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noko wrote:
嗯…小弟之前就是想先...(恕刪)
美樂達 的鏡頭也不錯,又便宜,光圈可以經過手動調整,不過對焦的時候要先調整回大光圈,因為不會像自動對焦鏡頭會把光圈大開,對好焦距再把光圈調整到需要的位置!!
用手動鏡 拍無限遠不怎麼需要對焦,不過如果要拍特寫肯定要對焦!!
Vivitar 有人說他不好,不是一線廠商,不過我推薦它,我有一篇文章 ,因為它的二手鏡頭都不貴,入門練習拍很適合!! 而且它有說不出的柔和感,不同於現代鏡頭或者是高級銘鏡!!
鏡頭談不上很銳利,因為價錢都不高,所以就慢慢欣賞的缺點吧!! 我發現拍手動鏡頭一陣子後會增加拍攝功力!!
~~~以上提供參考~~~
默默的拍 wrote:
請問有閃燈補光嗎?
可以麻煩大大找一下原圖嗎?
知道鏡頭...
你好 我不是大大

逆光拍攝 點測光沒有補閃光
flshboy wrote:
另請教此照片是用那顆鏡頭拍攝的呢?
你好 翻出原圖後依資料應為用GH2+14-140拍的
sanoko wrote:
顏色稍微過於鮮艷(還是現場就如此?),以及逆光造成的霧濛濛現象(不知專業名詞)
這兩點不符合吧)
有點灰灰的不飽合好像是P家的"風格"?
照片是逆光所以霧化了沒錯
顏色過於鮮艷可能是我比較喜歡鮮艷的色調 我不喜歡調成黃黃灰灰的
你所貼的照片的色調是後製的 花時間我也可能調出類似的色調
那張照片是有側光的 而我本身比較喜歡順光跟逆光拍照 並且我習慣拍全身照
側光半身的照片我要再找看看我有沒有拍過
Pan的拍起來會灰灰的有時是現場光線的問題
我偶爾在某些光線環境下也曾意外拍出讓我亮眼的色彩 只是我也還在摸索

我不是大大 想大大或是看大大的話請去廁所!謝謝!
巨爪召集人 wrote:
這顆20鏡與以往的20鏡沒什麼不同,只要別離主體過近,就算是F1.7,邊緣也是蠻給力的,M4/3嘛.....
另外,主體有獨自光源,所以感覺對比又更強了,所以更會有切出感。
同樣的例子還有另外一張,這張僅後面天空閃電後製,其他的都是正常拍攝出來,使用的是GF1。
天空跟閃電是後製?
還是天空的閃電是後製?
雲感覺也誇張得不行

(非貶意)
技術與心得分享,兩分俸上

happyspirit wrote:
= ="
忍不住了.....
還是上來打幾個字~ 透氣一下....呼
少字少事沒代制..... 哈.... 溜~

J.J.player wrote:
美樂達 的鏡頭也不錯,又便宜,光圈可以經過手動調整,不過對焦的時候要先調整回大光圈,因為不會像自動對焦鏡頭會把光圈大開,對好焦距再把光圈調整到需要的位置!!
用手動鏡 拍無限遠不怎麼需要對焦,不過如果要拍特寫肯定要對焦!!
Vivitar 有人說他不好,不是一線廠商,不過我推薦它,我有一篇文章 ,因為它的二手鏡頭都不貴,入門練習拍很適合!! 而且它有說不出的柔和感,不同於現代鏡頭或者是高級銘鏡!!
鏡頭談不上很銳利,因為價錢都不高,所以就慢慢欣賞的缺點吧!! 我發現拍手動鏡頭一陣子後會增加拍攝功力!!
~~~以上提供參考~~~
經驗分享
兩分俸上~
GLD wrote:
照片是逆光所以霧化了沒錯
顏色過於鮮艷可能是我比較喜歡鮮艷的色調 我不喜歡調成黃黃灰灰的
你所貼的照片的色調是後製的 花時間我也可能調出類似的色調
那張照片是有側光的 而我本身比較喜歡順光跟逆光拍照 並且我習慣拍全身照
側光半身的照片我要再找看看我有沒有拍過
Pan的拍起來會灰灰的有時是現場光線的問題
我偶爾在某些光線環境下也曾意外拍出讓我亮眼的色彩 只是我也還在摸索

