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

【0814更新之15樓火熱推薦】潘仔的GH1&L1之 (ONE)王者對決

咦????我記得電視不是23P而已嗎??
還是我記錯了???



912 wrote:
24p當然會不流暢囉,

我們看到的電視都是每秒 50個畫面(pal)或是 60個畫面 (ntsc),
每秒 24個畫面會流暢就怪了,嘿嘿

要拍 24p 或是 30p 的影片是需要一點技巧的。
看來很多人對視訊規格有誤解

NTSC 每秒紀錄畫格是約30FPS 以交錯試方式播放(單數線1格雙數線1格)所以是60Hz
PAL 每秒紀錄畫格是約25FPS 以交錯試方式播放(單數線1格雙數線1格)所以是50Hz
電影系統則是24FPS

所以不是60Hz訊號的影片就真的是用每秒60格紀錄的,用電腦或液晶電視看的話其實畫格之間都有補間讓你看起來很順,120Hz就只是補間得更多而已,影片資料紀錄還是30FPS,當然你看的電視節目的原始訊號也是只有30FPS囉
youbou wrote:
所以不是60Hz訊號的影片就真的是用每秒60格紀錄的,用電腦或液晶電視看的話其實畫格之間都有補間讓你看起來很順,120Hz就只是補間得更多而已,影片資料紀錄還是30FPS,當然你看的電視節目的原始訊號也是只有30FPS囉...(恕刪)


嘿嘿,
這是個老課題了,
youbou兄,看來您對 i 格式的影片也有誤解喔,
雖然 ntsc 規範是說 29.97fps,但每秒的畫面更新率卻是 59.94,
也就是說每秒其實是有 60張畫面在跑的,所以我們看起來才會很順暢,
可並不是 30fps喔。
pal 也是同樣的道理,而電影就是 24p,也就是每秒 24個畫面。
畫格記錄資料和更新率是2回事,舉例:
無論是市售或業務用攝影機常用的3種訊號規格 720P 1080i 1080P

1080 60i是以隔行方式每秒記錄60個畫格 實際紀錄資料量其實只有30FPS
1080P 是每秒記錄30個畫格 實際紀錄資料量也是只有30FPS
720P比較特別 他有60P模式 可以記錄真正60FPS的影片

GH1的記錄格式:
1920×1080(FHD:17Mbps)、60i記録(センサー出力 24コマ/秒)
1280×720(SH:17Mbps、H:13Mbps、L:9Mbps)、60p記録(センサー出力 60コマ/秒)
和一般HDV攝影機的差異是1080i感光元件只輸出到24FPS,經過補間運算後紀錄成60i,一般HDV攝影機是真實的30FPS以60i紀錄,輸出訊號都是1080 60i(我還沒看過1080P可以記錄60FPS的)

參考資料:SONY最新型業務用HDV攝影機 HSC-300
信号方式:1080/59.94i,50i、720/59.94p,50p
480/59.94i、576/50i


以下是現在業界標準HDV格式

HDV 720p格式
720/60p, 720/30p, 720/50p, 720/25p, 720/24p

HDV 1080i格式
1080/60i, 1080/50i

HDV 1080p格式
1080/30p, 1080/25p, 1080/24p

(P是逐行掃描 i是格行掃描)

一般講更新率是field rate,NTSC是60Hz PAL是50Hz,就算是輸出訊號是60Hz的藍光1080P 實際上是2畫格撥同樣的資料,當然播放機或電視會有將2個畫面做補間計算生成中間畫格的功能(如120Hz倍速液晶電視)不過那和原始紀錄資料是無關的......
>>1080 60i是以隔行方式每秒記錄60個畫格 實際紀錄資料量其實只有30FPS

資料是 30fps的量,但是這跟每秒畫面數沒有關係,
60i 的意思就是,每秒有60 個半場,每個半場都是一秒內不同時間點的畫面,
正常播放的情況下,就是每秒 60個畫面,也就是 60fps,並不是 30fps喔。

如果不懂正常這兩個字,後面小弟會在解說。
>>一般講更新率是field rate,NTSC是60Hz PAL是50Hz,就算是輸出訊號是60Hz的藍光1080P 實際上是2畫格撥同樣的資料,當然播放機或電視會有將2個畫面做補間計算生成中間畫格的功能(如120Hz倍速液晶電視)不過那和原始紀錄資料是無關的......

