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anasonic無反相機的定位一向清楚而明確,GH系列以專業級的錄影為主,GX則是主打高階的拍照與豐富的功能,G系列偏向攝影玩家且擁有厚實的握感;GF則是以消費型入門為主、GM則是要尋找小型化Mirrorless的體積極限。在今年四月的時候,Panasonic宣布了有新的GX系列機種,小編本以為是去年才剛推出沒多久、根本還沒到GX系列更新週期的GX8要被換掉了,沒想到跳出來的是全新的GX系列產品--GX85,它不僅是Panasonic第一款可以在4K錄影的畫質下維持五軸防手震的相機,它也是Panasonic第一台支援五軸防手震的產品,但在規格上GX85並不是如同GX8的高階機種,而是GX7的接班人,因為它在日本的型號就叫做「GX7 Mark II」。至於表現是否真能以下犯上,就一起來看看我們的介紹吧!
●外觀介紹

這台相機的名字有些特別,雖然在台灣叫做GX85,但在不同地方有不同的名字。在日本它叫做GX7 MarkII,在歐洲它叫做GX80,在美國則叫做GX85,台灣就依美國的來稱呼。所以如果你要從名稱上來為這台相機定位其實也會有一點怪怪的,如果要依日本的稱呼來當作它是GX7的後繼機種,那GX85或GX80能算是GX8的小改款嗎?我們從大致的規格上,可以知道它是一台GX系列的中階款,但在某些功能上,它又超過了GX8這台旗艦。所以你要確切的知道它的定位還真的有些困難哩!

雖然Panasonic在GX8屏棄了那片使用了非常久的1600萬畫素Live Mos感光元件,首度採用2030萬畫素的全新CMOS,但GX85依然回到過去的那片1600萬Live MOS。
這台相機最大的亮點,就是機身的手震補償(防手震)系統首度支援到五軸,這個功能是P家首見,也是GX8機身內沒有的,而且更厲害的是即便是在4K錄影的狀況下依然可以有五軸手震補償。現在Panasonic的用戶再也不用羨慕Olympus有五軸防震的功能了!而且加上Panasonic的鏡頭也支援手震補償,所以機身與鏡頭可以運作,增加畫面的穩定度。至於成果如何,我們後面再來一起看看。



機身前方覆有蒙皮,但或許是為了小型化機身,右手握持的地方稍淺。


機頂的操作區。GX85並不像過去的GX系列講求多個快捷功能鍵的便利性,在機頂的設計上較為簡潔。

閃光燈GN值僅有4.2(ISO100),但可打跳燈。

後滾輪的地方除了可以滾動,還可以垂直向內壓。機身預設這個向內壓的功能是曝光補償,壓了之後,再轉動滾輪就可以調整EV加減。是個滿方便的設計。

GX85是Panssonic第一台可以支援USB充電的Mirrorless相機!
而且我喜歡Panasonic大大方方的在這裡寫下"Charge"(充電),這比上頭只畫個USB符號,然後你還要去猜這個USB到底能不能充電來得簡單直白許多。
相機可以用行動電源充電就真的是方便。目前的DSLR都還沒有這個功能,以至於有那麼幾次我出門發現相機沒電時只能懊悔昨晚為什麼沒有先檢查電量。

機背螢幕為3吋104萬點,可翻轉、可多點觸控的電容式液晶螢幕。

各位如果有近期的Panasonic的機種,可能馬上就會發現GX85的機背操作區跟你手上的不太一樣,除了方向鍵與中央按鍵以外,其他的位置都與GX7、GX8、G7皆不相同,反倒配置與GF7比較相近。
但光從按鍵配置就能看出GX85與GF7定位相近嗎?小編並不這麼認為,這或許只是代表GX85是跟GF7是相同時代的產物,或者是出自相同設計師之手。其實只要你仔細研究一下規格,就能知道GX85與GF7依然是不同等級的東西。

P家近期主推的4K拍照功能也獨立做成一顆按鍵,但如果你不常用,也可以直接換成其他功能。

螢幕可翻轉,上翻可接近80度,下翻45度。

不知道各位有沒有注意到,從標題開始我就一直說這台相機叫做GX85,但從前面的所有照片裡,都看不到機身上的任何一處有GX85的字樣,原來這個小標籤藏在這裡。到底為什麼要這麼低調啊...?