(點頭)
是說使用小單前,我喜歡拍特寫
使用小單後
就大部分都拍全身...
好像覺得少了點東西或損失什麼部分會有點小遺憾似的...
可能需要時間習慣一下

感謝資訊分享
三分奉上
我想我說明一下好了
以鏡頭來說,固定光圈數值下,實體焦段為何,就已經決定了景深範圍,
也就是對焦物與相機的距離確定後,不管相機本身的片幅是中片幅、135mm、APS-C、4/3甚至是小於1",
影像清晰與模糊的範圍都是一樣的
問題在於,不同片幅接上同樣實體焦距的鏡頭,
視野範圍是不一樣的,為了讓不同片幅有同樣的視體範圍,
不同的片幅系統就必需搭配不同實體焦距的鏡頭,例如135mm的50mm標準鏡,
在APS-C上大約是35mm,4/3上大約是25mm
但是,50mm/35mm/25mm這三種實體焦距的鏡頭,景深範圍是不同的,
同樣光圈下,焦距愈短,景深愈深,
所以才會有"4/3系統不容易營造淺景深"的說法出來
而散景,指的是影像在焦外模糊的部分,
其模糊的狀態與效果,這跟鏡頭本身的設計比較有關
另外,同樣實體焦段的鏡頭,光圈愈大,景深也會愈淺
所以結果是這樣的:
1. 如果使用者不管視野範圍是否一致,只是要同樣的景深範圍,那麼只要是同樣實體焦距的鏡頭,
同樣的光圈大小,不管是什麼片幅的機種,拍攝同樣的目標同樣的場景,景深範圍都會一樣
2. 如果使用者希望不管那一種片幅的機種都有同樣的視野範圍,也要有同樣的景深範圍,
對APS-C,甚至4/3片幅的系統來說,只有把鏡頭的光圈加大一途,片幅愈小的愈需要更大的光圈
==
對片幅大小通常是2/3"的廣播級攝影機來說,為了有比較足以運用的景深範圍與散景效果,
可以看到有很多光圈超大的鏡頭,例如一些廣播用變焦鏡會有f/1.6的"恆定光圈",
定焦鏡甚至會出現小於f/1.0的光圈
M4/3中幾顆超大光圈定焦鏡,像福倫達的25mm f/0.95、SLR Magic的50mm f/0.95與12mm f/1.6,
多半是參考自一些電影用或是監視器用/廣播用鏡頭去修改設計以涵蓋4/3片幅的成像圈
也許有人會認為光圈沒辦法一直大下去,所以片幅大的還是有優勢,
但實際上的狀況是這樣的: 目前這些光圈小於f/1.0的鏡頭,無論是現代的新鏡還是古早的舊鏡,還沒有能夠涵蓋APS-C以上的片幅的產品
這裡拜網兄的提醒修正一下:SLR Magic 50mm f/0.95有Leica-M mount版,也有NEX接環版,
其他一些底片用鏡某些可以轉接,但有暗角問題,接135mm片幅的數位機身有時甚至要裁切,
除非轉接Leica M9這類有針對這問題修正的機身
所以,對於片幅大小不是差很多的系統來說,以目前工業能達到的極限,
同樣視野範圍,能得到的最淺景深會幾乎一樣淺,只是達到的手法不同
(例如M4/3 + 25mm f/0.95與APS-C + 35mm f/1.2這樣的搭配)
當然,這並沒有討論到鏡頭全開光圈的可用度,也沒把價格算進去,
只是單就景深與散景的部分而已
aztec1234 wrote:
前面看sanoko兄對片幅與景深、散景的關係有疑問,
我想我說明一下好了
以鏡頭來說,固定光圈數值下,實體焦段為何,就已經決定了景深範圍,
也就是對焦物與相機的距離確定後,不管相機本身的片幅是中片幅、135mm、APS-C、4/3甚至是小於1",
影像清晰與模糊的範圍都是一樣的
問題在於,不同片幅接上同樣實體焦距的鏡頭,
視野範圍是不一樣的,為了讓不同片幅有同樣的視體範圍,
不同的片幅系統就必需搭配不同實體焦距的鏡頭,例如135mm的50mm標準鏡,
在APS-C上大約是35mm,4/3上大約是25mm
但是,50mm/35mm/25mm這三種實體焦距的鏡頭,景深範圍是不同的,
同樣光圈下,焦距愈短,景深愈深,
所以才會有"4/3系統不容易營造淺景深"的說法出來
而散景,指的是影像在焦外模糊的部分,
其模糊的狀態與效果,這跟鏡頭本身的設計比較有關
另外,同樣實體焦段的鏡頭,光圈愈大,景深也會愈淺
所以結果是這樣的:
1. 如果使用者不管視野範圍是否一致,只是要同樣的景深範圍,那麼只要是同樣實體焦距的鏡頭,
同樣的光圈大小,不管是什麼片幅的機種,拍攝同樣的目標同樣的場景,景深範圍都會一樣
2. 如果使用者希望不管那一種片幅的機種都有同樣的視野範圍,也要有同樣的景深範圍,
對APS-C,甚至4/3片幅的系統來說,只有把鏡頭的光圈加大一途,片幅愈小的愈需要更大的光圈
==
對片幅大小通常是2/3"的廣播級攝影機來說,為了有比較足以運用的景深範圍與散景效果,
可以看到有很多光圈超大的鏡頭,例如一些廣播用變焦鏡會有f/1.6的"恆定光圈",
定焦鏡甚至會出現小於f/1.0的光圈
M4/3中幾顆超大光圈定焦鏡,像福倫達的25mm f/0.95、SLR Magic的50mm f/0.95與12mm f/1.6,
多半是參考自一些電影用或是監視器用/廣播用鏡頭去修改設計以涵蓋4/3片幅的成像圈
也許有人會認為光圈沒辦法一直大下去,所以片幅大的還是有優勢,
但實際上的狀況是這樣的: 目前這些光圈小於f/1.0的鏡頭,無論是現代的新鏡還是古早的舊鏡,
還沒有能夠涵蓋APS-C以上的片幅的產品
所以,對於片幅大小不是差很多的系統來說,以目前工業能達到的極限,
同樣視野範圍,能得到的最淺景深會幾乎一樣淺,只是達到的手法不同
(例如M4/3 + 25mm f/0.95與APS-C + 35mm f/1.2這樣的搭配)
當然,這並沒有討論到鏡頭全開光圈的可用度,也沒把價格算進去,
只是單就景深與散景的部分而已
小弟最近又看了一些照片
個人覺得好看的照片是 -- 主體清晰、背景模糊
弟猜測這部分不單單是散景這麼簡單的,可能是... 涉及光圈選擇的技術經驗
弟測試25mm F1.4時,有時想達到好看的散景
光圈開大,景深過淺(清晰範圍小...是這樣子說的嗎?)而導致主體物有部分模糊而無法表達出清爽感
的確,相同的效果應可達到
但是手法不同、怎麼達成就是小弟現正研究的課題