如果兩個畫格撥同樣的資料,那為何要用 60i記錄?用 30p就有同樣的效果了,
而且還是真正的解析度,並非半場插值運算。

講到原始記錄,制式的 ntsc 原始傳感器(sensor 也就是 ccd 或 cmos 之類)輸出就是每秒 60個畫面,
將每個畫面資料減半記錄,所以畫面的資料是一半的,
至於是輸出時就減半還是記錄時才減半,小弟就不清楚了。

1920×1080(FHD:17Mbps)、60i記録(センサー出力 24コマ/秒)
1280×720(SH:17Mbps、H:13Mbps、L:9Mbps)、60p記録(センサー出力 60コマ/秒)

センサー出力 24コマ/秒 翻譯成 sensor 輸出每秒 24張,

gh1的 1920x1080 只能做到每秒 24張的輸出,並記錄於 60i 的格式上,
這樣的影片俗稱假 24p,不過可以透過軟體轉換為真正的 24p,也就是每秒 24張的完整畫面。

一般電影就是每秒 24張,也就是 24p。
這方面的技術還是請知識豐富的前輩指導補充吧
>>"i"的意思是交錯式掃描,也就是隔行掃描,每畫格只顯示單數或雙數掃描線,也就是只顯示了半個螢幕,所以1張完整的畫面需要2個畫格才能完整顯示,所以他的60FS其實是假的,是利用人的視覺暫留現象

請教一下這樣做的理由?

1張完整的畫面需要2個畫格才能完整顯示,請注意喔,i 格式的兩個畫格是不同的畫面。
看一下資料吧,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5%8E%BB%E4%BA%A4%E9%8C%AF&variant=zh-tw

特別引用裡面的一段重點,
因此在裝置處理速度無法即時的處理整個幀的資訊以及傳輸頻寬不夠即時傳輸整個幀的情形下,使用交錯掃描可以節省一半的資訊量且可以為持相同的更新率。

這裡所謂的 為持相同的更新率
就是指每秒的畫面更新率,也就是每秒的畫面張數。
並不是指電源的頻率 60Hz。


加上小弟自己的解釋,
早期因為設備及傳輸技術不好,所以用資料減半的交錯辦法,達到每秒 60個畫面的方式,這就是 i 格式,也就是交錯格式。

現今技術進步,但是想要處理 1920x1080這樣的大畫面,每秒 60張畫面的能力還是很困難,
所以還是只能用 60i 來達到順暢的效果,
而電影則是每秒 24張的低更新率,所以可以做到 1920x1080 每秒 24張的 p格式,也就是每秒 24張完整畫面。

為何 gh1 要用 60i 記錄 24p,小弟認為,松下想要將這台走入家庭(傳統電視),
不過當前的 lcd螢幕當道,這樣的作法有點落伍了,反而在後製處理上多了不少麻煩。
912 wrote:
>>"i...(恕刪)


i = interlance

隔行掃描沒錯
只能顯示一半的fram沒錯(1 3 5 7 9 .........)

比較偷懶的方式
是另一半的畫面是複製上面掃的
所以看到的是(1 1 3 3 5 5 7 7 9 9....................)
所以一個fram還是只需一次就能顯示
不需要兩次

另一種interlance
真的是掃兩次
偶數行一次
奇數行一次
兩個再合併起來

p = prograsive

實實在在
腳踏實地的掃瞄


小弟比較好奇的是
GH1的24 fps
每秒24個fram
到底能不能像看dvd一樣流暢
之前影片所看到的延遲
只是電腦本身硬體的問題
或播放軟體的問題

或是每秒24張實際上還是不夠
人的眼睛還是看的到中間的間隔
所以感覺有延遲
如果是這樣
那還是要60fps才能真正解決問題
  • 15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5)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