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

[請問]該如何解讀DXO網站的數據?

ssword wrote:
根據14樓clari...(恕刪)


也許低通濾鏡跟額外的抗鋸齒是兩個不同的
推測拿掉低通濾鏡但是另外補上一個抗鋸齒的處理

移除低通 清晰度與細節提高 缺點 增加摩爾紋機會
增加邊緣抗鋸齒 畫面較為平滑 缺點 銳利度下降
(銳化程度些微下降 但分數可能就差一半了
下面有照片樣張 使用相同鏡頭 看得出銳化的差異嗎?)

貼上GX7照片樣張連結
http://www.photographyblog.com/reviews/panasonic_lumix_dmc_gx7_review/sample_images/

同步貼上GM1 照片樣張連結
http://www.photographyblog.com/reviews/panasonic_lumix_dmc_gm1_review/sample_images/

DXO的實驗結果與推測出來 似乎實驗了2次??
就看panasonic是否出來說明了
不然也就接受吧 只是一項銳利度沒有比較高而已
GX7機身明顯比GH2好


但是裝上12-35後 其實差不多....GX7還小輸....?

AVCHD wrote:
對岸牛人哪個不是C粉...(恕刪)


1.何必急著分族群,用SONY A7系列一門三傑,或是比較久之前的NEX7,5等都是很好例子。

2.DXO的分數是可以反算出原始狀況,那一篇牛人算好列出了。

3.列出的數字哪裡C家比較漂亮了。

4.問題在於這種加成計算合不合理。

cdx wrote:
GX7機身明顯比GH...(恕刪)


我也覺得很奇怪,連P自家的鏡頭裝上GX7
DxO測試結果都變爛這樣
尤其是同顆鏡頭在GX7和GM1上的對比
這兩個不是同片CMOS嗎?
ks_stone wrote:
Dxo計分公式htt...(恕刪)


這篇文章值得看得懂的人做參考,這些推論過程中的思考細節值得做紀錄

但是假如看不懂的就直接拿結論,比直接看DXO的分數更危險

裡面的觀點有些對於網站上字義太過於鑽牛角尖,
DXO網站上的解釋不能直接拿來當教科書或定義一字一義"跪讀",而是寫給普羅大眾看的懂意思的
判斷的依據是邊界也過於模糊,易混淆何謂可用

但是給予一些觀念如過曝肩部與趾部等,對於DXOMARK的數據可以做參考
有這些數據的就在於DPreview的Dynamic頁面
可以做參考




我不習慣看他們的網站,假如能夠有許多篇文章互有來往,這討論串就值得一看

單憑這個文章,我們不能由此妄下結論,就像國外網站的fanboy或是hater單篇文章是不值得妄下結論的
cdx wrote:
GX7機身明顯比GH...(恕刪)


機身測試的三個項目都不會直接去影響鏡頭測試的結果啊
我的相簿 http://www.flickr.com/photos/calatravayang

藍色冰鳥 wrote:
由於ssword的問...(恕刪)


就前輩這幾個比較圖來看

我認為富士在RAW檔已經下了許多去躁的功夫,但是細節保留不下來

同樣的其他家也些許有採有一些處理,如銳化等等處理
真的不要亂寫,X機身的感光元件只是CFA排列方式不一樣,解馬賽克算法比較複雜而已

藍色冰鳥 wrote:
X-E2的X-Trans CMOS II設計特殊,其中使用WRGB四色技術



富士的高ISO有沒有特別的處理,看這張圖就知道了
另外富士ISO有虛標1/3到1/2級,所以和D7100的動態範圍算是同等級
Weilli wrote:
我認為富士在RAW檔已經下了許多去躁的功夫,但是細節保留不下來...(恕刪)


的確是在轉換RAW檔時就下了除噪,dxo在測X100時就有提出解釋大致翻譯如下:
:“降低噪點有兩種方式,一種是提高CMOS的靈敏度,增強模擬信號;另一種方式是在RAW轉換環節,通過降噪算法,放大數字信號。而X100選擇了後者,只要最終得到的效果夠好,對於使用者而言就不是問題,就RAW測量而言,測得的CMOS最高感光度為ISO1000,所以我們沒有測試更高的檔位。
A manufacturer has two options for increasing ISO sensitivity; either to order the sensor to increase its analog sensitivity, or after a picture is taken to tell the camera to amplify the image signal via algorithms at the RAW conversion stage.
Fujifilm decided to implement the second choice with the X100 and this processing action is normally invisible to the user.

As long as the algorithms used for the treatment are performing well, there is no real problem for the end user. As far as RAW measurements are concerned, the sensor’s maximum sensitivity is ISO 1000. That’s why none of our metrics goes furth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X100用的並不是一片很好的CMOS靈敏度也不高,但富士通過自家強大演算法擊敗當時眾多APSC很多人質疑,但最終結果終究是依據,富士只要肯放(相信他有這個硬體技術)會很不得了,他的演算法的確一絕,當然很多人會說RAW糊或不好解,這又是另一個課題了,也許富士不想技術外流而不願公開,個人猜測就算公開解出來有逼出細節但沒有別家那麼驚喜應該也是預料中的事,畢竟RAW初始值就已經下了除噪演算
(PS:後面機種如何做法就不知道了,沒有資料不敢亂說)

http://www.dxomark.com/Reviews/Fujifilm-X100-DxOMark-Review/The-ISO-Sensitivity-Graph-Explained

AVCHD wrote:
簡單講就是不靠硬體真功夫而是用演算法實現高畫質,DXO是很現實的,他只看結果不管做法,畫質好就是好沒有所謂作弊,這跟以前某些網站因鏡頭數位修正而拒測顯然DXO務實多了


也不是這樣說
如果DxO真的只看結果不論做法,那Fuji微單的測試結果應該早就出來了
目前為止Fuji微單的測試是一台也沒有,連後繼的X100S也沒有
(影響所及, Fuji的鏡頭也都沒有測)
如果不是量不到,就是量到了但結果超乎想像或實際觀感,DxO必須謹慎以對
所以DxO也不是只看結果

不過X100的測試結果倒是證實了我之前的猜測
DxO知道X100的RAW有加料,但是沒有辦法去除pre-process以還原原始的RAW data
只好用加料的RAW來測X100感光元件特性

感謝AVCHD兄的發現

  • 14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4)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