也會被改變~~~~~~當然有人說還有人洗底片~~~~~我承認!!
不過我這樣說沒有貶損台東之意,如果當您拍了 兩捲 72張,就在大家要離開台東之前,要與大家分享相片,我不知道現在的底片在台東還可以送到哪裡洗~~~~
就我所知台北也剩沒幾家吧???
================================================
我愛拍小孩 (別人的) 我愛拍小狗~~~~~前一陣子跟人家要 e-mail再事後傳給對方~~~~未來只要有 USB線對方的 觸控筆電又可以接~~~~~~馬上就把檔案給他了,對方也可以及時看到相片~~~
甚至未來觸控筆電更普及又有更便宜更省事的儲存媒體發明,那根本就不用燒錄。。。。。
各位我們被大廠牽著走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