GX85給我的握持手感較為普通,在手指的握持處不像GX8較深,所以手指的施力點較小,但由於機身前方覆蓋了不少蒙皮,該蒙皮也延伸到了機背的拇指放置區,所以整體握感來說尚屬ok,但如果鏡頭稍大就會有點力不從心,建議上個手腕帶或背帶避免掉落。
我們拿來跟GX8做個外觀上的比較:

左為GX8,右邊則是GX85,兩者在體積上有著不小的差異。

在機頂與螢幕的配置上也有不同。GX8因為是頂級的相機定位,所以在機頂的用料上是金屬材質,質感手感也比GX85好上許多,機頂還有多了一個Fn快捷鍵。
而液晶則是的部分,GX8則是角度最多元的側面式翻轉螢幕,GX85是上下翻轉,翻轉的自由度GX8當然會比GX85好上許多。

在手感上,兩台相機最明顯的就是握持區的深度與扎實度。GX8很明顯的是刻意的把這個握把做深,比較利於長時間握持,即使不使用手腕帶也不用擔心掉落,但GX85如果不上手腕帶或肩帶則會讓小編感到不安心。

另外,GX8有非常特別的上翻式觀景窗,而且不但如此,觀景窗內部的尺寸在看起來也有相當大的差異。GX8為236萬點0.7倍(35mm換算)OLED,GX85是276萬點0.7倍液晶螢幕,別看這0.77與0.7兩個數字差距好像很小,GX8的0.77倍會讓你的眼睛舒服很多。
●相機功能介紹
對焦速度實測 |
我要先說,GX85搭配14-140mm這顆鏡頭(H-FS14140),對焦速度簡直是用「可怕」來形容,讓各位看看它的對焦速度表現:
官方指出,GX85搭配這顆鏡頭的對焦速度,0.07秒之內就能完成合焦。
我想就算是Canon或Nikon的高階鏡頭,可能表現差不多就這樣,甚至比它還慢一點,所有的對焦幾乎都在我半按快門的那一瞬間達成,14-140mm不過是一顆旅遊鏡,但對焦速度表現起來感覺上比一顆八萬塊的鏡皇來得快,真的非常可怕!我想地表上要找到對焦速度這麼快的量產鏡頭應該很少了,光就這樣的速度,我就足夠推薦這顆鏡頭給各位。
我們來看看其他鏡頭的表現,你就更能感受14-140mm的強勁。
25mm f/1.7對焦速度
25mm f/1.7就稍微「正常」一點,但這樣的速度在小編測試過的鏡頭中都還是算快的了。
對焦速度:實際應用
在實際的應用上,GX85與14-140mm搭配相得益彰,所以即使是對松鼠這種跑來跑去的動物,都能夠很輕鬆地對到焦。一般的相機我遇到松鼠,可能就直接開AF-C碰碰運氣,但因為GX85加上這顆鏡頭的對焦速度實在太快,所以你可以乾脆直接全按快門,對焦準的機率也很高。
我們再來看困難一點的狀況好了,連續自動對焦:
Mirrorless系統的相機其實對焦速度都不慢,但準度往往是一個問題,對焦快是基本,但準才是功力所在。我請機車版編輯Rick以60~70km/h的速度直線前進。GX85的對焦範圍是「一點」,並且設定在最中間,對焦點為中型的大小。對焦在車頭燈的位置。拍攝時我有使用腳架,我使用1/1600s的快門先決設定,所有會影響到對焦的設定都關閉,盡一切可能的去減少人為因素與系統處理,讓相機能夠專心的處理連續自動對焦,以發揮GX85真正AF-C的表現。