話說.... 小弟現在連拍準焦都有問題

常常拍完看預覽OK
回家放大一看略糊

技術爛到一個不可思議...
技術與原理講解,五分奉上

arclen wrote:
讚~~~
同理可得,若把鏡頭固定
也就是光圈大小跟焦段已不變
但裝在不同片幅上就有不同視角來看
裝在apsc是x1.5,在m43是x2
要得同一視野畫面就要m43遠離被攝物
方可才能得同一視野,但因遠離被攝物
所產生之散景也相對的變深
這就是大家都說M43焦段要x2才是實際焦段的原因嗎

兩分感謝
夢與理想的實現者 wrote:
萊卡不就有出全幅的F0.95?
當然價格問題可以當作直接忽視掉有這顆鏡頭
然而光圈也不是越大越好
全幅機為了顧及足夠景深
往往也是會縮光圈+拉高ISO
F4甚至超過F12以下的細光圈都有
這時勘用的高ISO就幫助很大
反觀M4/3景深先天較深
所以常用的光圈就落在2.0~8.0了
很有盡情張大光圈拍攝的本錢
全幅機若是常用F4以上的大光圈去拍攝
就會容易得到淺的匪夷所思的淺景深
所以高ISO的表現對於全幅來說相當重要
因為縮光圈的機會太多了
但M4/3大多可以用大光圈拍攝
ISO相對來說可以不用拉的太高
ISO1600以下勘用就足以應付大多數的情況
想說雖然沒財力爬山
不過先去C家看看風景
結果到那邊亂成一團、都在吵架或貼爛圖(詳見什麼...5D3大樓? 前幾頁一整個糟

美圖沒看到幾張

不過倒是看到它們提及高ISO的好用
弟也深感高ISO的重要,暫時M43在這方面好像大家都不甚滿意的樣子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