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5

Panasonic DC GH5正式登場&歡迎蓋大樓!


Wahaha214 wrote:
自動對焦是很直觀的...(恕刪)


那麼,相機的自動模式也是很直觀的,
對吧?照相同的邏輯來說不是嗎?

但你會在拍攝時把所有參數,包括白平衡都交給相機決定嗎?

另外,AI其實是統計資料的分析,讓程式朝著分析的結果去選擇,
這就牽涉到一個問題,什麼是「直觀」?
應該要優先對人臉嗎?
還是應該要優先對近的東西?

這些優先權問題如果去做統計,不見得會有標準答案,
而錄影更複雜,焦點的變換也是畫面表現的方式,
AI背後的資料庫如果分析後做出的決定跟你想的不同,也不是什麼意外的事
資料庫的收集來源是那方面的群體,就有可能讓它的判斷出現與你認為的「直觀」不同的走向




aztec1234 wrote:
那麼,相機的自動模式...(恕刪)


NIKON的測光(近代機種不知道)是有個資料庫分析,把多數常出現的照片型態作分析弄成資料庫,然後相機測完光再與資料庫比對算出測光值
相機其實不需要AI而是類神經網路,根據每個人不同的拍攝習慣做學習,簡單講就是自動客製化
其實松下相機錄影有個問題,物體不動時有時會發現一直在尋焦,看背景會清晰模糊清晰模糊的變化,這就是不使用混合式對焦的缺點與演算法沒寫得很好,如果加入相位差檢測或是雷射測距就不會有這樣狀況發生,我手上的CANON攝影機HF M400就是混合式對焦,有個SENSOR負責測距然後配合對比式對焦

Wahaha214 wrote:
NIKON的測光(...(恕刪)


啊AI不就是你提的嗎...怎麼反過來說相機其實不需要AI?

PDAF怎麼做的以及跟CDAF之間有什麼優缺點這個我也很清楚,

On-senor PDAF的缺點,在於當物體移動緩慢時,
物體的邊緣切到Phase detect sensor時,會出現邊緣不連續的畫面

當然,可以靠內插補資料的方式去把它平滑化,
但這也是在消耗系統資源

Sony A7S到了第二代也沒放PDAF並不只是純粹的在做市場區隔,
技術角度來說放入PDAF並不是只有好處沒有壞處

Wahaha214 wrote:
相機其實不需要AI而是類神經網路,根據每個人不同的拍攝習慣做學習,簡單講就是自動客製化

每個人的不同拍攝習慣有多少種?相機可以全部涵蓋到嗎?
相機的客製化結果會讓所有人滿意嗎?
請恕我直言,這個說法過於理想且不切實際

aztec1234 wrote:
啊AI不就是你提的嗎...(恕刪)


AI和類神經網路不同
AI是模擬思考
類神經網路是學習,沒有思考,需要很大的記憶體容量,有兩種基本的學習演算法,類神經網路實際應用的一堆,ETC車牌辨識系統就是,也就是OCR光學文字辨識系統
還有一個是模糊邏輯,當結果不是單純的0與1時該如何判斷

地圖上的流浪者 wrote:
每個人的不同拍攝習慣...(恕刪)


其實沒有不切實際,你看SONY以後會在相機上面放啥科技就知道
今天就是太多使用者使用自動模式,但是重點是他不知道自動模式是如何運作
之前有人在吵相機沒點測光很難用等等,我沒用過點測光,相機有點測光我也沒用,我都用矩陣測光,然後自己加減EV值,有沒點測光有差嗎?除非你拍運動攝影,使用CANON系統,在AI SERVO模式在矩陣測光下用中央點對焦時,測光系統會與中央對焦點連動作測光補償,我知道,但是有多少人知道?
之前認識一個一手車訊特約攝影,後來去大成報轉自由時報影劇版的攝影記者,他就寫了好幾封信到CANON問相機的運作原理,你不知道運作原理,給你再好的相機也無法人機一體,你只會認為那是相機誤動作或是誤判斷

Wahaha214 wrote:
AI和類神經網路不...(恕刪)

問題來了
請問這個類神經網路,需要多少記憶體容量?以G為單位還是以M為單位?
又運作時是否需要一顆獨立的processor來處理?
相機放得下這個系統嗎?
Wahaha214 wrote:
其實沒有不切實際,你...(恕刪)

Sony會不會放上這個類神經網路不是重點
重點是,放上這個會對任何一間廠商,包含你說的Sony在內,帶來可觀的收益嗎?
如果沒有,這個系統切合實際在哪裡?

再來,你提的測光用法,那是你的習慣,也僅說明你不需要點測光連動
但既然有人會吵這個,那就代表他需要
而且不只這個板,HTC手機討論板也有人在說為什麼某款手機拿掉點測光連動了?

每個人的習慣不同,但我尊重這個不同,我也不勉強別人接受我這個習慣

使用者是要適應不同的相機操作邏輯,而不是要相機來適應使用者
否則Fujifilm也不會搞另一套光圈快門的操作方式出來
地圖上的流浪者 wrote:
問題來了
請問這個類...(恕刪)


SONY已經著手AI自動對焦了,所以那不是沒價值,就像有P模式就好,松下幹嘛弄個IA模式出來,其實IA已經在分析照片了
相機要去配合人,第一眼看是沒錯,但是從需要說明書這點來看,要了解相機的運作才能發揮相機的功能,但是相機一直朝要配合人這方面去做,因為是人在用,要從人為出發點,不然CANON搞兩個自動白平衡模式幹嘛,因為一個是標準演算法,另一個是模擬人的感覺的演算法(配合視覺心理學)
對一般人來說,最好操作的相機是不需要說明書的相機,能把接近我當時看到的狀況拍下來的相機,要做到這樣必須要結合類神經網路與AI

Wahaha214 wrote:
SONY已經著手AI...(恕刪)

你前面說AI不是類神經網路,現在怎麼又提到AI了?
你搞得我好亂啊...

Wahaha214 wrote:
相機要去配合人,第一眼看是沒錯,但是從需要說明書這點來看,要了解相機的運作才能發揮相機的功能,但是相機一直朝要配合人這方面去做,因為是人在用,要從人為出發點,不然CANON搞兩個自動白平衡模式幹嘛,因為一個是標準演算法,另一個是模擬人的感覺的演算法(配合視覺心理學)

相機的操作方式是由廠商決定,有的雖然會參考使用者的意見但未必會採納
Canon的做法會不會有其他廠商跟上?這是個大哉問
畢竟各家廠商都有其堅持,不是一般的消費者所能輕易推翻

Wahaha214 wrote:
對一般人來說,最好操作的相機是不需要說明書的相機,能把接近我當時看到的狀況拍下來的相機,要做到這樣必須要結合類神經網路與AI

Well
我不覺得這樣的理想會在近年實現
因為機器畢竟是機器,人類一秒鐘的時間充滿了好幾百個念頭
要做到每秒鐘都能預測到人類的心理,我覺得不太可能
除非像某部科幻小說能截取人類大腦的信號

然後,我覺得應該要把議題拉回到GH5身上了Orz
我放棄回應,
這是在無限繞圈圈

如果沒辦法把AI跟類神經網路分別清楚,
只是被質疑一個就拉AI進來,再被質疑就換類神經網路,
再被質疑就換回AI的話,

那就只是在辯護而已
  • 35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35)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