[打包下載]
拍完回到辦公室我才發現Rick的車頭有貼一張Mobile01的貼紙,由於車燈與貼紙幾乎是在同一個平面上,而貼紙比較容易分辨銳利度,所以我就裁貼紙的部分了。
如果以非常嚴苛的標準來看,對焦成功率大約是10張中8張,就算是頂級的DSLR加上70-200mm f/2.8的鏡頭也差不多就是這樣的表現啊,實在是令人不敢相信....
目前Panasonic最高階的五軸、4.5級手震補償系統 |
雖然定位是在GX8以下的GX85,但手震補償系統的規格卻是用了比GX8更強的規格。小編做一個表讓各位看看在手震補償系統上GX85的優勢:
|
|
|
|
|
機身防手震軸數 |
|
|
|
|
機身防手震級數 |
|
|
|
|
機身+鏡頭防手震級數 |
|
|
|
|
機身防手震支援影片 |
|
有,但4K影片只能鏡頭防震 |
無,拍影片皆只支援鏡頭防手震 |
無,拍影片皆只支援鏡頭防手震 |
4K錄影也可以防手震
這是目前世界上唯一的一台支援實體五軸4K錄影防手震功能的相機,讓各位看個影片好了,這是胖虎樂團在THE WALL的演唱會,從頭到尾我都是站著、用雙手舉高相機在拍攝。主唱暨吉他手BEN根本像是脫口秀的過場,總是讓台下歡樂到不行。
不過這則影片也顯示了相機附的麥克風一如往常有的問題:高頻與低頻都不足。
胖虎樂團是台灣知名的龐克搖滾樂團。但我不知道是龐克搖滾都要開超大聲還是當天PA不小心把音量轉過頭,現場的音量幾乎是要逼近到我耳朵的極限,你只要看著這則影片,然後把你的耳機或喇叭開到覺得會傷害耳朵的音量,就差不多是我當天聽到的感覺了。事實上,當天晚上回家我都覺得聽不太到別人說話。(表演結束的時候,貝斯手海狗跟我們說他在台上有戴耳塞

ISO100的寬容度表現? |
Pansonic大約是從2015年的機種開始,把感光度往下推到ISO100。過去最低的延伸感光度都僅有到ISO125,現在線上的幾款新機如GF7、GX8都支援了ISO100。低ISO的好處除了「理論上」的雜訊會更低以外,還有爭取可用的曝光組合,例如像GX85這種實體快門最短在1/4000s的機種,ISO200與ISO100在太陽底下如果想使用大光圈鏡頭,差異就會相當明顯(當然也別忘了GX85的電子快門支援到1/16000s)。
小編這裡想要看的是ISO200與ISO100的寬容度差異。雖然這個ISO100並非原生,而是運算出來的「延伸」感光度,但不拍看看就不知道差別,你說是吧?
「寬容度(Exposure Latitude)」與「動態範圍(Dynami Range)」兩詞有太多人混淆了。動態範圍是在一張照片中「你看得見的」最亮到最暗的範圍,動態範圍越大代表能容納的亮度也越廣,如果動態範圍小的話,太亮的地方會一片死白,太暗的地方會全黑。
而寬容度的意思,是一張照片裡面含有多少亮度的資訊,而且你看不到的也算在內。所以一張照片如果是全黑的,代表它的動態範圍很低,但寬容度不一定。這個時候你必須要使用Lightroom這類軟體去調整亮度,看看還有多少資訊是藏在這一片黑暗之中。就像下面這張照片一樣:

DMC-GX85 204mm ISO200 f/13.0 1/4000s
這張照片是我故意把照片拍暗,比測光表認同的還要暗5EV。我分別用ISO100與ISO200去拍-5EV的照片,然後用Lightroom把照片的RAW檔再拉亮5EV,然後我們看畫面中還藏有多少細節,又會產生多少雜訊。
下面這張圖是上圖用Lightroom拉亮5EV之後的成果。

DMC-GX85 204mm ISO100 f/13.0 1/2000s (Lightroom + 5EV) 這張是剛剛全黑的照片拉回喔!
下面我做了357 x 480的1:1原圖裁切,各位可以點小圖看大圖來比較一下。
ISO100 Lightroom + 5EV |
ISO200 Lightroom + 4.7EV |
![]() |
![]() |
各位可以注意到ISO100從-5EV拉回的暗部雜訊,表現會比ISO200還要好一些,雖然差距相當細微,但還是ISO200稍微明顯,但在銳利度上ISO200的表現會來的更好。你可以把兩張大圖都點開來看,照片中的遠處會更明顯,但那距離太遠可能會影響銳利度表現,所以並非我對焦的位置。
新的電磁式快門 |

GX85在快門簾使用了新版的電磁式快門。電磁快門有兩個好處,第一是降低震動,第二是減少快門音量。震動的部分小編不能展示給你看,但我可以把聲音錄起來讓各位參考。請見以下表格:
GX85與GX8的快門音量比較 |
|
GX85 |
GX8 |
加上鏡頭後的音量 |
|
(GX85的快門聲不知道為什麼,一直讓我想起銀行的數鈔機。)
連拍速度 |
GX85在連拍上有分成幾種速度,而且不同的畫質、不同的對焦模式、實體或電子快門都會有影響。但如果是JPEG拍攝的話,搭配一張速度良好的卡片,可以讓你至少連拍超過100張以上不卡彈。
連拍:高(無Live View, 8fps) JPEG FINE |
|
連拍:高(無Live View, 粗估約6.5~7fps) JPEG + RAW |
連拍:超高(無Live View, 10fps) JPEG |
我使用的卡是速度相當不錯的Transcend讀95mb/s、寫60mb/s的64G SDXC卡。全畫素JPEG去拍連拍,至少可以100張不掉速,上面的8fps連拍影片就絕對超過100張。
基本上會影響到連拍速度有三個要件:RAW檔、AF-C還有電子快門。而只要遇到RAW與AF-C這兩個要素都會降速,如果兩個同時都有會更慢。官方提供的數據是使用AF-C時的JPEG檔會下修成6fps。
如果是AF-C加RAW或RAW+JPEG(實體快門),依照小編連骰子都會聽的功力,大約是每秒4張。(其實是因為我的Nikon D610有5fps,而GX85還不到這個速度,但我絕對保證它比我以前用D80的3fps來得快,故得證:約4fps)
最後讓大家看一下這個複雜的連拍速度與影響表格,有寫個「約」是因為官網沒有數據,是我自行推算的。只寫「超高」與「高」兩種是因為「中」與「低」都大致相同:
AF-S |
|||
超高(電子快門) |
高(實體快門) |
高(電子快門) |
|
JPEG |
40fps |
8fps |
10fps |
RAW |
無法選RAW |
約5fps |
約10fps |
RAW+JPEG |
無法選RAW+JPEG |
約5fps |
約10fps |
AF-C |
|||
超高(電子快門) |
高(實體快門) |
高(電子快門) |
|
JPEG |
40fps, 沒有AF-C |
6fps |
6fps |
RAW |
無法選RAW |
約4fps |
約6fps |
RAW+JPEG |
無法選RAW+JPEG |
約4fps |
約6fps |
...超複雜的你說是不是。
我們來看看實際拍攝時會是如何的畫面吧,以下影片是我到社子島拍攝滑水。我使用AF-C加JPEG FINE。但我沒有使用「連拍速度:高」的原因,是因為「連拍速度:高」在拍攝時是不會有對焦框的,我會選擇在AF-C時連拍速度一樣是6fps的「連拍速度:中」,速度相同,但有對焦框可以用,這樣可以確保我的目標時時都在框裡。
既然使用AF-C時的連拍速度「高」與「中」都是一樣的速度,但中速有對焦框,那誰還要選「高」呢?各位在追焦的連拍上一定要先了解這台器材的特性,才不會浪費掉GX85與鏡頭的超快對焦速度喔!
GX85就是設計來讓你這樣打的。
拍照後對焦 Post Focus |
赫赫有名的光場相機Lytro,是用微鏡頭陣列讓感光元件一次收到數千個不同焦距的影像,可以讓你在拍照之後再決定對焦的位置。GX85也可以達到這個功能,但它是利用比較傳統的方式,原理很簡單,就是把鏡頭的最近距離從最近到最遠全部跑一次,利用GX85非常快速的影像處理引擎,可以用一秒鐘連續30張的速度拍攝,這樣鏡頭所有的焦距就都跑不掉了。
以下舉兩個例子:
不過Lytro有優勢的地方是在於它一次只需要按一次快門,但GX85一次要拍很多張,雖然時間很短,但如果是會動的物體,在畫面中還是會有些許的差異(像範例一的松鼠就動了一下)。我想對於喜歡拍攝模型的網友,這個功能一定相當實用,因為即便是用微距鏡並且上腳架,都還是有一丁點沒對準的可能,使用這個功能可以讓你每一個對焦位置都逃不掉。
各級感光度 |
小編為了抑制震動,已經到了走火入魔的程度,因為每次拍攝感光度所產生的微震常能讓我重拍到抓狂,只要有一張晃到,全部都要重拍。所以這次我不但用手機遙控拍照,還用倒數計時快門,而且人還站遠離相機十公尺遠,就連辦公室的音樂都關掉了。拍攝設定為微光室內、5000K色溫、光圈先決f/5.6,從ISO100到25600。
但這次手邊剛好有GX8,就順便拿來做個比較。兩台相機是在兩台相機是用完全相同鏡頭、完全相同焦段,以及完全相同構圖所拍攝,不過兩者在畫素上有先天的差異,所以這組比較並沒有建立在一個平等的基礎上,只能讓各位做個簡單的參考而已。下圖左邊GX85,右邊GX8。


[打包下載GX8各級感光度]
影片實拍 |
影片實拍的部分,各位應該很了解4K影片的畫質為何。小編比較建議各位的是在4K錄影下的手震補償機制,GX85即便是在4K畫質下都能完全的使用五軸手震補償錄影。世界上能同時4K與五軸相機可能沒有幾台,Sony的A7RII雖然有五軸,但我不太確定是否在4K錄影的情況下依然能啟動,這個部分小編不太能確定。下面幾則影片都是我用手持拍攝,完全沒有用腳架。
●使用心得與建議
●天下武功,無堅不破,唯快不破

小編一年前在測試G7的時候,使用的是14-140mm第一代的鏡頭,對焦速度滿快的,但那是一種「常見」的快;這次台灣松下寄給我的是二代鏡,對焦速度是你會說「什麼!」的這種快。小編查了一下,其實不論G7、GX8、GX85其實都是用相同的對焦系統,所以三台相機不論在單次對焦與追焦的表現上應該都會相同,如果你在意的是對焦速度,請千萬選對鏡頭,幸好Panasonic不是要你選擇一顆八萬塊的高階產品,二代的14-140mm新品雖然看起來一點也不起眼,但它可以讓你在一萬五以內入手,而且絕對是你前所未見的對焦速度,我想如果你體會過這種咻咻咻的感受之後,就很難接受其他鏡頭的對焦速度了。
●M4/3系統中最全面的手震補償系統

就算是以下犯上的模範生Olympus也知道,以下犯上應該通常是高階機種先有高階的功能,然後中階與低階的功能再跟上,最多就是到很接近旗艦的功能。過去Olympus一直在做這件事,但他們不會像Panasonic的GX85一樣,高階的GX8手震補償只有四軸,GX85還硬生生的多了一軸,簡直讓GX8這個大哥難堪。
其實小編個人覺得,四軸與五軸並沒有太大的差別,重點是手震補償的級數,GX8與GX85在加上有支援手震補償的鏡頭之後,都能夠達到五級的手震補償效果。但GX85的優勢在於它還能夠在4K錄影時提供實體的五軸防手震,所以都有五軸防震的Olympus的產品與GX85,Panasonic反倒多了4K錄影的優勢。
●與Panasonic的其他產品做個比較:

松下目前的可換鏡頭產品線有GF、GX、G、GF等系列,讓剛入門的人會有些眼花撩亂,現在GX還再多了一個G雙位數產品,為了讓大家簡單分辨,小編做了個簡易的規格表讓大家看看:
GX85 |
GX8 |
GX7 |
GF8 |
G7 |
|
年份 |
2016 |
2015 |
2013 |
2016 |
2015 |
感光元件 |
1600萬畫素 |
2000萬畫素 |
1600萬畫素 |
1600萬畫素 |
1600萬畫素 |
機身防手震 |
5軸4級 |
4軸4級 |
2軸3級 |
無 |
無 |
實體快門速度 |
60-1/4000s |
60-1/8000s |
60-1/8000s |
60-1/500s |
60-1/4000s |
快門同步速度 |
1/160s |
1/250s |
1/250s |
1/50s |
1/160s |
液晶螢幕 |
104萬點上下 |
104萬點側翻 |
104萬點上下 |
104萬點上下 |
104萬點側翻 |
EVF |
276萬點 0.7x |
236萬點 0.77x 可翻轉 |
276萬點 0.7x 可翻轉 |
無 |
236萬點 0.7x |
最低對焦亮度 |
|
||||
最高連拍速度 (實體快門) |
8fps |
10fps |
5fps |
5.8fps |
8fps |
錄影規格 |
4K 30P |
4K 30P |
FullHD |
FullHD |
4K 30P |
閃光可跳燈 |
可 |
可 |
可 |
不可 |
不可 |
防滴防塵 |
無 |
有 |
無 |
無 |
無 |
機身重量 (含記憶卡電池) |
426g |
487g |
402g |
266g |
410g |
電池續航力 |
290張 |
330張 |
350張 |
230張 |
360張 |
USB充電 |
有 |
無 |
無 |
無 |
無 |
初上市價格 (單機身) |
$700 |
$1199 |
$999 |
$376 |
$499 |
上表看起來有些凌亂,但如果你仔細看的話其實可以看出一些脈絡與GX85的定位。最中間2013年的GX7,其實在很多規格上都已經被其他更低階的產品超越了。GX85、GX8、GX7這三款GX系列的產品最明顯的地方在於有機身手震補償系統,還有1/8000s的實體快門,以及1/250s的快門閃光同步速度。另外在規格上看不見的特性,例如機身的作工質感、更多的快捷按鍵,以及更符合人體工學的握持性,都是專業用戶的最佳選擇。
另外,你應該可以發現GX85與G7的規格很相近,最大的差別在於GX85有五軸手震補償,而G7只能透過鏡頭,以及GX85有USB充電,其餘的功能幾乎都差不了多少。這兩台中間美金200的價差,我想就是付在那個五軸手震補償上頭,至於這個功能是否真的值得?我不知道,你可以去問問Olympus的用戶,但我知道,五軸手震補償系統總是可以讓我提高照片的成功率,我不需要死命的拉高ISO,偶爾使用那些沒什麼信心的快門速度,也能夠獲得清晰的照片,比起回家看到照片沒幾張可用的感覺是差很多的。
其實你要說GX85是GX8的降階版也好、是GX7的後繼機種也好,其實它就是目前除了防震功能外僅次於GX8的相機,但價格介在GX與G系列之間。單從價格的佈局來看的話,也能看得出來Panasonic打算要把售價在$500到$1000這個中間的價格帶補上。至於GX雙位數的系列在未來會不會繼續推出,小編倒是持保留的態度,不過就目前GX85的表現與價格來說,它是一台C/P值相當不錯的相機,各位在考慮GX的高階或G系列超值的選擇時,別忘了還有GX85這個強力的產品可以列入你的清單之中。
GX85表現不錯的地方:
●翻轉螢幕!
●五軸防手震!
●Panasonic第一台可以4K錄影同時五軸防手震!
●它是Pansonic第一台可以用USB搭配行動電源充電的Mirrorless相機
●搭配14-140mm(H-FS14140)對焦速度超級快
●使用觀景窗時可以觸控螢幕來選擇對焦點
●內建閃燈可以打跳燈
●快門音量與震動變小,有利於在安靜環境下的工作者
●拍照後對焦功能,對於模型或微距拍攝相當有優勢
●處理速度快,除了特殊功能以外,一般操作幾乎感受不到任何延遲
GX85需要改進的地方:
●握把處稍淺,建議加裝手腕帶或肩背帶
●雖然是機身定位問題,但我還是覺得1600萬畫素在現代有點不夠用了
●在黑暗的環境下錄影,使用AF-F鏡頭可能會多花一點時間在合焦
●實拍照片
本次的實拍照片一共用了兩顆鏡頭,14-140mm(H-FS14140)與25mm f/1.7(H-H025),各位可以從相片下面的EXIF資訊去辨認。相片絕大多數是以鮮豔色彩拍攝、少數使用「高動態」特效。全數都是JPEG,沒有經過電腦編輯後製。另外,EXIF資訊的焦段是以等效來計算的,各位別搞錯囉~!

DMC-GX85 49mm ISO10000 f/4.1 1/200s

DMC-GX85 168mm ISO5000 f/5.4 1/200s

DMC-GX85 29mm ISO5000 f/3.5 1/60s

DMC-GX85 83mm ISO200 f/4.7 1/200s

DMC-GX85 51mm ISO200 f/1.7 1/1300s

DMC-GX85 290mm ISO2500 f/5.6 1/250s

DMC-GX85 290mm ISO1600 f/5.6 1/500s

DMC-GX85 238mm ISO1000 f/5.5 1/500s

DMC-GX85 54mm ISO500 f/4.2 1/640s

DMC-GX85 29mm ISO200 f/7.1 1/250s

DMC-GX85 50mm ISO200 f/5.6 1/200s

DMC-GX85 51mm ISO200 f/1.7 1/3200s

DMC-GX85 51mm ISO200 f/4.0 1/1600s

DMC-GX85 114mm ISO1600 f/5.1 1/320s

DMC-GX85 50mm ISO200 f/2.8 1/320s

DMC-GX85 176mm ISO1000 f/5.4 1/200s

DMC-GX85 130mm ISO2000 f/5.3 1/320s

DMC-GX85 270mm ISO500 f/5.6 1/200s

DMC-GX85 74mm ISO1600 f/4.6 1/320s

DMC-GX85 280mm ISO3200 f/7.1 1/320s

DMC-GX85 29mm ISO800 f/5.0 1/60s

DMC-GX85 50mm ISO200 f/1.7 1/250s

DMC-GX85 50mm ISO200 f/1.7 1/2000s

DMC-GX85 51mm ISO200 f/4.5 1/1600s

DMC-GX85 38mm ISO200 f/3.8 1/2000s

DMC-GX85 339mm ISO200 f/7.1 1/50s

DMC-GX85 28mm ISO200 f/5.6 1/640s

DMC-GX85 64mm ISO800 f/7.1 1/400s

DMC-GX85 28mm ISO800 f/4.0 1/125s

DMC-GX85 238mm ISO800 f/5.5 1/500s

DMC-GX85 50mm ISO200 f/1.7 1/400s

DMC-GX85 50mm ISO200 f/2.8 1/250s

DMC-GX85 50mm ISO200 f/3.2 1/160s

DMC-GX85 50mm ISO200 f/3.2 1/320s

DMC-GX85 110mm ISO200 f/7.1 1/400s

DMC-GX85 92mm ISO200 f/4.9 1/200s

DMC-GX85 50mm ISO200 f/1.7 1/640s

DMC-GX85 50mm ISO200 f/1.8 1/160s

DMC-GX85 50mm ISO200 f/1.7 1/200s

DMC-GX85 50mm ISO200 f/1.7 1/640s

DMC-GX85 56mm ISO200 f/6.3 1/100s

DMC-GX85 50mm ISO200 f/1.7 1/640s

DMC-GX85 50mm ISO200 f/1.7 1/320s

DMC-GX85 50mm ISO200 f/2.5 1/250s

DMC-GX85 50mm ISO200 f/1.7 1/200s

DMC-GX85 50mm ISO200 f/3.2 1/800s

DMC-GX85 50mm ISO200 f/1.7 1/1600s

DMC-GX85 28mm ISO800 f/5.6 1/250s

DMC-GX85 28mm ISO800 f/8.0 1/640s

DMC-GX85 51mm ISO200 f/1.7 1/1300s